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郭爱君  范巧 《西北人口》2008,29(3):18-22
准确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发展劳务经济意义重大.文章在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分为农业刺余劳动力和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剩余两部分的基础上,通过试算甘肃省农业劳动力供给和需求、耕地面积、农村劳动力供给、农村非农劳动力需求的时间序列模型以及城市化进程对劳动力转移吸纳模型的各种可能形式,得到各种模型的最优形式,进而估算未来几年内甘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  相似文献   

2.
韩景愈 《西北人口》2007,28(6):38-43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像甘肃省武山县这样人多地少,农业绝对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农业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转移问题,更是值得探讨和关注。这一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的兴衰,乃至我国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甘肃省武山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其现存劳动力转移方式的几点建议,即通过农业深层次开发,当地优势资源的规划利用等方式,增强农业、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从而实现农业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型化就地转移。对这一新的转移模式的探析,对我国其它农业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也将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在全国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 ,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①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 ;②经济发展慢 ,特别是乡镇企业不发达 ;③一系列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是解决甘肃省农村发展问题的突破口 ,而当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又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压力和动力。在这种形势下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应采取市场主导与政府指导、农村劳动力开发与城镇非农产业发展、向小城镇就近转移与区际转移的“三结合”加速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到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通过用计量方法对中国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艰巨 ,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发展的息息相关 ;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业化与城镇化 ,以及二者的互动发展 ;第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化、城镇化存在的偏差。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对甘肃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日趋减弱,就业难问题依旧严峻。此外,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其对应的就业结构的发展集中体现为不协调。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的潜力巨大;第二产业并没有因为拥有巨大的就业空间而接纳更多的劳动力;第三产业成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但在现有的状况下,未来接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目前出现的就业难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技能与产业升级不相适应,造成结构性失业。民工荒并不是劳动力资源枯竭的信号,而是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巨大偏差造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与转移的重要原因。新疆农村劳动力结构中少数民族居多且聚居。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巨大。新疆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普遍偏低,仅能维持基本生存,基本无法保障其发展权实现。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7年基尼系数则达到0.4604,突破了公认的警戒线。由于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其转移仍较为困难。本文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教育投入不足等角度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与转移的制约。并提出了改善上述状况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安徽省的研究,得出关于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劳动力供求的基本结论是:劳动力供给总体上大于劳动力需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将成为决定劳动力供求缺口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农村地区还存在农村科技人员的劳动力短缺的特征。根据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扩大劳动力需求和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关键之举在于,走农村产业化道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与此同时,农村科技人员的短缺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正> 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中国学术界是一个热门话题。立论者都根据各种不同的算法,计算出我国农村当前及今后存在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并认为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当前及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本文对这个众口一辞的观点提出以下疑问并予以不同的解答: 一、农村真的存在那么多的过剩劳动力吗?在什么条件下,它是存在的?又在什么条件下,它没有那么多,或不存在? 二、剩余劳动力是如何阻碍农村现代化建设的?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供需矛盾及其转移形式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利用第一手调查资料,分析了农村劳动力供需五大主要矛盾,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形式,提出了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的宏观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大城市,但是,城市管理制度仍然沿袭传统的二元户籍和二元劳动力市场制度,扭曲了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被扭曲价格流入相关城市部门。本文通过收集1980年至2011年的数据并进行处理,构建了价格扭曲的宏观因素计量模型,运用VECM模型实证研究得出:农民实际人均收入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的首要因素;城镇居民实际工资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的次要因素;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对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有重要影响。运用变系数半参数方法分析数据显示,工资扭曲对城镇部门收入的影响具有流变性。  相似文献   

11.
小城镇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当前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在 2亿左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已经成为关系到改革开放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可以看出发展小城镇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引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协调度概念,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综合水平与城市化综合水平协调度测度模型,以吉林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近10年来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与城市化从不协调转变为协调,协调度界于Ⅰ类~Ⅵ类之间,说明两者之间协调度存在着波动性。1997~2002年,吉林省在特殊历史背景和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国有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使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拉力减弱,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错位,为不协调时期;2003年以后,政府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协调关系的加强,使得协调度从2002年的Ⅵ类失调型转变为Ⅰ类协调型。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黑龙江省是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省农民就业程度与效果。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但数量大,而且,转移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对黑龙江农村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吸收现代技术的能力,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把黑龙江省农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4.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测算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萍  董洋 《西北人口》2008,29(2):116-118
本文就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了研究和预测,以期对指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全面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途径和重要目标。利用定量方法测度了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状况,测算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初期吉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一直呈增长的态势,2003年后农业剩余劳动力超过200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积累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根据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了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深层原因,并据此对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给出了一些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江苏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得了可喜成绩,这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及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有下降的趋势。本文以江苏为例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并得出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郗红梅 《西北人口》2005,(2):64-64,F003
本文立足于目前甘肃省职业教育的现状,探讨了改革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进一步加强技术能力培训,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转移空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2000年以来其农村劳动力数量一直居高不下,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可见,吉林省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而现阶段,吉林省内部转移空间狭小,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内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无法与东部较发达地区相比。为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来拓展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省内转移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