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族走廊的形成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历史、政治、文化等环境。山地地理环境是民族走廊形成的自然基础;长期的人口流动与迁徙是民族走廊形成的动力因素;中央王朝控制的弱化和权力的边缘化是民族走廊形成的政治条件;多民族并存和多元文化互动是民族走廊形成的人文条件。  相似文献   

2.
凡是文化与文明,都是在一定的山川地理环境中孕育产生和发展传承的。山川地理环境是这种文化生成发展的基点和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青海省东部以河湟地区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等诸史前文化构成了青海省东部地区史前文明的基本框架。然而,青海省东部地区的黄河流域从自然的山川地理形势上看并不构成一个大的绝对的独立的地理单元,  相似文献   

3.
自然环境是环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也称作地理环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自然环境对经济形态的形成,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弄清先秦时期河湟地区的自然环境,对认识河湟地区的经济形态及其经济嬗变,无疑是有裨益的。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索,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西藏东南的察瓦龙地处滇藏交界的卡瓦格博神山脚下,是怒江边上的古道重镇,现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察隅县的一个乡,境内居住着藏族、怒族、独龙族和傈僳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及多民族间长期文化交流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呈现出多元共融,和谐发展的文化景象,促进了当地社会稳定发展。察瓦龙的历史文化概况、马帮生涯、建筑文化、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体现出历代汉藏友好交往、文化互融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河湟文化与河湟教育的产生的历史轨迹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 ,以及对河湟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及其教育在河湟地区的传播、殖根和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河湟文化与河湟教育的产生的历史轨迹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以及对河湟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及其教育在河湟地区的传播、殖根和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7.
道教传入青海河湟地区后,与当地宗教文化民俗相结合,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河湟道教。本文以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尤其是以民和、乐都地区的道教与民俗调研资料为依据,提出了地方道教与民俗染濡并存,形成河湟地区特有文化现象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王平 《回族研究》2013,(1):102-109
泉州回族文化遗产是泉州回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其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以及与闽南汉族的互动中不断再创造的结果。它是泉州回族起源、文化变迁与融合、社会适应与发展、族群认同变化与重构、民族文化心理形成、变化和延续的历史记忆,是泉州回族社会历史发展与文化特性的象征与表达。  相似文献   

9.
在婚俗不断新变的今天,河湟汉族婚俗中仍保留了浓郁的古风,主要表现为古代"六礼"的遗留、古冠礼的残存、"妇见"礼的保持及古代抢婚习俗的影踪等等.究其原因,是与河湟地区特殊的民俗语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自然、历史、文化三方面的语境.  相似文献   

10.
新龙县地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中部,处于甘孜州的"腹心肚脐"位置,历史与地理环境特殊,使其固有的古老民族文化传统被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形成了康巴文化中独特的区域性文化——梁茹文化,堪称康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新龙这片古老、传奇的土地上,拥有无数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神奇瑰丽的自然景点……  相似文献   

11.
河湟两岸的撒拉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针对其音乐文化的研究则显不足。本文以撒拉族音乐文化为视角,探讨河湟地区民族音乐所表现出的地域性、民族性、融合性、多元性等特征,总结出该地区音乐文化的某些独特魅力和艺术特色,从而展现其珍贵的艺术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文物看青海地区多元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本文通过对富含羌文化、汉文化、藏文化、北方游牧文化和中西亚文化等因素的风格独具的历代馆藏民族文物文化属性的研究,阐述今天青海独有的多元民族文化,是由历史上青海地区的各民族经过长期的彼此影响,互相吸收,互相融合而形成并发展来的。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了解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能更好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此推动我省各项事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燕 《回族研究》2011,(1):61-65
河湟地区的回族和撒拉族的社会交往比较独特,两个民族由于都信仰伊斯兰教,因而在生活习俗、心理文化等方面有着太多的相似.但是,回族和撒拉族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而且在族源和民族形成过程以及语言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的学理主张作了简要介绍,对该理论的实践可能性和实践业绩与缺憾进行初步探讨,并结合河湟花儿的演唱方式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解读,认为在研究地方民俗文化时,表演理论应与其他理论方法相结合,同时兼顾其地域性、民族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河湟地区既是一个地理空间又是一个社会文化空间。天主教在青海的传播,是明清时代背景下,西方基督教文化在青海河湟这个特定社会空间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适应和宣传。一方面,天主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在青海的传播表现出一些特点;另一方面,天主教在青海的传播成效不大,与适应这一地域空间而生的河湟文化的成熟性有很大关系。但无论如何,基督教文化的传入,毕竟是近代西方文化与青海地方文化的一次直接的接触和交流。  相似文献   

16.
河湟文化圈中汉族一直是文化的主角之一,汉族入迁河湟地区后,在文化的叠加中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河湟汉族在重血缘的观念之下求子(尤其求生男孩)风俗较多,除传统汉族的文化因素外还有地缘影响,此观念对河湟世居他族也发生了文化涵化。本文以湟中县汉族为个案研究当下河湟人生仪礼、节庆民俗活动等方面的求子风俗,通过对湟中县的祈嗣民俗事象描述,认识文化圈文化涵化理论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转房婚是古代兄弟共妻与姊妹共夫婚姻形式的残留,随着一夫多妻婚的消除以及人们道德伦理观的变化,转房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然而这种婚姻形态在如今的河湟汉族中间仍有遗迹,考察其长行不绝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古代汉族转房婚的历史沉淀,二是河湟地区历史上诸民族转房婚的渗透,三是财产和子嗣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试论明代青海河湟地区人口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论述了明代河湟地区的移民活动状况,描述了人口迁移活动的历史过程,较详细考证了移民的来源、迁入区以及移民的方式等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青海移民史的空白,对全面了解明代河湟地区的社会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