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河南省漯河郾城区伊坪小学有一个“幸福女童班”,全班64名学生全部是贫困计生家庭或单亲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女童,学生学费全部免费,学习用品全部由学校承担,每年学校发两套校服。五年级(6)学生余冰慧出生后没见过自已的亲生父亲,其父因为妻子怀孕后B超发现是女孩儿而离婚,其母靠打工维持生活。她对记者说:我曾经很羡慕别人有个爸爸,现在,有了班集体,有了大家,我也是个幸福的女孩。“幸福女童班”使一批面临辍学的计生贫困家庭的女童重返了校园。这里有个幸福女童班@蒙萱  相似文献   

2.
出国之前,妈妈对我说,“送你到美国是去求学的,不是去打工的,要好好学习,需要多少钱爸爸妈妈给你。”可是下了飞机之后,随便扫了两眼超市商品的价签,我就有点心虚了。原本以为父母为我千挑万选的学校是学费最低的,入校后才知道,不仅学费不低,而且地处美国重镇,生活开销比其他城市高得多。几个月后,眼看捉襟见肘,我不得不打起了打工的算盘。学校  相似文献   

3.
朋友问我退休后在干啥呢?我说正在给自己的幸福打工呢!朋友笑着又问我是咋个打法?我就向他如实汇报起来。  相似文献   

4.
学生们时兴打工,这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我的打工经历要早得多。 第一次是在1957年,放暑假,父母不希望我回去,家里生活很困难,以为我在学校有助学金,比家里会好些。可是学校假期停发助学金,吃饭就成了问题。我和另外一个同班的农村同学去找后勤管助学金的沈老师,申请假期补助,他告诉我们学校正利用假期整修校园,雇车拉土需要两个装车小工,让我们去做,给点报酬。我们自然乐意,不管怎么说,肚子问题解决了。  相似文献   

5.
两会期间,在采访大兴一所打工子弟学校时,校长兴奋地领着记者到教室听学生们背诵《弟子规》."去年参加打工子弟学校传统文化论坛之后,有爱心人士捐了一批《弟子规》,我们就开始让五六年级的学生学习,效果特别好."校长说,这些打工子弟,过去并不懂得体谅父母,甚至会因为父母是菜农、是打工者而觉得丢人."学习《弟子规》后,他们不仅变得有礼貌了,还会主动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相似文献   

6.
张颖异 《职业》2012,(34):74
"你幸福么?"随着央视的大型幸福调查的开展,幸福与否越来越成为人们最核心的话题.而对于职场人而言,职场幸福指数将直接影响其工作质量与生活质量.而提高职场幸福指数,有时很简单. 协作之前做好沟通 我在一家公司做销售时,为了参加第二天的一个投标,我让销售助理紧急赶制标书.标书做好后,我一翻看傻了眼:我们公司系列产品的报价全部比我预定的价格要高.我指出后,销售助理还振振有词:"前几天我给你做的一个标书,不也都是这样报价的吗?"  相似文献   

7.
薛阳 《职业》2014,(14):53-54
中职生打工是一种普遍现象。但近几年,中职生因打工而辍学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笔者通过对五所中职学校学生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汇总,分析了中职生在校打工的原因和利弊,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及家长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常常在孤寂的夜晚,独拥一床棉被,享受幸福安逸的时刻,我一遍遍回忆自己走过的路.小时候我们姊妹众多,五个人全都上学,家境很困难.在姐姐和我考大学的时候,村里好几个人劝父母亲不要再让我们上学,他们说与其让我们上学增添家庭负担,还不如让我们出去打工挣钱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司晶快语     
<正>问:我是一个下岗工人,爱人长年在外打工。在外人看来我们的感情很好,他吃喝嫖赌全不沾,可就是对我不冷不热的。几个月不回家,回家头几天还挺热乎,因为他要跟我过夫妻生活,可过不了3天就冷了。看别的夫妻那么幸福,我常常有离开他的念头,但这又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月工资只有300元,我得依靠他生活。  相似文献   

10.
邹敏 《中国扶贫》2011,(14):78-79
尽管孙恒和他的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新工人艺术团(前身为打工青年艺术团)在北京已经小有名气,然而不稳定且微薄的资金来源还是逼得这个草根NGO不得不千方百计开源节流.2005年8月,工友之家的志愿者们建起了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同心实验学校,这也是朝阳区金盏乡皮村唯一的一所学校.2006年春天,24岁的沈金花成为了学校的校长.从学前班到六年级共10个班,目前有在校学生400余名.  相似文献   

11.
《女性天地》2007,(9):43-43
我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在国企任职,我在私企打工,我们有一个可爱的男孩,今年10岁。过去,尽管经济不富裕,但一家人互相关心,日子过得其乐融融。自从去年初丈夫买彩票中奖后,我们家的和谐就被打破了。丈夫辞了工作,买了一台运输车和一辆出租车请人开,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个命运多舛的人。12岁那年遭遇车祸,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人生从此多了一张"残疾证",用我们村里那群小屁孩的话就是"你看,她是个瘸子!"初中毕业后我就没继续读书了,15岁那年,父亲重病离世。母亲南下打工挣钱,我在家既当姐又当妈,照顾9岁的弟弟。为了急于摆脱家庭,20岁生日刚过我就结婚了,但我的婚姻一点都不幸福。孩子4岁时,我向"三观"严重不合的丈夫提出离婚。我带着孩子,无处可去,母亲骂骂咧咧地收留了我,她也帮我照顾孩子。  相似文献   

13.
出国打工,他要让妻儿过上好日子 我和丈夫江涛从小在一起长大,又同在一个学校念书,称得上是青梅竹马.  相似文献   

14.
放弃上大学,小伙要去卖房子 1990年10月,陈曦出生于四川武胜县万隆镇.7岁时,他刚上小学,爸爸便去了重庆打工,可每年所挣的钱仍无法供两个孩子上学.就这样,哥哥陈浩上完初中后,主动提出要和爸爸一起去打工. 当时陈浩已被广安一所重点高中录取,可他撕掉了录取通知书,并叮嘱弟弟说:“好好读书,哥哥往后供你上大学.”然而,2009年高考,陈曦只考上了一所三本学校.尽管一家人都很高兴,但陈浩很快发现弟弟脸上有几分落寞:“哥,我不打算上大学了……”陈浩大吃一惊:“没发烧吧,你说什么胡话?”于是陈曦对哥哥吐露心声说:“去上一所三本大学,往后毕业,工作会很难找,还是要四处去打工,这几年不就白上了吗?”  相似文献   

15.
又来水变油     
被称为“全国的先进典型”的“共产主义村”村民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从报刊上早就反复读到过不少。我完全相信这绝非“客里空”的宣传。他们村里3000人为什么凭什么可以过着如此富裕的日子,财富从何而来,读过《资本论》的我也从村办企业里六个工人中有五个是外地打工的比例中找到了答案。我惟一闹不明白的是:发生在这个村的一切,端的是完全符合毛泽东的意图吗?如果毛泽东活着,他会点头同意这个村如此这般地走上富裕之路吗?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等职业(以下简称"中职")学校的生源是所有高中学校全部招收完毕后剩下的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初中成绩差、已失去学习兴趣、不想读书的;还有一部分是家长拿他没办法,以免在社会上出事而送入学校的;真正的有兴趣、想努力读书、学一手过硬技术的学生比例不大.因此中职学校的生源成绩基础差、学习兴趣低,有的甚至不想学习,整体素质偏低是目前的主要现象.  相似文献   

17.
隔壁的初三     
打工子弟们的心里话是:"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但现在上海实施的职业学校政策,却意味着打工子弟未来的人生出路已提前"被选择"了,只能当"厨师、美容师或服务员"。  相似文献   

18.
雷茂盛 《职业》2011,(7):58-58
我上大学那会儿,憧憬着毕业以后干一番大事业。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入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学校附近找了一份兼职。大学四年,我都过着边学习边打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在这突如其来的幸福面前,我慌张地抬起头,惊讶地望看老师,像是在问,这是真的吗?我从小就口吃,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伸出四个手指问我是几,结果我将"四个"发成了"地个",惹得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一阵哄笑。上学后,成绩又一直跟不上,强烈的自卑感让我产生了厌学情绪,发展到后来,连校门都不想再进了。最后在母亲的督促下,我只得勉勉强强地去了学校,  相似文献   

20.
一 我自小家境不好,13岁那年父亲出车祸身亡,母亲好不容易把我抚养成人.18岁中专毕业后,我就到省城一家面包店打工.打工虽说艰难辛苦,却让我遇上了一生想嫁的人.等到我们的爱情瓜熟蒂落时,毫无经济实力的我们,只得将洞房设在单位集体宿舍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