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刘忠 《学术研究》2004,1(9):111-115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主要标志是文学本体观的确立。但长期以来 ,在文学史写作与研究中 ,进化论时间观利用人们“趋时附新”的心理追求 ,对现代转型进行了多种阶段性命名 ,如阶级革命、文化革命、整风运动、大跃进 ,造成了“转型”意义的搁浅。其实 ,现代文学转型的实现与文学本体的确立是一个互证互动的过程 ,一方面现代文学转型的标志是文学本体观的确立 ;另一方面文学本体观的深化又加快了现代文学的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时间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是一个过程与结果同时存在的复杂问题,它的主要标志是文学本体观的确立。但长期以来,在文学史写作与研究中,进化论时间观利用人们“趋时附新”的心理追求,对现代转型进行了多种阶段性命名,如阶级革命、文化革命、整风运动、大跃进,造成了“转型”意义的搁浅。其实,现代文学转型的实现与文学本体的确立是一个互证互动的过程,一方面现代文学转型的标志是文学本体观的确立;另一方面文学本体观的深化又加快了现代文学的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3.
论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于在乐一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铺路,推动现代文学事业沿着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化的方向发展。在五四文学革命中,他以文艺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的姿态步上...  相似文献   

4.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传统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们之所以选择现实主义,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从进化论的文学观念出发,认为新文学应该从现实主义开始追赶西方文学的最新潮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在于现实主义的特性适合了他们建立社会革命的意识形态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文学主要是从文学转型、现代民族文学建构的现实问题出发看取日本文学的,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接受者反传统的立场,背离了日本文学近现代化经验,使对日本文学的接受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民族文学根基;社会革命化的接受视角,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日本近现代文学中那种急躁的“革命”情绪;接受中自我意识不足,最终使中国近现代文学走上了一条与日本近现代文学相似的发展路径,甚至重复了日本文学的某些错误。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7,(8):112-118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沉重的社会负荷,使中国现代颓废主义文学的存在淹没于启蒙话语、革命话语乃至政治意识形态的话语之中,无法得到公正、客观的评判。究其实际,现代颓废主义文学是一种美学现代性的表达,来自于对现代进步神话的批判,也是对资产阶级现代性的一种美学反抗。这种反抗既是美学的也是道德的,自有其价值与意义。我们需要为之"正名",进而重构中国现代颓废主义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的第一次兴盛发生在清末民初阶段,并在短期内成为文学场域中不可低估的力量。异域文学正是通过翻译文学的"中介"性作用,转化为本土文学的精神启示源泉。因此对这一时期翻译文学的研究,具有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学的意义。文章梳理了近百年来的近代翻译文学的研究史,在不同观点、立场的历史论著中,翻译文学有着不同形式和功能的表达,其研究史本身就是一个被不断建构的过程。被视为启蒙大计一部分的翻译文学,如何发生、为何发生,其意识形态和书写策略如何嬗变,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核心话题。文章从现代文学源流的多种"话语"形式、翻译文学的学科归属、对翻译文学"缘起"的不同指认和阐释等方面,阐明在中国现代文学视域下的近代翻译文学研究的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文学的主张。其变革主张是建立在进化论、人性论、文学宗教论以及文化化合等现代理论观念基础之上的,其理论目标是创建适应新时代、立足大众、面向世界、实现人生艺术化的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学表现主义在历史和文化的现代语境中,受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多重话语的影响,其审美意识不仅存在跨语际交流的先在障碍,而且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先验性也使文学在自律与他律之间摇摆不定。反映、创造现实的维度上如何界定表现主义、现实主义成为现代文学理论与实践思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文学的主张.其变革主张是建立在进化论、人性论、文学宗教论以及文化化合等现代理论观念基础之上的,其理论目标是创建适应新时代、立足大众、面向世界、实现人生艺术化的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1.
《琼州学院学报》2019,(1):64-71
随着"现代文学"研究遭遇"瓶颈","重估一切价值"、转变学术研究视角、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就成了现代文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民国文学"就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下被提出来,在与"现代文学"就文学研究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文学史分期以及现代文学起点问题展开的论辩中,为现代文学带来了新的学科范式和视角。它目前虽存在概念模糊、解释多样、理论不系统等问题,然而其自身的学术主体性、包容性也为"民国文学"这一研究谱系带来了巨大的学术张力。同时,这一研究谱系也为学科体系建设带来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学术主体性、问题本土化意识、发现被遮蔽的人类性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小说月报>翻译文学在特殊的宏观和微观语境中,呈现出相对复杂的形态,主要表现为翻译文学的现代性张力结构和多重对话格局.正是在这种张力结构和对话格局中,<小说月报>翻译文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促进了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多层面地参与、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一独立学科与新中国建立初的教育体制有重要关联,1950年代"教学大纲"的颁布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形成有重要影响,并进而推动1950-1980年代新文学的历史建构;教学大纲的颁布,使新国家意识形态对新文学的规范具体化、体制化,并落实到新文学教学和文学史教材编写中;新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并最终纳入服务于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轨道;这对于现代文学学科形成有正面促进作用,但也是对新文学史真实本体的解构,它把不符合新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学排斥于文学史之外.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学在20世纪40至50年代从文学观念到审美价值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一转变与文学体制化密不可分。文学体制化的核心是国家的组织制度,而这种组织制度所代表的是国家意识形态权威的强制力量。这种强制力量有无形的精神力量,如意识形态权威的影响、对作家的思想改造;也有有形的物质力量,如文学生产的体制化。同时,作家个体人格构成的主观因素与这些客观因素相互纠结,最终促成了作家向体制化文学写作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象征主义(Symbolism)和意象主义(Imagism)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影响深远的两大流派。象征主义诗歌(亦称象征派)被视为开创西方现代文学的滥觞;意象主义诗歌(亦称意象派)被誉为“英语文学中的一场革命”。显而易见,它们在西方现代  相似文献   

16.
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 ,以无产阶级价值观为核心理念的红色文学运动的兴起 ,是现代中国人政治理想主义与文学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历史产物 ,是中国作家对于文学现代性思想认识的一种激进情绪的集中体现。如果我们不带任何偏见眼光去看待红色文学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便能发现这样一种非常奇特的社会现象 :标榜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中国现代文学 ,借助于现代政治的理想主义大大增强了它的主观浪漫主义抒情性 ;而提倡平民主义社会理想的现代政治运动 ,又借助于现代文学的浪漫情怀急剧扩展了自己意识形态的客观影响力。换而言之 ,中国现代文学在与中国现代政治的结盟过程中 ,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主观浪漫主义抒情源泉 ;而中国现代政治运动又在这种主观浪漫主义的抒情氛围中 ,被人为地赋予了极度夸张的神话色彩。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以及英雄主义的完美统一 ,营造了百年中国文学最为显著的艺术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张剑 《齐鲁学刊》2012,(3):137-142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政治之间的特殊关联,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两个概念在主流文学史的阐释框架内被不断追加与重写,导致概念内涵不断扩容与泛化。从原初内涵看来:"革命文学"指的是左联成立之前未被组织化的革命作家在当时社会情境下对革命的一种自觉、主动的文学反应;"左翼文学"指左联成立至解散这个期间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及其同路人作家反抗国民党政权文化围剿的文学实践。这样的界定既考虑到了革命文学提倡的阶段性、复杂性,又指出了左翼文学的质的规定性,同时将其与延安文学、社会主义文学、文革文学等概念区别开来。对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概念的厘定不仅是为了推进左翼文学研究,也试图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概念定位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 ,应将中国现代文学纳入世界现代文学的宏观体系中作整体考察 ,以真实揭示其发展运动的原本历史面貌 ;消解以往意识形态方面的主流意识 ,以呈示其全部历史过程 ;提倡充满科学精神的个性化写作 ,在独立地思考、判断及写作的前提下 ,寻找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感觉  相似文献   

19.
喻见 《北方论丛》2005,4(4):25-29
现代性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现代文学的立身与演变之本,莫衷一是的现代性概念预设却导致纷争不一的阐释.只有跳出现代性"是什么"的窠巢,从中西文明碰撞深层对抗与融合的内驱中,析出左右现代性内涵"怎么样"消长的现代性结构,以这结构的特点和功能显现阐释了"文学(自我)革命"(1918-1927)的深刻与局限,以及"革命(的)文学"(1928-1976)何以从超越性为主渐向现实(功利工具)为主转变原因,才可从中可窥其与当代文学、后现代性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战后至1950年代的香港文学在接纳、延续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中展开了自身的历史转型,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历史张力空间,避免了战后冷战意识形态的宰制,而且在兼有地域性和跨地域性中形成了香港文学的本土传统。其提供的文学在展开自身传统中发生变化的实践和经验揭示了1949年前后中国文学的历史一体性,从而启发人们思考"跨越"1949年的中国文学转型的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