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传统道德最基本的核心内容是“和”,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仁”的思想,讲求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协调。这在新世纪的道德建设中有其特殊的价值和生命力。在学校道德教育中主要体现为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为加强现代教育中传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教师的师德、学生的主动性极为重要。教书育人是有机的整体,教书是基础,育人是目标,道德教育应贯穿于知识教育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道德教育的概念入手 ,揭示出道德教育研究中逻辑地存在着的道德、教育、道德与教育互合等3种取向。 3种取向的研究分别形成了道德教育理论的 3种形态 ,即道德教育之道德论、道德教育之教育论、道德教育之道德与教育互合论。这 3种形态的理论统称为道德教育“要素论” ,与此对应的是道德教育“因素论” ,“因素论”以“要素论”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研究逻辑取径之分及其理论形态之别 ,对认识、反思、拓展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在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中,他将道德教育的归宿理解为关注并走进现实的道德生活,也就是说道德教育要同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他强调,道德教育应从现实的道德生活中去开展、突破,并扎根于现实道德生活的实际。道德教育应当以解决现实道德生活中的矛盾,促进教育对象个体的发展为根本任务。道德教育要采取“三位一体”道德教育模式;道德教育要跟得上、做得到;道德教育要开辟体验式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康德在其一生的著作中很少把道德与教育放在一起连用,但事实上他曾进行过从道德哲学进入道德教育的尝试。其道德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包括肯定一个人类的性状和一个道德感受性;二是道德教育的过程,包括道德感受性的培养和动机的纯粹道德兴趣的激发;三是全人类的道德教育,包括道德的类似化学方法的“解剖式”认识和人类道德教育的“分工”。  相似文献   

5.
儒家传统荣辱观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荣辱观教育统领道德教育,以道德教育统领人才培养,这是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和社会治理思想的精华。传统儒家荣辱观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无非有二:一在知耻,二在求荣。儒家一贯认为,不知耻无以为人,不求荣无以为尊。因而主张荣耻对立,泾渭分明,荣荣耻耻,礼义立人。以知耻教育来推进义理教育,以义理教育来保障道德秩序,以道德秩序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这正是儒家认定荣辱观教育为“治教之大端”的基本思路。认真分析儒家传统荣辱观,可以为今天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底蕴深厚,其以“自然主义”为基础,以“自然人”和“道德公民”为目标,将道德教育划分为自然教育和公民教育两个阶段,倡导“顺应自然”和“实践教育”道德教育方法,展现出了对道德教育的深层次思考。辩证地看待卢梭道德教育思想,体认其蕴含的价值意蕴,有助于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维护学生成长的自然本性,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汲取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精华,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树立学生本位理念、推动实践教育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发挥教师榜样教化作用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现实的学校道德教育受工具理性的影响,在道德教育的理念及基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对教育对象的“生命”本身的关注,作为生命主体的学生来说,其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被简单地割裂,这是道德教育的异化。相比而言,佛教以“人人皆具佛性,众生皆可成佛”的生命智慧为我们回归教育的本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主体———学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以树立学生的生态哲学观及物本主义价值观、唤醒学生的生态道德良知和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强化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和规范学生生态道德行为为目标的。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一以贯之”、“循序渐进”、“多途径、广渠道、共同教育”、“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多学科渗透性教学”、“古为今用、融贯中西”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代际关系问题。在代际关系和代际伦理的语境中,与传统道德教育明确划定"教育主体"(如"长辈")和"教育客体"(如"晚辈")的界线不同,现代道德教育是一个代际互动的过程。现代道德教育的代际路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上一代对下一代的道德传递和道德示范与下一代对上一代的道德继承和道德反哺。现代道德教育的代际模式就是表现为"主—主"关系的代际交互模式。  相似文献   

10.
符合教育道德是道德教育首要和核心的问题,从教育道德维度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进行理性审视和反思.是一个必须而又必然的视角。中华传统道德精神及其优秀的道德教育理论合教育道德之精髓,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和意义:而传统道德教育对人主体性的压抑和狭隘功利主义取向的价值功能观不合教育道德之精神,应以扬弃。科学总结其经验得失对于建构符合教育道德的现代道德教育理论具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模式仍带有浓厚的传统德育的特征,存在着理性与情感、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多维度的二元对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德育目标和价值的实现。情境德育通过构建形象生动、意蕴丰富的道德情境,让受教育者在情境中感受、想像和体悟,完成知、情、意、行等方面能力的综合性学习。通过构建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标、视界融合的德育主体、情理交融的德育内容,能够有效消解传统德育模式中存在的二元对立问题,让高校德育成为深深植根于受教育者心灵和行动之上的德育。  相似文献   

12.
当前 ,大学生道德建设中存在着知行不一的矛盾。这主要是在道德建设中没有重视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所导致的结果。道德建设的成效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道德规范的传授或掌握程度 ,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受教育者将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和自觉的行动的程度。美育以其特有的作用 ,加速了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向道德行为的内化 ,因而对道德建设的知行统一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高校道德建设需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作用,文章就如何发挥教育在加强高校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即通过生命观教育、爱心及责任感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通过加强实践、正确认识现实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通过给以适当的奖励、适度的诱惑、适时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将道德认知的灌输与道德情感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观,做到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高校德育活动将德育目标显性化、德育内容课程化、德育过程理论化,却忽视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心理特点,其德育效果难以实现。在现代德育语境中,按照知行合一的基本要求,确立大学生的德育目标体系,以不知不行作为切入点,充实和完善德育的内容体系。以知而必行作为出发点,建立德育工作的方法体系,从而全面系统地构建现代开放的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追求和行为准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笔者认为知行统一是实现“八荣八耻”的哲学依据,面对着校园里的个别混淆的荣辱观,要重视理论学习、重视道德实践、重视修身养性、重视知行统一,方能帮助和教育大学生实现“八荣八耻”。  相似文献   

16.
“仁爱”思想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部分,它强调“仁爱”之内在情感与“礼”之外在规范是相互统一,相互共存的。因此,它将人类最初的情感———“孝悌”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和起点。这就为今天的学校德育指出了一条新的出路:以“爱人”之情感养成作为德育新的起点,从而使学生达到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和践行。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工作,指出必须紧紧抓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根本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想信念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核心,他还根据学校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必须坚持德育与智育辩证统一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8.
发挥导师育人优势 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生德育实行以导师为主体的负责制,能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把研究生德育工作落在实处,有利于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说服力、感召力。为了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需要探索导师育人的多种形式和载体。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的起点,是教育者的富有主导意义的引导教育活动。道德教育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一端来切入。鉴于道德认知规导道德情感,是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实现的基础,道德认知也是德育进行实施的载体和条件,因而在道德教育中从道德认知上的切入是最有关键意义的。传统德育无人化倾向和受教育自身在认知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心理矛盾,使得传统的德育尤其应该在内容上改变过去理想化、政治化和脱离实际的缺陷,而应结合科学性和现实性,优化德育内容,尤其要把社会制度规范的教育引导到德育课堂,在顺应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同时更要超越他们的的接受心理,以引导他们的道德水平向更高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化的道德维度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网络文化的兴起带来了诸多伦理问题,使传统的文化道德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文化的道德维度要求网络文化创作应当遵守公平、公正、自主、兼容、互惠、无害的道德原则;网络文化传播应当遵守爱国守法、诚信自律、友善互利、避免伤害的道德规范;网络文化消费应当进行兼顾功利与道义、个人与社会、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自由与授权相统一的道德选择;网络文化管理应当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建立网络道德监控机制、推进网络道德教育、实行积极的道德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