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焦佩锋 《理论界》2011,(10):90-91
本文认为,霍布斯鲍姆立足于占社会大多数的下层民众"自下而上"书写历史的模式,不仅是在史学领域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原则加以贯彻的典型,而且是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成功运用于历史编撰的榜样。  相似文献   

2.
张宝梅 《理论界》2010,(2):106-107
希尔是研究17世纪英国革命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撰写出大量史学著作。他强调要重视研究下层人民的历史,并注意研究17世纪英国革命前的思想文化状况,认为要重视研究革命前的思想发展及其在激励人们进行革命斗争方面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两个革命"论。他的学术成果反映了当代西方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研究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史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现代发展理论的第三次开拓———关于邓小平历史理论的一个重要视野周毅之(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哲学博士南京210004)在马克思主义巨大的科学体系中,有一个关于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重要理论部门。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英国著名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用"革命""资本"和"帝国"三枚放大镜片看19世纪,可见该世纪的"精细"与"凄美"了。但当大师的"史学透镜"移至20世纪时,却只看到"极端"二字,令人对这个刚刚逝去的百年心生敬畏。历史与史学发生着"天崩地裂般"变动,而史家求索历史的责任也更为艰巨。本期笔谈的七篇文章恰好集中于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产生很大影响的三个国家——英国、德国和俄国(苏联)之上,论题涉及思想史、社会史、史学史、中外关系史及冷战史,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世界近代现代史重大问题的思考。2012年10月1日,95岁的老左派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已经告别人世,但他留下了亲手创刊的Past and Present,让我们循着"过去与现在"这个永恒史学主题继续探索吧!  相似文献   

5.
英国著名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用"革命""资本"和"帝国"三枚放大镜片看19世纪,可见该世纪的"精细"与"凄美"了。但当大师的"史学透镜"移至20世纪时,却只看到"极端"二字,令人对这个刚刚逝去的百年心生敬畏。历史与史学发生着"天崩地裂般"变动,而史家求索历史的责任也更为艰巨。本期笔谈的七篇文章恰好集中于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产生很大影响的三个国家——英国、德国和俄国(苏联)之上,论题涉及思想史、社会史、史学史、中外关系史及冷战史,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世界近代现代史重大问题的思考。2012年10月1日,95岁的老左派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已经告别人世,但他留下了亲手创刊的Past and Present,让我们循着"过去与现在"这个永恒史学主题继续探索吧!  相似文献   

6.
英国著名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用"革命""资本"和"帝国"三枚放大镜片看19世纪,可见该世纪的"精细"与"凄美"了。但当大师的"史学透镜"移至20世纪时,却只看到"极端"二字,令人对这个刚刚逝去的百年心生敬畏。历史与史学发生着"天崩地裂般"变动,而史家求索历史的责任也更为艰巨。本期笔谈的七篇文章恰好集中于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产生很大影响的三个国家——英国、德国和俄国(苏联)之上,论题涉及思想史、社会史、史学史、中外关系史及冷战史,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世界近代现代史重大问题的思考。2012年10月1日,95岁的老左派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已经告别人世,但他留下了亲手创刊的Past and Present,让我们循着"过去与现在"这个永恒史学主题继续探索吧!  相似文献   

7.
英国著名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用"革命""资本"和"帝国"三枚放大镜片看19世纪,可见该世纪的"精细"与"凄美"了。但当大师的"史学透镜"移至20世纪时,却只看到"极端"二字,令人对这个刚刚逝去的百年心生敬畏。历史与史学发生着"天崩地裂般"变动,而史家求索历史的责任也更为艰巨。本期笔谈的七篇文章恰好集中于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产生很大影响的三个国家——英国、德国和俄国(苏联)之上,论题涉及思想史、社会史、史学史、中外关系史及冷战史,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世界近代现代史重大问题的思考。2012年10月1日,95岁的老左派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已经告别人世,但他留下了亲手创刊的Past and Present,让我们循着"过去与现在"这个永恒史学主题继续探索吧!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用"革命""资本"和"帝国"三枚放大镜片看19世纪,可见该世纪的"精细"与"凄美"了。但当大师的"史学透镜"移至20世纪时,却只看到"极端"二字,令人对这个刚刚逝去的百年心生敬畏。历史与史学发生着"天崩地裂般"变动,而史家求索历史的责任也更为艰巨。本期笔谈的七篇文章恰好集中于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产生很大影响的三个国家——英国、德国和俄国(苏联)之上,论题涉及思想史、社会史、史学史、中外关系史及冷战史,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世界近代现代史重大问题的思考。2012年10月1日,95岁的老左派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已经告别人世,但他留下了亲手创刊的Past and Present,让我们循着"过去与现在"这个永恒史学主题继续探索吧!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用"革命""资本"和"帝国"三枚放大镜片看19世纪,可见该世纪的"精细"与"凄美"了。但当大师的"史学透镜"移至20世纪时,却只看到"极端"二字,令人对这个刚刚逝去的百年心生敬畏。历史与史学发生着"天崩地裂般"变动,而史家求索历史的责任也更为艰巨。本期笔谈的七篇文章恰好集中于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产生很大影响的三个国家——英国、德国和俄国(苏联)之上,论题涉及思想史、社会史、史学史、中外关系史及冷战史,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世界近代现代史重大问题的思考。2012年10月1日,95岁的老左派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已经告别人世,但他留下了亲手创刊的Past and Present,让我们循着"过去与现在"这个永恒史学主题继续探索吧!  相似文献   

10.
英国著名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用"革命""资本"和"帝国"三枚放大镜片看19世纪,可见该世纪的"精细"与"凄美"了。但当大师的"史学透镜"移至20世纪时,却只看到"极端"二字,令人对这个刚刚逝去的百年心生敬畏。历史与史学发生着"天崩地裂般"变动,而史家求索历史的责任也更为艰巨。本期笔谈的七篇文章恰好集中于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产生很大影响的三个国家——英国、德国和俄国(苏联)之上,论题涉及思想史、社会史、史学史、中外关系史及冷战史,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世界近代现代史重大问题的思考。2012年10月1日,95岁的老左派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已经告别人世,但他留下了亲手创刊的Past and Present,让我们循着"过去与现在"这个永恒史学主题继续探索吧!  相似文献   

11.
霍布斯鲍姆笔下的后现代思潮--读《极端的年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芃 《学术研究》2001,(8):85-92
本文认为,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历史学家,不能回避时代提出的问题.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这部反映20世纪世界历史的著作中分析了后现代思潮在科学、思维方式、艺术以及人们社会观念上的表现.尽管他对泛后现代主义的作法持否定态度,但他认同世界进入了与现代社会不同的后现代社会,他本人也具有后现代主义情绪.文章认为,他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写作的理论前提经历了从对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赞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二分法,到现代和后现代划分这样几个时期,这实际上是后现代思潮在他历史观念上的反映.但他始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是与<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一致的,二者都是后现代对现代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戴维·哈维是当今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旗手.他的学术历程体现了英国工人阶级出身的学者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特点.他以晚期马克思的著作为依托,将地理学的空间维度整合到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创立了“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传统及其核心范畴“时空压缩”,以创新性的理论来解释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文化表征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二战前后 ,面对世界历史的巨变 ,为了弄清人类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英国年轻的一代史学工作者 ,广泛地吸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形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 ,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研究理论和方法。其中主要有“从底层往上看”和“历史总体观” ,通过史学实践 ,他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并影响了世界历史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同时也为人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学术界,有关社会历史的研究对象问题,似乎英国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Hobsbawn,1917—)的表述较为妥帖。他在《从社会史到社会的历史》一文中说:“社会史不象经济史或其他用连字号连接的历史,它从来就不可能是一个专门化学科,因为它的主题不能孤立起来。”“文化史家可以不注重经济学,经济学家可以不注重莎士比亚。然而,社会史家如果忽视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就不会取得进展。”①这一表述符合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出现了值得注意的新进展,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著作,但从深层次、多视角、多侧面地深入剖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新变化与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理论命运的关系则显得不够。这一点是现实性课题: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在世界上消失,而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具有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潜力与生命力,它的自身调节机制和扩张能力尚未衰竭。那么,为什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方面还有新的很大的发展呢?当代资本主义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对于资本主义的未来命运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亮,1973年生,江苏徐州人,哲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E·P·汤普森的‘文化唯物主义’研究”(05CZX003)。E·P·汤普森(Edward Palmer·Thompson,1924-1993)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汤普森参加了英国共产党内的“历史学家小组”,系统地学习、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特别是与唯物史观有关的著作。之后,他和“历史学家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建立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团体即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从而强有力地推动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形成。作为研究唯物史观的一个积极成果,汤普森于1963年出版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The Making of English WorkingClass),系统揭示了文化、传统等因素在工人阶级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书的出版得到了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高度评价,被公认为是继恩格斯1845年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之后研究英国工人阶级问题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完成《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之后,汤普森继续致力于18世纪英国社会史和英国劳工史研究,并针对阿尔都塞主义的泛滥在英国马克思主义阵营中掀起了一场关于如何对待外来理论传统的大讨论,丰富和发展了他关于阶级、文化、民族传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学说,从而对唯物史观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理解。有批评者将他的这种理解命名为“文化唯物主义”。汤普森的“文化唯物主义”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唯物史观在英国的传播,而且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左派阵营(主要是“晚期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唯物史观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塑造等产生了深入而持久的影响。该项目通过系统研究汤普森关于“阶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民族传统的结合”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对其“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的本质以及与唯物史观的真实关系作出科学判断,进而评价其理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的意义和价值。该项目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1)汤普森的“文化唯物主义”是在实证的历史研究中得出的,研究它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2)研究汤普森的“文化唯物主义”有助于我们探索发展唯物史观有关原理的可能道路;(3)研究汤普森的“文化唯物主义”有助于我们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左派阵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4)汤普森的“文化唯物主义”的实质就是力图探索一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英国民族传统相结合、建构一种具有英国民族特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可能道路,研究这个问题无疑对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显而易见的借鉴意义。张亮主要从事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西方马克  相似文献   

17.
关锋 《学术月刊》2022,(5):16-27
20世纪70年代发生、持续近20年的“布伦纳辩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其发起人布伦纳赓续英国史学马克思主义重视历史经验的传统,在著名的“多布-斯威齐之争”的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进行独特阐析,强调地主、自耕农、佃农之间的阶级斗争及其形塑的社会财产关系,才是“过渡”发生、完成的关键。由此,布伦纳左右开弓,既和诸如人口决定论、商业或贸易决定论等非马克思主义观点争辩,也和主张生产力决定论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争辩。“布伦纳辩论”使很多马克思主义者卷入其间,直接催生了当下颇有影响的“政治马克思主义”,也同时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史、阐释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如如何理解“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最初形态到底是农业的还是工业的;在更深层次上,则牵涉如何对待生产力决定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归属。对之仔细梳理和认真挖掘,对建构和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颇具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历史研究中,有些敏感的课题至今难以取得一致认识。例如,人们一谈到外国资本主义征服(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有人指责:“宣扬侵略有功”,一下子将这类课题划为禁区,堵塞了深入研究的渠道。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以为是没有正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缘故。马克思说:“辩证法是不崇拜任何东西的”①。历史研究要真正做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彻底贯彻辩证法。列宁有一段很耐人寻味的话,他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特别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②列宁在这里提醒人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运用唯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柯文的三部被翻译成中文的著作为主 ,试图从历史本体论、“理论框架”、历史学家的作用及“局外性”等几方面简要探讨柯文的史学思想。柯文的史学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这三部著作便分别代表了其史学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柯文最初较多地接受了美国传统史学的影响 ,但到后来其著作中更多的显示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他认为历史是不可认知的 ,过去发生的历史虽然存在 ,但它已很难为后来的历史学家所认识 ,作为撰述的历史根本不同于实际发生的历史。柯文不承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终极目标 ,他极力反对历史研究中总括一切的历史框架 ,认为理论框架是一种“必需的坏事” ,无之固然不可 ,有之势必遭殃。柯文强调历史学家的主动作用 ,认为历史学家的目标应该是尽可能真实地记录历史 ,但是历史研究中的种种局限却使得历史学家无法提供“原原本本的历史” ,只能提供“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柯文对于历史学家“局外性”作用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从强调其负面作用走向肯定其优点。  相似文献   

20.
从二十年代开始,中国史学研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史学便在中国兴起。七十年间,中国历史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其间,就马克思主义史学而言,经历了接受影响、主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历史,到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等几个阶段。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