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赖特的“当代资本主义阶级关系新变化”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似乎既非纯粹无产阶级亦非纯粹资产阶级的中间群体.许多学者主张,马克思的预言并未实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两极分化的理论已经过时.在这种背景下,赖特针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新变化的实际,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一般假定和基本框架出发,运用在学院社会学中产生的经验社会研究的方法,提出了当代资本主义阶级关系新变化理论.赖特的"当代资本主义阶级关系新变化"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以剥削为核心的阶级分析的一般框架理论;基于三种剥削形式的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理论;中间阶级的矛盾地位理论.  相似文献   

2.
赖特1有取舍地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思想与罗默2的剥削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剥削理论。为了解决"中间阶级"的"矛盾定位"问题,他采用三重剥削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定位分类。这是一种阶级与阶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是他试图将马克思和韦伯两种理论传统结合起来的产物。赖特的尝试出现了逻辑矛盾,呈现出思想的不彻底性,然而这些纰漏也不能抹杀赖特独树一帜的阶级思想在当代阶级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的视野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既不同于自由主义所说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二元分离、相互对立的关系,也不完全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统治机器和社会阶级"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是一种有限度的分离和有差别的互动关系.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关系层面上,它强调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制度性分离,并认为这种分离能使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剥削关系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在"国家和社会阶级"关系层面上,它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资产阶级的简单统治工具,国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阶级关系进行调和;同时它还认为,这种超越并没有完全使国家脱离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仍然要服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本质性规定.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与西方主流政治学完全不同的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他们把"中间阶级"、"非工人的非阶级"和"新社会运动"看做社会革命的主体,主张将"新社会运动"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并倡导通过"期望破灭了的辩证法"、生态重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途径来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忽视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地位,过分强调"文化革命"等主观力量,这使其最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乌托邦的困境。但是他们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应该与"新社会运动"结成联盟的思想对于我们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同时也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生态危机指明了正确的理论导向。  相似文献   

5.
相比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当前西方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白领雇员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体力量,传统的阶级观念受到了冲击。资产阶级学者借此为工人阶级唱衰歌,甚至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对革命的依靠力量产生了质疑。针对此,卡利尼科斯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为工具,指出了当前在阶级概念认识上存在的三种错误倾向,探析了新中间阶级的性质,分析了工人阶级的结构变化和革命性。在卡利尼科斯看来,新中间阶级无法担当社会变革的重任,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可依靠力量。卡利尼科斯对阶级问题的厘析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但也存在对工人阶级的革命性估计过于乐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阶级观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与马克思的阶级观,在阶级界定的基点上,有"多元"与"一元"的差异;在社会动力承担者的指向上,有中间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异。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阶级观差异成因,是资本全球化的不同阶段和西方资本主义不同的社会现实导致的社会阶级内在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阿里夫·德里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提出了独特的具体的意识形态理论.他面对当今发生巨大变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继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扩展了阶级的范围,坚守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并探索马克思主义在晚期资本主义的革命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晚期资本主义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传统马克思主义难以揭示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现象的意识形态本质,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取得了成果.由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缓和,无信仰特征的消费主义文化盛行,意识形态理论面临困境.面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挑战,詹姆逊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出并论证了意识形态转型的理论.不仅拓宽了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而且具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马克思思想研究界,出现了"经济马克思主义"思潮。该思潮的理论贡献者力图以跨学科的视角、经济(史)学的叙事和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立场与方法,致力于探索社会发展的历史情境、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当代发展。美国经济史学家罗伯特.布伦纳就是该思潮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布伦纳为此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就是他所提出的"社会财产关系论"。该理论认为:一切社会的发展,都取决于由水平关系和垂直关系(以不同社会群体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使用方式为划分依据)所构成的宏观结构的变化。因此,分析这两个维度的关系(它们分别包括不同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和同一阶级内部的"竞争关系")就成了他研究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指导原则,并由此在美国学界引发了著名的"布伦纳之争"。  相似文献   

10.
赖特在阶级问题研究中经历过两次立场与逻辑的转变。最初以支配为中心对阶级进行了不成熟的探索,建立起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中期将马克思主义与韦伯主义相融合,在罗默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剥削理论;后来整合了多种阶级阶层研究思路,建构起一个综合性研究框架。多种立场的转变凸显了赖特思想的不彻底性,究其根源在于赖特重分析而轻综合、重微观而轻宏观的理论研究方式。其中期理论更富建树性,为学界做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福利国家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所具有的革命性也随之减弱和消退。为了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阿尔都塞展开了对《资本论》的激进政治解读。阿尔都塞通过回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理论"提示",寻找资本主义体系的先天"脆弱"点;通过续写《资本论》的"结尾",建构了新阶级斗争理论;通过发掘《资本论》的"政治实践",发现了"偶然相遇事件"诱导革命的可能性。阿尔都塞认为,被剥削阶级应该以资本主义体系的先天脆弱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保障其再生产的国家机器——为革命对象,展开"新阶级斗争"和"偶然相遇事件"的双重革命策略。实际上,阿尔都塞并没有在马克思原有的自身逻辑延展上续写《资本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结尾处指出要追溯阶级形成的根源,而阿尔都塞的续写则是对阶级斗争和革命策略的描述。只有在深入挖掘阶级形成根源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实际,才能真正激活《资本论》的洞察力和批判力。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艾伦·伍德在她的<新社会主义>一书中对后马克思主义中较有影响的"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New Tnle Socialism,简称NTS)这一思想流派做了批判性的考察.笔者认为,伍德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出发,针对NTS把政治实践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中分离出去的观点,结合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对阶级、意识形态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创造性理解,实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则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有机对话.  相似文献   

13.
顾韡 《理论界》2014,(4):98-101
在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个日益扩大和对立的主流阶级,而中间阶级则会日益萎缩最后融入这两大主流阶级之中。然而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来看却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相反,中间阶级不仅继续存在着而且日益庞大,似乎已能作为一个主流阶级存在,令人迷惑。因此出现了诸多关于传统马克思阶级概念和当代中间阶级现状的矛盾迷思的新争论,本文即对它们展开综述与评论。  相似文献   

14.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预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距.但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两个必然"论断依然是正确的.本文从社会主义是世界性的历史运动进程这一视角出发,着重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阶级关系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从"两个必然"实现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前提、革命的主体和道路三方面,阐明了"两个必然"肯定实现,但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按照生产方式、政体、阶级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标准 ,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国家划分为各种类型 ,进而形成多元化的国家类型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理论研究的突出贡献。其中“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新兴 (后起 )资本主义国家”的划分就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类型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类型学的丰富和发展。将资本主义国家划分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新兴”(后起 )资本主义国家”两种类型 ,最早见之于列宁的论著 ,其中首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他在分析有价证券占有情况…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问世以来,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日新月异。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工人阶级意识形态陷于模糊,诸如种族问题和性别问题等等浮出水面。谈论阶级政治是否已经不合时宜?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批判考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卢卡奇和最新代表人物之一詹明信的相关著述,认为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仍然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密里本德-普兰查斯之争"深刻影响了20世纪70年代英国新左派的理论走向和"英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面貌,使之进入一种多元发展的新格局。安德森努力将普兰查斯的生产方式"多元决定"论与马克思的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相结合,建构了一种"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前资本主义国家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学家大会"成员在继承德国资本逻辑学派基本立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资本-阶级冲突论的资本主义国家理论。后期普兰查斯以不在场的方式深度介入"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成为一位非英国的"英国马克思主义"者,进而在回应福柯批评的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权力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8.
阶级流动性问题既关涉现实生活也关涉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理论根基。然而,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此问题却缺乏精细的解答,以致于一些关于阶级问题的理论困难长期困扰着人们,诸如阶级流动所指称的人群是阶级抑或阶层,该问题的研究对于无阶级社会是否有启示意义,等等。社会生活原本是丰富多彩的,那些为了将社会生活简单化处理而牺牲掉的关于阶级理论的"枝枝蔓蔓"也许正是我们理解阶级流动性问题不可或缺的,应当重新使其回到它们原来的地方,为我们全面理解阶级流动性问题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理论景观。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思想是拉克劳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克劳在其早期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中,整合、继承和发展了普兰查斯的意识形态要素学说、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质询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从而形成了自己以"接合"为核心的非还原论的意识形态思想。拉克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质疑阶级还原论。他的意识形态思想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当代现实,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新颖而极具价值的研究思路和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黄力之 《中国社会科学》2012,(4):23-45,205,206
面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种种复杂现象,丹尼尔·贝尔以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论为研究出发点,指出晚期资本主义阶段文化与社会断裂的矛盾是由于结构性和机制性两个原因,这有助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然而,贝尔试图在否定的意义上超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文化问题的深度揭示。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从未忽视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的理论关注,并鲜明地提出了资本主义文化矛盾问题的解决思路。同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性质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危机的出路的相关探索,对贝尔思想的超越和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推进同样值得重视。因此,认真清理、研究包括贝尔的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切学术成果,科学认识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问题,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