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古时期是舞蹈的黄金时代。彼时的舞蹈不仅是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也是男女情爱关系缔结的重要媒介。这种"以舞结情"的风俗被巫舞吸收,并伴随着巫风的流行而得以在民间广泛传承。《诗经·陈风》中的《宛丘》、《东门之枌》所展现的男女情爱,便是这种远古风俗的反映。因此,弄清楚这种风俗的来龙去脉及特点,对于理解这两首诗的意蕴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还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陈风·月出》一诗的题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方式,那就是自娱式的歌诗艺术生产与自娱式消费、寄食式的歌诗艺术生产与特权式消费、卖艺式的歌诗艺术生产与平民式消费。三种艺术生产与消费方式各有其特点,并在中国古代歌诗发展史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三种艺术生产与消费方式互相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歌诗艺术向前发展。研究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问题,对我们全面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史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维清 《青海社会科学》2008,(3):114-117,195
农耕舞蹈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性的)存在,不应该以某一个具体的舞蹈形式为其唯一性的发端和依托,这样的艺术学划分方式,其本身就存在偏颇与谬误。作为某种舞蹈文化的发端,它更应该以一种舞蹈美学的普遍性特征,映射于建立在这种文化基础之上的舞蹈现象之中。同时,"鼓"与"舞"的合演,不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鼓舞"(舞蹈),我们应该以现代语境和凸现舞蹈艺术本体的学术立场来看待"乐"与"舞"的关系及划分。从种种观点来分析,"鼓舞开农耕舞蹈文化之先河"的论断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高冀 《社会科学战线》2022,(2):136-145+282
法国学者夏尔·巴托《归结为同一原理的美的艺术》一书在推广"美的艺术"这一概念中做出了独特贡献。巴托明确提出了"美的艺术"的划分,即"5(诗、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2(演讲术和建筑)"。其中,诗、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以愉悦为首要目标,并不追求实用,因而是最典型的"美的艺术"。巴托重新阐述了古已有之的摹仿论,并对各门主要艺术的特点详加分析,认为所有的"美的艺术"均能体现出"同一原理",都是对"美的自然"之模仿。巴托系统论述了艺术创造问题、艺术欣赏问题和模仿原理在各门艺术中的体现,在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美的艺术"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在词汇、制度等层面对同时代人和后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太极"独特的"气韵观"中,"气"论占据了古代社会全部意识领域,影响着中国舞蹈乃至东亚舞蹈艺术表现风格的形式及体系的建立;"韵"的审美价值的确立对舞蹈美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构成了舞蹈艺术之理念"气韵观".朝鲜(韩国)舞蹈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中国道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重视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在理论上明确提出“歌诗”的理念,在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随处可见此种理性操守的映象和轨迹.所谓“歌诗”,既不同于后人提出的“声诗”,又不同于所谓的“涉乐诗”,有着独特的品性和自足的内涵.从接受美学史的角度着眼,白居易觉察到,“音韵优美,便于歌诵”的“歌诗”不同于只是诉诸语言文字而仅供阅读的诗作,“歌诗”更宜于传播.白诗浅俗风格的形成,与诗人执著追求音乐性有关.白氏的“歌诗”思想,既有音乐美学的高度,又有艺术实践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毛振华 《兰州学刊》2006,(11):87-89
春秋时期“歌诗”、“诵诗”和“赋诗”在形式、原则和功用上有很大区别,“歌诗”是乐工歌唱《诗》,重在突出其仪式功能,必须遵从“歌诗必类”的原则;“诵诗”是乐工抑扬顿挫地朗诵《诗》,重在表现它的讽刺效果;而绝大部分“赋诗”是公卿大夫近似于直白地朗诵《诗》,重在“言志”以凸显其政治效能和实用功能,“诵诗”和“赋诗”在“断章取义”的用诗原则下使用得相当灵活。  相似文献   

8.
邬诺娃 《理论界》2010,(6):159-160
音乐是舞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舞蹈不能没有音乐。所以在舞蹈作品中,舞者要和音乐互相配合,互相呼应。音乐和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在表现和传播形式上有其自身特点。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舞蹈是视觉的艺术。音乐所表现的是声音的流动,而舞蹈表现出的是形体的变化。听觉和视觉是人类最直接地感受外界事物的两种方式,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通过音乐与舞蹈关系的论述,阐明了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这诸多艺术形式中,当数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唐代不少诗都是为歌诗传唱而作,而歌诗本就是一门涉及到声、舞、乐、容的综合艺术,其演唱者(歌伎)对歌诗的创作及传唱皆有较大的作用,从创作题材到作品风格及其声律,歌诗创作都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杨军 《理论界》2005,(10):169-170
唐代是一个重诗歌、重艺术的时代,音乐、舞蹈、诗歌空前繁荣;而唐代又是开放的社会,不仅各民族相互学习,而且对外交流也很频繁.这样,具有异国情调的胡乐进入中原,于是乎异域歌诗在在唐代尽显其神韵,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而且大大促进了大唐和西域各民族在思想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1.
《山海经》中塑造的诸神形象特征、神话的内容及特点,展示了人性因受到外界蒙蔽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社会而开始逐渐复苏,人性中的理性精神越来越浓厚,虚妄的成分减少,更多的是真实。神话作为远古先民童年时期的记忆,是我们窥探先民生活和远古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文学创作素材的资料库,其中蕴含的文学思想是后人进行文学创作的思想源泉,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词乐配合是汉语歌曲音声系统的内在要求,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汉语的美感与创造力,造就华语歌曲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审美体验。这种文学与音乐、民间与精英的交融表现在古代歌诗里是文人歌诗创作,表现在近代以来的流行音乐中就是"作者型流行音乐"的实践。对于当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来说,与其到西方音乐传统中去寻找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不如从我们的歌诗传统中寻找经验和灵感。流行音乐回归歌诗传统,是为了发现它与当下语境产生回响的可能,并在这种回响之中找到属于中国本土的能够绵延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傣族的孔雀舞、青海的小鸟舞、傈僳族的鸟王舞、哈尼族的棕扇舞、藏族的玛恰霞布卓等以鸟为主题的民族舞蹈蓬勃地在中华大地上繁衍传承着。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原始牧猎文化的遗存,也是一种原始舞蹈鸟崇拜文化的表现,而这种鸟图腾崇拜在远古中华大地上一度独领风骚。而各民族受地域影响,所呈现出的鸟图腾舞蹈又大相径庭,这有其深刻的历史动因和文化意蕴。在此,笔者试做一管见。  相似文献   

14.
在北齐、北周及隋代,王室、贵族以及文人阶层高涨的歌诗艺术消费需求,直接促进了歌诗艺术的全面发展。胡人艺术家受到了大众的普遍欢迎,胡乐则以其强劲的活力左右着歌诗艺术消费市场,入隋以后,南北艺人共同完成了华夏正声和胡夷之乐的融汇,开创出歌诗艺术发展的新局面,不仅使歌诗艺术的创作与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也构成了唐代歌诗发展兴盛的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15.
在时间和时空艺术世界中存在着"缺席的在场"人物,这样的人物往往隐藏在故事背后,不是"具体而形象"的,读者和观众必须通过在场人物的言说和作品背景才能感知其在场。"缺席的在场"人物通常是经过在场人物的追忆、等待、寻找,才能存留于艺术世界中。由于这些人物存在的模式不同,使得他们在具有类似的功能中又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6.
汉代在中国古典舞蹈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为后世汉民族舞蹈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袖舞”是汉代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评者赞其“俏”、“翘”、“柔”、“妙”、“逸”,表演者“绕身若环,柔若无骨”,进乎技,游于艺,“舞情袖美”,形神兼备,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汉代袖舞对手袖技艺的提升与运用,不仅延长了人的肢体,袖的流动感也出色地表达出舞者的情感.同时,汉代袖舞成功地幻化了远古图腾形象,表达了“以袖比翼、以翼通天”的舞蹈理想,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在历代袖舞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7.
西晋故事体歌诗与后代说唱文学之关系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怀荣 《文史哲》2005,(2):58-65
我国表演艺术的发展,在汉代就已产生了以音乐伴唱演述故事的相和曲、横吹曲和杂曲歌,同时还出现了以讲说和唱诵故事为主的俗赋,以及将歌、乐、舞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表演故事的歌舞艺术雏形。西晋时期出现的一批故事体歌诗,正是汉代表演艺术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些歌诗或歌咏正史中史实,或敷衍民间故事,或为前代表现历史题材的歌诗的改写,均为历史题材,具有一定的情节,并与音乐或歌舞密切相关。其所歌咏的历史故事和人物,成为后来说唱文学的常见题材;其集故事性与表演性为一体的特点,也被后者所继承。因此,西晋故事体歌诗不仅对说唱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说唱文学的重要源头。对它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有必要进行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戴伟华 《学术研究》2008,(2):126-131
汉代诗歌的发展明确显示出从"歌诗"到"诗"的演进轨迹,而文人五言诗是脱离音乐独立存在的文学样式.一、汉代人有作歌言志言情的传统,歌是汉代歌诗的早期形式,其后则为乐府歌诗.二、西汉和东汉前期可称四言诗为"诗".因四言是<诗经>的主要形式,而五言诗及其它诗式不能称为"诗".三、五言诗的起源与新声杂曲有关,故称五言为杂诗,南朝王融、江淹杂体诗也是指五言诗.四、文学史认为第一首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诗,其实此诗初无题名,只是"歌诗".五、文人五言诗大约起源于东汉桓灵之际.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7,(2):78-86
概念的泛用与缺少诗艺谱系的回溯比较是目前关于韩愈"以文为诗"的研究中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如果还原此概念内涵的建构过程会发现混淆评介宋人与韩愈"以文为诗"的话语拥有悠久的传统,"以议论为诗"即是一个在这种历史语境中"被发明"出的维度。以散句入诗的艺术手段代有传之,具体程式上则有着显豁的区别,考察韩愈采取何种模式创作杂言有助于揭橥其独特的书写策略与匠心,为沉湎于抽绎特点——对应举证式的研究提供被淹没的环节。  相似文献   

20.
引子:关于音乐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而艺术又是探索人的感情领域的科学,它表现人的感情是为了塑造人的感情。因为感情是支配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所以,塑造感情,其目的是为了引导人的行为。在艺术表达的感情中,实际上融化了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道德情操。社会是人的集合,因此,这种研究人的感情的艺术,是人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教育自己、改造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改造社会包括改造自然和改造人两个部份。早在远古时期,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由于获得种种成功而看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观赏自己的创造对象时,感到由衷的喜悦,便用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憧憬更美好的未来,激励人们再追求、再努力,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人的进化。因此,社会的进化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