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延安文学中女性意识的遮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文学对妇女翻身求解放过程的描写,在女性解放史上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延安文学的主旋律是以"民族宏大叙事"为主,女性解放仅是作为阶级解放的注脚存在的.因此,延安文学对妇女解放的描写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女性意识的遮蔽.  相似文献   

2.
面对强大的男权社会的对垒,女性性别意识在历史和残酷现实竞争中不经意蜕变雄化,性别迷失.文学是人学,在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影象中,女性文学在女性主义高涨的浪潮里,同样返照着女性自救征途上无法避免的男性化倾向.其现状源于沉重的"第二性"历史和四面楚歌的残酷现实,而女性文学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必然是摆脱男权意识和男性性别参照,认识自我,认识人类已有的文明和秩序,寻求与外部世界抗争和合作的勇气,寻找女性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本体回归.  相似文献   

3.
清代的女性诗歌批评家们按自己的性别立场对清代女性写作展开评论,通过强化女性的文学成就改变女性缺失的社会价值,在代表父权社会的象征界中寻求女性自我的身份与认同,表现出较为自觉的诗学意识和女性意识.但是,清代的女性诗歌批评家们一方面在努力表达着属于女性自己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却还是没能逃脱女性边缘化的命运,主流意识形态的操纵使她们的主体性话语表达陷入矛盾困境.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权主义文学的浪潮高涨一时.许多青年女作家学习西方女权主义作家的榜样,勇敢地袒露自己的心曲和欲望,"身体写作"的主张不胫而走,一时成为文坛上最惹人注目的关键词之一.对此,评论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已经蔚为大观了.但这样一来,问题的另一面也就常常被忽略:女性在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人幸福的道路上还存在有怎样的心理误区?在美好理想的另一面有没有可怕的道德深渊?此外.在中国政治文化的背景下,女性的情感、女性的生活方式又具有怎样特别的社会意义?在"身体写作"之外那些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又达到了怎样的文学与人生的境界?对于这些,当代几位女作家深入解剖女性情感困惑、追问女性解放误区的长篇小说.为我们提供了值得深入探讨的文本.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的抗争与屈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情爱意识作为人的意识觉醒的副产品而出现在五四时代 ,它带来了爱情题材在现代女性创作中繁荣的局面。该文以爱情题材为切入点 ,通过对现代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的作家冯沅君、庐隐、丁玲、张爱玲等创作文本的研究 ,展现了现代女性文学爱情题材表达的多样性 ,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类型的女子在社会语境中的生存状态 ,昭示女性在自我解放历程中的固有局限 ,心灵的真正解放仍然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整体与规范中的有限超越--十七年女性创作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年女性创作同样处于"规范"中,但并非文学整体或历史的纯粹平淡部分.它拥有这一代文学中较多的一流作家.它淡漠社会性别意识,但并未使性别内涵完全消失.初期的女性社会动员题材结合婚姻家庭问题表现,契合"男女都一样"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转型时婚姻家庭变动.中期的女性成长主题,映照革命胜利历史与国家民族成长中的女性社会解放与成长.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多跨越题材"等级"局限,顽强表现了女性创作倚重"爱情"主题以及述写"自我"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以"女性意识"为观照基点,将当代女性文学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追求理想爱情;追寻女性自我价值;探求女性世界深层意识.并结合对各阶段各具代表性的女性文学作品的分析,展示女性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及女性内部的心灵世界,籍此阐明新时期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
作为后"五四"时期强势崛起的女作家,丁玲实现了对"五四"女作家的超越.她将自己定位于"现代女性"身心解放的探寻者,在中国社会革命的不同时期,赋予女性解放以不同的时代内涵,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特色相当鲜明的女性作家.综观丁玲的女性题材创作,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完整的女性身心解放探索轨迹:现代的女性需"独立"→独立的女性应"革命"→革命的女性要"自强".在丁玲看来,现代女性的身心解放与社会时代的变化发展紧密相关,其出路需要不断调整并走向深入,不仅从个体精神意识上,还应从文化体制上寻得彻底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说,丁玲无疑是中国现代女性命运探索之第一人.然而,丁玲笔下的女性毕竟是社会时代气候下的女性,裹挟在中国社会转型、阶级革命、政治斗争的洪流中.身为女作家而要参加革命、要介入政治,使得丁玲不得不同时进入文学和政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圈子.这两者的冲突与融合虽然使丁玲的作品有了新的思考点,但其艺术个性却受到了损害.丁玲努力尝试调和其女性自我意识与社会政治身份的矛盾,但事实上却难以缝合两者之间的裂缝,建国后丁玲的创作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女性文学生命意识的萌生和觉醒使得她们开始了对"人生究竟是什么"的追问,无论庐隐们的"哲学病",还是冯沅君们的"不自由宁可死"的抗争都是五四女作家对人生真实的体验,第一次全面展示了现代女性初步走出男性藩篱时的独特心声,尽管在此过程她们历尽艰辛,但是她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求自由和解放的生命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塑造得过于偏激,可以说是走上了两个无法交汇的极端:或是赋予女性一个冰清玉洁、端庄高贵的形象,甚至将其推到女神的高度;或是把女性塑造成红颜祸水、恶妇淫妇的形象,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使得女性失去了本身固有的色彩和气质。这种极端化的女性角色定位,是男权社会男性话语权的必然呈现和男权意识的自然反映。女性解放不仅仅意味着"男女平权",女性解放和女性自身的思想观念、经济的解放以及其社会地位的提升分不开,它的终极目的是实现男女两性的平等和谐发展,从而促进人类自身的解放和进步。  相似文献   

11.
金庸是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刻,不少论者从女性哥特式批评视角,认为金庸笔下的女性是男权话语与权利体系下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女性无法走出菲勒斯中心的巨大阴影,丧失了自己存在的主体意识,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本真性。实际上,金庸笔下众多或美丽或凄婉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广泛、爱情的深层次和爱情的奇特,表现了金庸的爱情理想和积极进步的女性爱情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女权思想的萌动始于晚清女子教育。清末教会女学的肇起启蒙了中国女权思想;国人自办女子教育尤其是爱国女学为提倡女权,主张男女平等作出了贡献;《奏定女子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女子有了合法的受教育权;清末女子留学教育助推了中国女权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各种女权运动的宣传使女权思想付诸行动:走出闺门,走向自立。  相似文献   

13.
论清末女子留学日本的起因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女子留日是甲午战后民族救亡运动的产物,又与进步舆论的呼吁和男子留学的推动密切相关。留日女子是中国女性走向世界的拓荒者和奠基者,也是中国女性由传统步入现代的先行者;她们成功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女性的新形象,促进了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女性学学科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女性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妇女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非学科化的女性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以女性群体需求和观点为主体的社区和国家水平的女性教育,为女性学学科化建设提供了适用性较强的科学信息。在一定的条件下,非学科化的女性教育必然会过渡为学科化的教育体系。欧美国家在两者间的协调发展和转化过程中,形成了被较为广泛接受的体系和规范,但都没有超越女性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范畴。中国目前的女性教育实践尚缺乏充分的支持条件和社会氛围,导致女性学科化发展的滞后。目前,应该充分利用现有女性研究和女性教育资源,为女性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坚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女性文学概念的界定,女性文学的兴起、发展,女性解放运动对女性文学的影响,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依附地位等方面入手,分析比较了中英女性文学在女性解放运动意义上的差异,以及在女性相同的文化历史地位上中英女性文学内容上的趋同.  相似文献   

16.
妇女问题的核心是妇女地位问题 ,因为这是一切妇女问题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 ,它不仅是妇女问题解决与否的主要标志 ,而且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男女平等的意识问题 ,属于人的观念范畴 ,对解决转型时期中国妇女问题中男女平等意识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以利于更好地解决当下妇女问题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解放画报》是民国时期由周剑云创办的一份旨在提倡妇女解放的画报,也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妇女报刊史上的第一份妇女画报。《解放画报》是一份图文并茂的新型妇女刊物,它从爱情婚姻、妇女经济独立、妇女参政、妇女教育、妇女与男子的关系等多方面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与现代女性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现代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外化。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沉重的传统伦理道德仍然阻碍着女性的真正解放 ,甚至根植于女性人格心理。因此 ,在现代文明大潮中 ,中国女性摒弃旧传统的心灵负载 ,塑造现代女性人格 ,不仅对女性的进步与发展 ,而且对中国现代化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与女子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近代女子教育,最早始于教会女学,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人自办女学的产生、留学教育推动了女子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中学男女同校、大学开放女禁使女子教育趋于完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又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是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逐渐放弃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女权理论,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妇女问题,并以前苏联妇女运动为榜样,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指导中国的妇女运动,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了科学的中国无产阶级妇女解放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