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为章丘文士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本的内证来看,《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不可能为丁耀亢、蒲松龄及贾凫西,从《醒世姻缘传》大量描写明水(今属山东章丘)的风情和狄希陈的儿子取名“狄开先”来看,西周生当为章丘人,比较崇拜李开先,而李开先为明代章丘名人。因此《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为“章丘文士”说有很大的道理。袁枚《新齐谐》有一则故事与《醒世姻缘传》完全相同,考察这些故事对探究小说的成书年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有关《断发记》的作者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为李开先作,一为无名氏作,其中李开先作《断发记》为大多数人的看法。该文分别从版本、音韵等角度逐一加以考辨探析,提出《断发记》的作者不可能为李开先,只能是无名氏。  相似文献   

3.
《水浒》第二十三到第二十六回和《金瓶梅》第一回到第九回,外加第八十七回的内容大体相当.这是易见的事实,简单明了,不会引起争论.从来的文学史论著都认为《金瓶梅》的作者以《水浒》上述几回为依据,写出我国个人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本文作者《金瓶梅的写定者是李开先》一文,指出《金  相似文献   

4.
《复旦学报》1983年3期,发表了黄霖同志的《金瓶梅作者屠隆考》。我有些不同看法,愿提出来与黄霖同志商榷。一、屠隆的的一诗一文,尽管存在于《金瓶梅》第五十六回中,但这还不能作为屠隆就是《金瓶梅》作者的证据。因为,在《金瓶梅》中引征他人作品的例子极多,如第七十回的《端正好》(“享富贵受皇恩”)原出自李开先的《宝剑记》,第七十三回的《集贤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作者屠隆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瓶梅》是一部奇书,要正确评价这部奇书不能不探求其作者“兰陵笑笑生”究竟是谁,然而明清以来,众说纷纭。其说法之多,可以说在我国文学史、甚至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几无他者可比。所有说法,约可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是初期的传说,如说作者是“嘉靖间大名士”(沈德符《野获编》),或是“绍兴老儒”(袁中道《游居柿录》),及“金吾戚里”门客(谢肇涮《金瓶梅跋》)等。第二类是后世的探测。这种推测又可分两种:一种是未指明具体姓氏者,如徐谦《桂宫梯》云“某孝廉”,谢颐《金瓶梅序》云“凤洲(王世贞)门人”,王昙《古本金瓶梅考证》云“浮浪子”,戴不凡《小说见闻录》云:“金华、兰溪一带人”;另一种则指明了具体的姓名,先后有十一说:王世贞、李渔、卢楠、薛应旗、李贽、徐渭、李开先、冯惟敏、沈德符、贾三近。此外,还有一种“许多艺人集体创造”说。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们所知道的《金瓶梅词话》最早是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的刻本,《金瓶梅》是人们习惯的简称。作者将书中三位妇女的名字(潘金莲、李瓶儿、春梅)各取一字订为书名。崇祯时代又有《新刻绣像金瓶梅》出现,研究者仍以《金瓶梅词话》为定本。据吴晗考证,《金瓶梅》成书约在明代隆庆二年至万历三十四年(1568——1606)之间。  相似文献   

7.
《续金瓶梅》在人物命名、人物命运等多方面受到《玉娇李》的影响,这就明确了前者在创作时确实参考了后者。当下《玉娇李》研究几乎全是研究《金瓶梅》的副产品,而对《玉娇李》本身及其对《续金瓶梅》的影响研究不够。丁耀亢当是通过诸城丘家见到或听到过《玉娇李》。崇祯本《金瓶梅》的评改者似乎看过《玉娇李》。《玉娇李》与《续金瓶梅》之间关系的发现对《金瓶梅》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的写定者是李开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星同志的《金瓶梅考证》(以下简称《考证》)重申《金瓶梅》是个人创作的旧说;他的新发现是“明万历庚戌年在吴中的初刻本确无淫秽语,到再刻时改名《金瓶梅词话》就被无耻书贾大加伪撰”;以前有人猜测此书作者是王世贞,《考证》则进一步加以肯定.  相似文献   

9.
小说《续金瓶梅》不是对《金瓶梅》的简单续写,全书有三条线索:一是宋金两兵交战;二是吴月娘母子的坎坷遭遇;三是《金瓶梅》中转世人物的生活经历。其中,作者创作的真正用意表现在第一条线索,它展示了作者浓厚的政治情绪和对现实的关怀,体现了作者的遗民情结。  相似文献   

10.
读了陈昌恒先生的《〈金瓶梅〉作者冯梦龙考述》(以下简称《考述》)○一文后,对其说法实难苟同。我们认为:《金瓶梅》作者决非冯梦龙。现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与陈先生作学术上的磋商,以期共同进行科学的探讨。在陈先生的《考述》发表以前,王利器先生在1987年所写的《〈金瓶梅词话〉成书新证》一文中就表示过不赞成冯梦龙是《金瓶梅》(或称《金瓶梅词话》)的作者的说法。他  相似文献   

11.
在《金瓶梅》作者“徐渭说”中,陶望龄是个关键人物,但陶望龄和《金瓶梅》之间的直接资料几乎没有,只有通过研究《金瓶梅》抄本收藏者和陶望龄的交往,才能找到陶望龄和《金瓶梅》早期传抄的关系。文章在潘承玉《金瓶梅新证》的基础上,通过追寻陶望龄和徐阶、王肯堂、文在兹的关系,探讨陶望龄作为《金瓶梅》早期抄本流传中作为非作者总源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崇祯本《金瓶梅》的评改者当下主要有李渔和冯梦龙两说,然“李渔说”明显不合理,“冯梦龙说”又没有提出证据,故在学界响应极少,反对的意见却很多。笔者最近从明代关于“汤显祖赏《金瓶梅词话》”、汤显祖与《金瓶梅》的关系以及崇祯本评语中的“情”与汤显祖的“至情”说相当接近等几个方面发现,崇祯本的评改者极可能为汤显祖。并认为崇祯本《金瓶梅》底本是万历本的抄本而非刊本。  相似文献   

13.
脂批中“深得《金瓶》壹奥”条,甲戌本作“写个个皆知”和庚辰本作“写个个皆到”的差异,是脂砚斋和畸笏叟在不同的认知和思考下形成的:“写个个皆知”是脂砚斋对曹雪芹删去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的响应;而“写个个皆到”则是畸笏叟主导《红楼梦》批点之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对原有脂批作出的调整和修改。脂批所认为的“《金瓶》壹奥”是指“全无安逸之笔”而言,是对世情小说的叙事手法细腻性特点的体察。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是一部奇书,这样一部奇迹般的文学作品,在很长的历史阶段内,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五四"前后,《金瓶梅》研究没有出现一个在我们想象当中可能出现、应该出现的与"五四"精神相一致的研究的新局面。在《金瓶梅》的研究历史上,它真正的繁荣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衡量一门学问繁荣昌盛的主要标志有两条:一是它所需要的基本资料的整理出版,二是出现一大批著作、论著。《金瓶梅》的研究,也就是金学,正是朝着这样一个昌盛繁荣的目标,在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为学术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绣像本与词话本《金瓶梅》文本有着不尽相同的情节设置与思想内涵,这种不同直观地反映在两大版本各不相类的回目之中,其回目所体现的小说人物形象、小说叙事角度及作者的叙事观点与审美旨趣皆大相径庭。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探究。此外,借助数字为回目做标记的方法对这些回目的异同频度进行数理分析,也可以使读者更便宜地体察其相异情况和原因,从而在对《金瓶梅》的两大版本进行分析的时候,作出更为明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小说创作是一个艰难的艺术劳作过程,最能体现其艰难程度的莫过于写好开头与结尾。古人在谈到诗文的结构艺术时,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开头、结尾的艺术特征。《金瓶梅》的开头和结尾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具,其开头在平淡中求奇、求巧,在限制中实现创新。结尾却气象万千,既完成了结构上的呼应,又营造出意蕴深远的艺术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7.
文章提出了与褚半农先生就《金瓶梅词话》中的吴语问题不同的看法,认为《金瓶梅词话》一书中的方言更接近河北藁城、正定一代的方言口语。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一般认为,<金瓶梅词话>所依据的是繁本<水浒传>.本文通过细致的校勘和分析,对此提出质疑,认为<金瓶梅词话>中虽然有的内容出于繁本<水浒传>,如潘金莲毒杀武大的部分,但有的部分如武松打虎等显然只可能来自<水浒>简本,由此推测<金瓶梅词话>作者在写作时所依据的应该是残缺不全的繁本<水浒传>,其不足的部分则据简本<水浒>改写.文章并结合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的有关记载,推论<金瓶梅词话>的写作时间当为万历初年至万历十七年.  相似文献   

19.
思想的变革必然会带来价值体系的重构。明代中后期正是这样的"破而未立"的时期。心学的传播和深入使得禁锢人性的程朱理学被冲决,个性解放潮流大行其道,但是也造成了矫枉过正的混乱的社会局面。面对这种矛盾,《金瓶梅》的作者笑笑生在作品中以儒释道核心观念积极探索挽救社会风气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源远流长的中国朴学考据传统与西方理性主义实证哲学衍生之科学研究方法论相嫁接,导致了近现代及当下《金瓶梅》研究领域自始至终贯穿着“做学问”的执拗和韧性,研究者们在作者、本事、版本、器物等实体的考证上下了极大的工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当然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应有之义,其“根基”地位无以撼动。不过当其一旦成为“金学”畛域的主流形态和基本范式,则客观上于无形中忽略或挤压了《金瓶梅》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更为重要的另一维度或空间—围绕作品展开文本的、艺术的、审美的阐释与开掘—乃至最终遂成作品先在之意义建构与价值追问!鉴于这一审美勘探及价值追索的长期失语,目前《金瓶梅》研究似已走入了“该说的话行将道尽,给人难乎为继的感觉”之“瓶颈”。然而倘能以现代意识激活古代经典文本,审美及价值“现场重建”,透显作品意义旨归,那么《金瓶梅》研究则有望洞天别开,展现一个崭新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