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将中原文化与楚文化加以对比,认为中原文化是史官文化,楚文化是巫官文化,这是长时间以来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巫官文化"这个概念不仅有着文化类型上的涵义,而且涉及到统治机制的特质和官制体系的构成.为了探明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以最能代表中原文化和孔学理想的《周礼》为依据,从春官系统中选出宗、祝、卜、巫、史五个最具典型性的职官,着重从五官的性质与职能这一侧面,逐一对照考察春秋时期楚国与之相对应的各职  相似文献   

2.
楚学研究的新成果──评马世之的《中原楚文化研究》赵立马世之先生的《中原楚文化研究》,作为中原楚文化研究的第一本专著,为我们揭示了中原楚文化发展历程。这一光彩夺目的历史画卷,足可为学苑众人所称道。中原楚文化是楚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江汉流域的楚文化相...  相似文献   

3.
交流与融合: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引进冯学英赵季文化,是处于四维空间中的生活之流,任何文化构架,都时时在自己原有的传统基础上,不断与外部文化信息发生撞击与交流,产生着动态的变化。楚自西周立国以来,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不断进行。在春秋时期,楚国主动自...  相似文献   

4.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绍辉 《殷都学刊》2010,31(2):124-128
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至深。无论是从器物层面,还是从制度、精神文化层面看,中原文化都是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楚文化的流变。  相似文献   

5.
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及其缺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周秋光 《船山学刊》2001,(4):27-31,64
一综览湖湘文化古今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丰富多姿的内容,通过对其层垒积淀的透视,可以发现它大体上具有如下三大持征:一是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传承,有一种明显的连续性,文化中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湖湘文化源自楚文化。楚文化所特有的那种古老而神秘、荒诞而又不失浪漫的巫风色彩,在古代湖南社会影响深远。到了西汉,楚文化虽已逐渐消失,但楚风民俗却依然在后世的湖湘文化中传承。从东汉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湖湘文化历经兴衰,艰难行进,其间屡有发展,但在中原人的眼中,湖南仍是一个未被完全汉化的边鄙蛮夷之地。直到…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楚国青铜器,多为楚国政臣贵族自作器物。其铭文所塑楚国贵族,大都礼敬谦恭,惠爱勇武,贤智圣明,公正谦谨。楚国贵族形象的精神品质与儒家文化的君子人格风范极为符合。春秋楚国青铜铭文表明,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道德精神进行着自觉认同,中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楚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规范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湘文化”总是要追溯“楚文化”。楚文化是周代的一种区域文化。人们对楚文化的认识,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还只是哲学上的老、庄和文学上的庄、骚,虽玄妙高深,奇异瑰丽,但总觉得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许多的传世文献和丰富的出土文化的逐步发现,人们对楚文化的认识也日逐全面深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楚人树图像和树崇拜的文化稽考,认为作为表征楚文化观念的一种意象符码,树图像有着特殊的文化隐义.是楚人“通天”观念、灵魂升天观念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中国之政,自秦始也,中国之制和中国之盛,则自汉始也.汉家天下四百年,也是中国文化史上辉煌的四百年.从夺取秦鹿到楚汉相争,政治上文化上的风云人物刘邦、项羽、范增、萧何、韩信……都是楚人.秦国花费多年心血,苦心经营宇内,不到二十年就归政楚人,显示了楚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楚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显示了恢宏的气度.楚辞,作为楚文化代表的精神方式对汉学术和文化的建构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大量楚文化遗存的出土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瞩目。人们对楚文化的兴趣,已从对老庄哲学和庄、骚文学的玩味转向对楚文化的渊源及其内涵、外延和价值的关注与探讨。楚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最近,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光镐同志的《楚文化源流新证》(以下简称《新证》)就是新阶段楚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新证》三编15章,洋洋洒洒36万余  相似文献   

11.
明中后期,诗坛复古的呼声此起彼伏。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诗坛主流以强大的优势横扫诗坛,以公安、竟陵为代表的楚文化亦风靡一时,而在两大强势文化的夹击下,吴文化风雨飘摇。尽管未能引领诗坛主流,但处于弱势的吴文化仍与强势的齐、楚文化鼎足而三。王世贞作为后七子领袖挥戈诗坛,但其吴音不改。钱谦益倾力编纂《列朝诗集》旨在保护吴文化传统。吴文化与齐、楚文化共生的命运说明了文化本身的稳定性,文化一旦形成,便不会轻易地因外界强加的力量而改变。  相似文献   

12.
楚文化是由楚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遗存。这种文化,如果从楚人正式建国到楚被秦灭亡止,总共只有八百多年历史,但它影响了汉代及其后二、三千年的中国历史。楚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虽然它的主要分布地区在长江中下游及其周围地区,但它的实际影响差不多波及了大半个中国。本文试从楚文化的分期着手,略述各阶段的概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楚文化的特点、地位及其影响。 楚文化的历史沿革过程大致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萌芽期,二、勃兴期,三、鼎盛期,四、转化期。  相似文献   

13.
经上世纪上半叶的发现和下半叶的开掘,楚文化已引起海内外瞩目,回顾近一百年学术史,楚文化研究在诸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它从一个侧面,为我们认识中华文明核心的形成过程以及早期文明的结构模式,提供了重要材料。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区域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为迎合“地方主义”的需要,在学术上势必阻碍我们把楚文化研究引向先秦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宽广道路,影响我们正确认识楚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的关系,以至影响我们客观看待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30年来的吴城文化研究,在文化年代与空间分布、文化特征、文化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性质及其与周边各区系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影响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吴城文化的来源、发展脉络、去向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缺环,在王陵与大型宗庙遗迹的寻找、各聚落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还有待加强,需要通过科学而又细致的考古工作把这段缺环补上去。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在民族文化研究的新潮中,苗、楚文化可谓是一门热点.然而,时至今日,大多将苗族与荆楚民族的文化研究孤立地进行.有的偶尔提到也是一鳞半爪,未能很好地形成内在的联系和彼此的交融.贵州省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由省社会科学院李建国和蒋南华先生编著的《苗楚文化研究》一书,为苗、楚文化研究作出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楚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楚文化是我国古文化的重要一支 ,它是以江汉地区为中心 ,在原始宗教、巫术、神话的沃土中发展起来的一支由楚人创造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开放而多元的南国文化。原始楚文化以神巫性、浪漫性、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的总体特征 ,对文学加以渗透 ,形成了南楚文学的独特风格 ,为后世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长沙文化是在和楚文化的传承与冲突中凸显出自身的文化特色。其间,有宋代湖湘学派务实精神的改塑,有重山迭岭、滩河峻激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强悍民气的烘焙,有近现代血雨腥风的洗礼,但无论如何,长沙文化无法割舍和楚文化的血缘关系,总是在和楚文化相生相荡的历史摩擦中,不断地进行同质选择和异质选择。长沙文化行为模式的生成和特点,就是对这种历史选择的最好证明。一、“狂”与“辣”“狂”是楚文化的招牌式特征。历数古代的狂者,无论是髡首的接舆还是裸行的桑户,是浮尸的伍子还是“耦而耕”的长沮和桀溺,其名字都和楚人连在一块。无论对“…  相似文献   

18.
《楚辞》是研究先秦神话最重要的书籍之一。随着《楚辞》研究向文化民俗、神话生态领域的不断开拓,对其民俗神话背景的研究亦成为一个热门的课题。但能将上古神话的流变、楚文化的渊源与《楚辞》的神话背景等问题结合起来做一通盘分析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从楚文化的渊源、发展及与其它文化的关系等背景材料出发,对《楚辞》的神话源流等问题重加整理。本文认为楚文化源于黄河以北豫北冀南的中原地区。在中原文化与西南地区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楚地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地位和作用,丰富了楚地神话的民间传承,为屈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19.
考古学上的早期楚文化是指与典型楚文化有直接渊源关系的一组陶器遗存,最早出现于夏商时期的盘龙城遗址,西周时期遍及江汉.夏商时期的早期楚文化是古三苗的后裔在改宗中原文化后所创造出来的,西周时期的早期楚文化则是由周代的南土诸候和楚蛮等江汉土著蛮族共同创造的,楚国仅是其中很小的一支.  相似文献   

20.
楚文化多被视为南方文化的代表之一,然而它的显现是借改革开放之东风乘势而起的.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楚文化研究经历了起步与拓展、走向辉煌、纵深探索的过程.由楚文化研究横向扩展的长江流域文化研究和以湖北本土为主的荆楚历史文化研究之体系也在不断成长、完善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