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8年2月25~29日,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与俄罗斯“统一基金会”在莫斯科共同举办了主题为“俄罗斯与中国发展前景及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未来”的研讨会。会议分为5个讨论单元:“中俄两国的发展模式”、“中俄两国的经济改革”、“中俄两国的政治发展”、“中俄两国对外政策和中  相似文献   

2.
任秀娟 《学术交流》2007,(4):128-130
中国与俄罗斯远东的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苏联解体后,中俄经贸合作曾经如火如荼,也曾经跌入低谷。随着中俄两国经济的发展,中俄经贸合作逐步成熟,正步入正轨。尽管双方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诸如“中国威胁论”、移民问题等,但是,伴随着两国经贸合作机制的完善,中俄政治关系的深入发展,相关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中俄两国经济互补性及巨大的市场潜力,将会带动中国与俄罗斯远东经济的合作与发展。这不仅对中俄两国,而且对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诸多方面继承苏联超级大国的地位,安全战略有其特点。旨在重振大国雄风,确保原苏联地区势力范围,竭力防止北约东扩。恢复元气前“绵里藏针”,基本上守而不攻,至多守中有攻。安全战略的调整,体现综合国力,适应形势变化;注重当前,着眼长远;重视地缘因素,突出大国关系。表现为从对西方“一边倒”转向外交全方位;在平等基础上与西方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加强独联体经济、军事安全一体化。中国处于俄安全与外交战略亚太方向之重要位置。地缘因素对中俄关系存在双重影响。目前两国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发展顺利,潜力巨大,彼此得益,并将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报道了俄罗斯有关全球化研究和平等研究的进展状况。近年来 ,俄罗斯的政治学家开始研究俄罗斯文化的某些新特征。在俄罗斯 ,有人提出 ,俄罗斯关于全球化和平等的概念具有文化学和语言学的特征。在俄语中 ,“全球化”一词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技术性的词汇。对于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 ,这一词汇是抽象的 ,与日常生活实践没有任何关系。“平等”一词则是完全不同的。起初 ,许多懂英语的俄罗斯人并不了解该词的确切含义。为数众多的懂英语的人发现这一词汇是一个外来语 ,而且将它翻译成俄语是相当困难的。人们既不了解它的确切含义 ,也无法知…  相似文献   

5.
在叶利钦执政8年期间,俄罗斯远东对华关系经历了一个由波动、调整到健康稳定发展的过程。展望后叶利钦时代,在中国和俄罗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发展的大格局中,两国边境毗邻地区的经贸合作和睦邻友好关系仍将保持积极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6.
中俄两国作为国际政治力量对比中的平衡力量.对于维护世界稳定、安全与和平,促进两国共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因此两国在对方国家的外交战略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奉行在东西方保持平衡外交政策的俄罗斯来讲,为避免美国一极主宰世界,需要借助其他力量达到均衡的目的,即用东方外交平衡西方外交,而这个平衡的依重力量就是中国.并且,中国是世界和亚太地区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又是俄罗斯的最大邻国,所以,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是俄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7.
王风 《社会福利》2005,(2):57-57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日前,俄罗斯退休基金会董事长巴塔诺夫表示:俄罗斯与中国同为人口大国,在养老保险改革方面应该加强合作,所取得的经验值得相互借鉴。巴塔诺夫说,两国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维护其合法权益方面面临共同的任务。两国间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为这种合作创造了条件。巴塔诺夫认为,  相似文献   

8.
"中国威胁论"之虚实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放 《日本学刊》2004,(4):99-109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 ,有关“中国威胁论”和“日本产业空心化论”纷纷出笼。从一般分析看 ,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是各自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从两国贸易关系看 ,中国并未对日本构成威胁 ,增加日本对华投资也是有利于两国的举措 ,因而可以认为 ,当前中日贸易关系完全是建立在互补和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的东南亚政策源自前苏联时代.冷战后,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以及俄罗斯对外战略的调整,其东南亚政策发生了很大转变.俄罗斯开始主动向东南亚地区“靠拢”,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联系,力图恢复在该地区的影响力,重振俄罗斯大国声威.本文认为,俄罗斯东南亚政策的实施,使中俄两国在南海问题上难免发生利益冲突,但对于中国而言,应该将其置于中俄总体关系大局下考虑,通过不断深化双边合作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中俄两国能源合作不仅能给两国带来经济利益 ,而且有利于阻止西方某些势力企图控制东北亚地区经济命脉的进取方向 ,进一步巩固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俄罗斯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从政治角度来启动和推进原定的安大线方案已经遇到很大困难。尽管如此 ,中俄两国油气管道建设项目前景仍然是乐观的 ,将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排除诸多迟滞因素后划上“双赢”句号。  相似文献   

11.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上半期,中国两国都处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中,两国的文化和文学的直接交流也不多。明治维新后,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积极推行侵略中国的“国策”,一步步地对中国进行渗透和扩张。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许多文学家也关注中国的情况。但是,这种...  相似文献   

12.
赵放 《日本研究》2004,(4):7-11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我国加入 WTO以及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以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为背景 ,日本国内涌动着一股“中国威胁论”的思潮 ,认为大量中国廉价产品的进口 ,对日本相关产业构成了威胁 ,导致国内企业破产和失业增加 ,并加速其产业向中国转移 ,进而导致出现产业空洞化问题 ,甚至将本国经济低迷现状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相联系 ,这将不利于彼此间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中日两国贸易关系的发展是否会对日本构成威胁 ,两国贸易关系的性质如何 ,本文将通过对具体数据的分析 ,以期有助于上述问题的回答。二、对中日两国贸易…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0月,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进行了“破冰之旅”的访问。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应邀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被称之为“融冰之旅”。中日关系开始走出了持续五年之久的“政冷”低谷。两国高层互访标志着中日关系新局面的形成。随着2007年上半年中日关系的继续“回暖”,这段时期也将成为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确立,双方必须克服各种困难和干扰,为形成更加和谐的双边框架而努力。综观两国近年来的关系变化,可以说2007年,将是中日关系重新定位进程中的一个“关键年”。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日、美学者提出的日美关系存在两个周期的论点作出自己的诠释 ,认为 :以 1 91 1年为界 ,2 0 0余年的日美关系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的两个周期 ,每个周期分为平等、过渡、不平等、准平等四个时期。 2 1世纪初叶的日美关系可定位为准平等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 ,日美关系的平等化趋势将进一步发展。这意味着日本将“普通国家”化。日美关系在 2 1世纪之内将进入第三个平等竞争时期。随着这一时期的到来 ,日美间的利害冲突势将增大。  相似文献   

15.
关于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差别,民法学界认为二者在性质上分别是“不平等”与“平等”的,而以平衡论为代表的行政法学则认为行政法律关系双方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在总体上应该是平衡的.这种认识分歧的根源在于从描述层面向规范层面的跃进,《民法通则》关于平等主体的规定应该是描述性质的,旨在解决调整对象的问题,而不应以此作为法律关系性质应然的判断标准.行政法与民法之分所强调的命令服从关系,其背后的理由只是职权法定与意思自治的差别.这种差别应该在现代法治国家的背景下理解,而不应将命令服从的性质夸大为等同于行政法本身.  相似文献   

16.
20年前,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的发表,宣告了两国间战争状态的结束,标志着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在两国关系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经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努力,两国之间的往来极为频繁,两国关系的发展主流是好的、健康的,正可称得七是中日关系史上的又一黄金时代。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在两国关系问题上,也有摩擦和曲折,确实,不令人满意。如果我们从总体上加以考虑,抽象地给以概括,似可称:中国对日本是很“热情”的,而日本对中国是相当“冷静”的;中国对日本是相当“希望”的,日本是很“实际”的;中国对日本是非常“理想”的,而日本对中国是十分“现实”的;中国对日本总是“原则”的,而日本是颇为“具体”的。①两国在处理彼此关系上这种差异从何而来?笔者认为:除了现实环境的原因以外,两国的文化背景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要妥善处理好中日关系,不仅要从现实中  相似文献   

17.
朱斌  李路路 《社会》2015,35(5):218-240
本文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数据比较了20世纪末中美两国性别平等观念的差异后发现,两国性别平等观念的差异并不表现为平等化程度的高低,而是观念模式的不同,中国社会的分工平等意识强于美国,但权利平等意识弱于美国。本文认为,20世纪中后期的女性主义运动以性别平等为目标,对人们的性别平等观念有重要影响。中美性别平等观念模式的差异与两国女性主义运动所提出的共识框架不同有关。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比较了二者在动员机制上的差异及其对性别平等观念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那些在美国能够影响性别平等观念形成的微观机制在中国却难以发挥作用,这是因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能够借助于国家社会主义体制,将性别平等观念渗透到整个社会,而美国女权运动的动员却没有这样的优势,人们因此有较多的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18.
自清末修律中国法律开始了近代化转型以来,我国法律对“人”的想象也发生了变化,由宗法伦理义务本位逐步转向了以人格平等为基础的权利本位,实现了从“伦理人”向“科学人”的转换。这种转换表明我国法律关注的核心从人一人关系转向了人一物关系,这是我国法律发展的进步,但这种进步的文本意义大于实践意义。当今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就在于让“科学人”从文本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9.
2006年6月19日,中俄社会科学论坛在北京举行。中俄社会科学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共同主办。论坛作为中国“俄罗斯年”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近年来中俄社会科学界举行的规格最高、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双边会议。中俄社会科学界知名专家学者130余人参加了会议。论坛旨在推动中俄社会科学界的交流,进一步拓展交流领域,提升交流层次,深化与俄罗斯科学界的合作交流关系。同时,论坛也为中、俄学者共同探讨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双边关系中的重要问题提供平台,增进双方的相互沟通与理解,为促进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作…  相似文献   

20.
20 0 4年 1 0月 2 6日 ,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展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隆重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副馆长杨沛超主持了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兼科研局局长黄浩涛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首先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俄罗斯外宾的来访表示欢迎 ,并对俄罗斯社会科学图书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黄浩涛指出 ,今年是中、俄两国建交 5 5周年 ,为此两国举办了一系列庆祝活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去年和今年分别访问了俄罗斯。最近俄罗斯总统普京来中国访问。两国高层领导人的密切交往也为两国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