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徽州社会科学》2007,(5):65-65
徽州石雕主要取材于青黑色的黟县青石,又名“黟山青水石”。“黟山清水石”被民间称之为世界两大“活石”之一。黄山古时曾被称作黟山,黟县始建于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故有“古黟”之称。  相似文献   

2.
《徽州社会科学》2006,(5):36-36
“十五”期间,黟县经济社会发展经历挑战,经受考验,各方面建设取得了喜人成就。这五年,也是黟县综合实力提升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  相似文献   

3.
黟县高举“世界文化遗产”、“世外桃源”和“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三大品牌.加快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精心打造全国一流的旅游经济强县。2004年接待中外游客180万人次,直接收入5581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64.4%和103%。旅游业真正成为黟县的支柱产业.以旅游为龙头的三产成为黟县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中扩展到“3+2”模式(苏浙沪+皖赣)的泛长三角。  相似文献   

4.
黟县碧阳河桥头近日落成的一座新大楼,成了县城的一大亮点。由7层楼面的银灰铝合金外墙装饰,端庄整肃、气度不凡的整体格局,以及将传统和现代融合而由此生发的对“新徽派”建筑艺术的精妙阐释,已被人们誉为“黟县第一楼”。  相似文献   

5.
“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古民居”中.有一幢名为“旧德邻屋”,它是晚清杰出的书画家、“黟山派”篆刻创始人黄士陵故居,虽然历经沧桑,但至今仍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现已成为众多古民居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相似文献   

6.
争当黄山市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先行区,是实现黟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建设具有黟县特色的“户外运动大营地”是今后黟县体育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俞正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正燮(1775-1840年),字理初。黟县人。 幼年在黟县城就学,熟读“四书”、“五经”外,子、史、集无不涉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17岁,到父亲任上句容学署,一边侍奉父亲,一边读书。与句容王乔年共同撰写《阴律疑》,这是他试行著述的开始,当时人们誉为“穷理至性之书”。嘉庆三年(1798年),到京师求学。次年,成国子监生,学问大有长进,著述有《书五礼通考后》、《唐律疏义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索隐书后》等。  相似文献   

8.
黟县西递村是中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徽州文化中徽州古村落的人居聚落杰作。就在这片“桃花源里人家”座落之地,山川园地曾经到外有苎麻的种植生长,其域内人称“瑞霭桃源”的源头村曾经是“家家积麻纱”的黟县麻布手工纺织传统技艺留存地。由于“化纤”的风靡。塑料的普及,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苎麻”、“麻布”、“麻纱纺织”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相似文献   

9.
“十笏茆斋种数百竿修竹,环绕左右,风雨中有声,日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仿管夫人意。竹虚吴正桢写并题。”这段文字出自清代黟县画家吴正桢所绘“竹石图”的题跋。此跋节录自郑板桥的题“竹石”画跋:  相似文献   

10.
西递位于黟县城东8公里处,距世界闻名的黄山风景区仅41公里。境内山青水秀,古韵盎然,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重点风景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
我因写徽州古村落丛书中黟县黄村一书,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在几本书中,都提到黄村始建于宋代的灵惠庙大殿内,原有一块南宋“灵惠庙碑”,《黟县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记载为绍兴十七年立。后来看到另一本书,提到该碑为绍兴二十七年立,毫无疑问,这二者之间,肯定有一个是错误的,甚至二者皆错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在有关文章中,还提到此碑记载有当年方腊义军过黟县西武时,对百姓秋毫无犯,使“生灵安业”的内容,故俗称“方腊纪事碑”。  相似文献   

12.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6,(8):42-42
2006年全国评选“十大中国最美村镇”,徽州十占其二,黟县宏村、婺源古村入选。  相似文献   

13.
吴文达 《徽州社会科学》2006,(5):32-32,33-35
本期《今日黄山》重点推出黟县县委书记吴文达同志的文章。 黟县近年来的发展可圈可点,尤其是旅游业,可谓成绩显著。但“十一五”要开新局、大跨越,黟县怎么办?面对当前我市迅猛发展的趋势,身临制约该县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和问题,作者以清醒的理性和深切的政治责任感,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理思路,找举措,想办法,其精神、胸怀和眼光均于文中可见一斑。结合本刊记者述评和彩版,建议有心者一读。  相似文献   

14.
中央电视台7月18日正式公布2005年度“中国魅力名镇”前20名名单,黟县西递宏村荣列其中。  相似文献   

15.
项怀述     
项怀述(1718~1787年后),又名述,字惕孜、涤之,号别峰、别峰樵、别峰樵者、香谷、耕云子、伊蔚生、涤巷、涤道人,别署伊蔚斋。歙县桂溪人。 怀述从小跟随舅舅吴云门学习诗文,云门品行高洁,不染尘俗,精通古文诗词,对书画篆刻也很有造诣,所刻的印章,直追古人。受舅舅的影响,怀述也很爱篆刻。  相似文献   

16.
丰口村位于黟县西北部,总面积8.5平方公里,有村民880人,共有党员18名。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后,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员搞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标,把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作为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工作来抓。  相似文献   

17.
自黟县西递、宏村作为“中国安徽古村落”,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徽州文化遗产”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并成为“徽州文化”研究保护的重要内容。当然,对“徽州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先要弄清整个“文化遗产”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徽派建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建筑形式,完美的融合自然而备受世人推崇。黟县的西递与宏村,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足以印证了那句至理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9.
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后,铸行“太和五铢”、“永平五铢”和“永安五铢”钱,但谷帛依然是通用的支付工具。从而形成了北魏以谷帛为主,金银,铸币为辅的独特货币流通方式。北魏在平城建都长达97年,长期通用谷帛,遍及一切公私收付;计价、借贷、俸饷、税收、计赃、赏罚、军用,都以布帛作价,有时还用牲口。太和八年(484)颁布官司员俸禄以帛、桑、丝、粟四物发放。“魏初至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魏书·食货志》)。北魏还规定了“三匹绢抵两匹布”交换办法。北魏王朝在平城“营宫室,建宗庙,凿石窟,立社稷”。胡太后还在平城建…  相似文献   

20.
当行,就字义而言,即内行。宋赵令   《侯鲭录》有:“黄鲁直间为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是著腔子唱好诗。”来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谓:“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这是拿“当行”一词论词、论诗;拿“当行”论曲的最早当属明初的朱权,朱权《太和正音谱》云:杂剧,俳优所扮者,谓之“娼戏”,故曰“勾栏”。子昂赵先生曰:“良家子弟所扮杂剧,谓之‘行家生活’,娼优所扮者,谓之‘戾家把戏’。良人贵其耻,故扮者寡,今少矣,反以娼优扮者谓之‘行家’;失之远也。”或问其何故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