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理解和发展即中国化,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并在早期形成了"以俄为师"的特殊路径依赖,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路径选择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同时却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长期被我们作了简单化、教条化和实用化的解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返本与开新",通过"回到马克思",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完整视阈和本真精神;通过"发展马克思",在与马克思思想资源的对接中创生出马克思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已经成为重大的时代课题.就此而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开启,已经显示出积极的效应和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方法论原则,它要求我们以中国的具体实际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质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和整合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多样化思路的基础。要切实践行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这条方法论原则,就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并在与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互动中坚守自己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方法论原则,它要求我们以中国的具体实际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质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和整合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多样化思路的基础。要切实践行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这条方法论原则,就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并在与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互动中坚守自己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谷永新 《学术交流》2008,2(2):35-37
解释学作为一门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提供新的维度和新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研究就包含着运用解释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解"问题.用解释学意义上的理解,包含"解释""理解"和"应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解释就要对这一问题作出哲学层面的理解和阐释,从学理方面作出深层次的探讨,经过理解、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说,当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具体实际、中国优秀文化结合时,实际上就是在携带着我们自己对中国实际的理解所形成的视域、中国优秀文化的视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交汇,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实践、应用过程.本文试图借助于哲学解释学的一些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蕴涵的理解和解释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教科书体系的哲学模式是农业文明的依附性文化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改革开放后,工业文明的主体性精神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向“本真”回归。随着“理论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过渡,文化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跨世纪走向的主导形态。  相似文献   

6.
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是"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孙利天教授的新著《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集中体现了这样一种努力。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既不是用中国哲学的范畴体系、表达方式来改造和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及其教科书体系的表述,也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及其教科书的内容"装进"中国哲学的概念框架,而是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理论自觉,在回应时代性的人类问题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塑造属于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并以这种"独特声音"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这就是"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需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而且需要在"历史"已经成为"世界历史"的"我们的时代"回应世界性的哲学思潮,特别是回应以反思"哲学"和"现代性"为实质内容的现代西方哲学思潮。  相似文献   

7.
宋绪富 《社科纵横》2012,(10):13-14,2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命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同时在该研究的各个方面又是一个疑点重重的领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命题的基础性难题即其自身理论同一性的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逻辑前提的分析等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及现实性问题,尚存在许多值得继续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立场.哲学大众化的真正意蕴是让哲学变为群众手里的思想武器,通过群众的行动实现哲学的理想.哲学要走向大众,就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引导社会进步,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取向的基本内容和引领社会生活的基本路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条主义,不是经验主义,也不是实用主义,而是对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对时代问题的科学解答,是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把握和积极利用,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和实现.只有坚持开放态度、批判精神、实践本性、科学理想,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其实是中国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问题,命题本身就包含着两个问题,即"化"什么和怎么"化";前者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对象和内容,后者回答所遵循的方法和路径.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还需要澄清一个前提,即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这个看似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却一直作为问题存在着,这是因为我们在接纳外来文化时已先迷失了作为主体的自我.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然主体,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社会现实实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当代价值,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宋绪富 《社科纵横》2013,(11):96-99
物质范畴及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逻辑原点,因此,对物质概念及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精确解释与准确理解是我们能否使学生真正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精神及其方法论意义的关键。但从现今通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对该范畴的处理来看,尚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澄清和修正的问题。通过这种澄清既要使学生真正能够从哲学高度把握物质概念,又要他们领悟到物质概念何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广阔的语义空间,提示了种种可能的思路,但它与政治实践相脱离的这一根本缺陷,以及其内部的张力和冲突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范畴的简单转换,更不是用中国传统哲学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这个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民族形式;建构中国马克思学绝不能忽视实践对文本的任何一种重读,对哲学体系的任何一种重建,在根本上是现实的实践活动所激发的。  相似文献   

12.
西学东渐不仅客观上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历史前提,而且引发了中国哲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革,推动了中国哲学从古代传统向近代传统的转变,从而使得最初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通过中国化而对接上中国哲学传统和转化成中国哲学,并由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中国现代哲学的建构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提供了可能。因此,可以说,没有西学东渐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深入研究西学东渐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之间的密切联系决不意味着它是西学东渐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本身并不属于西学东渐的范畴。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各种西学具有不同的理论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具有不同的目的和社会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具有不同的结果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主义作人道主义的理解,在当下的学术界和政治生活(意识形态)领域还颇有市场。尽管这种理解有其现实必然性和必要性,但人道主义的理解方式在总体上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有限的、确定的意义上可以承认人道主义的合理思想,但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只能降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模糊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的主张与"人类生存困境"直接联系在一起。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予以了高度重视,进行了多层面的解读,用西方的后现代理论、中国的原始"天人合一"思想去解读人与自然关系都陷入了误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作为解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最佳路径已得到证实,是走出理论研究误区的哲学支点。只有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才能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内涵,从而进一步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广阔的语义空间,提示了种种可能的思路,但它与政治实践相脱离的这一根本缺陷,以及其内部的张力和冲突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范畴的简单转换,更不是用中国传统哲学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这个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民族形式”;建构中国马克思学绝不能忽视实践对文本的任何一种“重读”,对哲学体系的任何一种“重建”,在根本上是现实的实践活动所激发的。  相似文献   

16.
贺来 《求是学刊》2004,31(1):34-38
运用二元对立的知性思维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哲学,并由此而形成抽象的理论教条,直接妨碍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本文着重反思和分析了在马克思哲学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两个教条,即"成熟"与"不成熟"二元对立的教条、"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二元对立的教条,指出二者并无充分的学理根据,也违背哲学存在和发展的本性,因此,克服这类抽象的理论教条,是推动马克思哲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后现代"的概念,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批判中,曾准确地预见到此后工业社会的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后现代思想,充满着后现代的意蕴。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有着相通之处,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谋而合。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种后现代主义,不存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是,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和批判在某种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后现代主义无法忽略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时也必须充分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现代意味。  相似文献   

18.
和谐思维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建设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具有和谐思维特征。和谐思维的现实性在于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实践主题。和谐思维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哲学基础。构建以和谐思维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现实路径。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趋于成熟。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任务是完成这一哲学由文本形态到叙述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求是学刊》2002,29(5):53-59
价值问题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主客体关系”模式 ,这一模式因为将人当做和对象一样的现成的存在者 ,将人和对象一同把握为实体 ,因而将人在价值问题上提出问题的优先性划归为对象世界的事实性的关系。这种自然主义的视角对价值问题的提问是不妥当的 ,对价值问题的解答更是处在价值哲学的门槛之外。只有把价值如其所是地理解为精神现象 ,把价值哲学理解为精神现象学 ,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符合马克思批判精神的价值哲学的门径。价值哲学也不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分支 ,而是构成马克思整个思想得以理解的前提 ,因而价值现象学只能从本体论的角度获得说明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揭示了资本主义以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规律 ,从而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当代历史的正确出发点和思维方式。从世界历史视野来探索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形态 ,既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也是马克思科学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