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语言应用与训练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语言应用面临如下现状:自身受方言影响根深蒂固,语言习惯差;学校对推广普通话重视不够,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家庭语言培养环境缺失;社会语言环境欠佳,说普通话的氛围不浓等。为此,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应多方参与,形成教育合力,创造条件,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度;提高认识,加大推广普通话的力度;主动与孩子加强交流;营造良好的普通话交际氛围等。分析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语言应用面临的现状,积极探求他们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2.
就在教育部规定的“年底大限”即将到来之时,备受关注的北京、上海、广东三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方案相继出台。  相似文献   

3.
公共产品生产需要有效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属地化管理体制,规定地方政府负有为户籍人口提供公共产品的事权责任,中央政府对财力、建设用地和行政编制三项公共资源进行宏观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猛增,使流入地政府客观上必须为他们提供义务教育,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需在财力资源、建设用地和教师编制等方面均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但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度集中的地区,义务教育资源供求矛盾非常突出,资源不足且配置失衡。为全面、公正、有效地为随迁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政府应设立义务教育专项基金,明晰不同层级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分担职责,科学实施区域规划、调整学校布局,促使大型住宅项目配套建设学校,实行统一的城乡学校生师比和班师比配置标准。  相似文献   

4.
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成长帮扶工作对促进社会稳定、保障企业发展和维护外来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权益具有重要作用,是帮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融入社会的重要举措。受政策、体制、文化等因素影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在学业适应、心理适应和融入适应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为此,应通过制度保障与社会行动相结合、社区组织与社会组织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构建政府、用工企业、社区、学校、家庭五位一体的帮扶体系,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的成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
进城务工人员承担着由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成本,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部分务工人员在城里缺失性生活,从道德合法性层面分析,这对务工人员有失公平。进城务工人员的性生活权利之道德合法性辩护主要涵盖如下几个层面:务工人员性生活权利的保障是最基本的人权;进城务工人员性生活权利缺失未能尽显社会的公平正义;从道德相对性来看,进城务工人员因性生活缺失而引发的道德危机不能完全由进城务工人员买单。政府作为公共权利的执行者,他们应当也正在为进城务工人员"性"福创造条件,以确实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6.
从融入的内涵出发构建科学、高信度、高效度、较为规范的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融入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并对湖北省进城务工人员融入程度进行简单评测。分析提出完善就业制度,让进城务工人员"有工作";完善住房制度,让进城务工人员"有居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进城务工人员"有保障";完善媒体宣传报道,让进城务工人员"有形象"等措施,以进一步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水平。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进城,大多租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廉租房内,形成了城市中的农民工聚集区,即棚户区.调查发现:居住在棚户区的进城务工人员总体生活状况较差,对于棚户区环境、自己的居住条件和社会的要求非常低.改善棚户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应三管齐下:一是加强改造与管理,强化棚户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建立进城务工人员自治社区,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社区认同感和政治效能感;三是建立社区社工服务站,拓展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其城市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由于制度设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障碍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其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更对其成长和发展形成掣肘。因此,有必要通过统筹地区间的教育资源、试行教育券法制化的方式,突破户籍限制,简化入学手续,并通过均衡地区内教育资源、政府采购优化教育资源等途径,最大限度地解决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许立康  刘瑞菊 《社区》2014,(3):16-17
苏州市万年社区常住人口11162人,外来人口3200余人。社区中来苏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安全照管存在许多问题。作为社会教育重要平台,社区有责任承担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教育工作,以保障未成年人的各项权益,为外来务工人员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10.
农村转移人口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过程中却遇到诸多问题.主要从农村转移人口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随迁子女教育和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三个方面对农村转移人口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加强职业培训、制定政策解决农村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等对策,以期加快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促进城镇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1.
由马丁·海德格尔奠基,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发展完善的哲学解释学,使解释学的发展实现了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向.透过哲学解释学的诸多观点来看我国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并进行反思,对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与方法有借鉴意义,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为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产生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政府给予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适龄少年的经费支持实现公平,以及政府提供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适龄少年的上学机会实现公平,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两个教育理想。学校影响、社会影响、家庭影响是影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三个关系层面;而造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教育经费不足、户籍制度制约、义务教育体制落后、教育质量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对策是:实施“教育券”制度;实施义务教育登记制度;实施义务教育素质大纲;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非义务教育以流出地为主。  相似文献   

13.
解决好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留住外来人才、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课题。广东省中山市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具有入学规模相对较大、以民办学校为主、以外省学生居多的特点。该市积极探索积分入学、公办学校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拓宽异地中考报考范围、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但仍在公办学位缺口、教育经费压力、外省学生升学、民办教育发展等方面面临挑战。进一步提升随迁子女受教育水平的对策,包括扩大公办学位供给、加大财政投入、畅通异地升学渠道、规范教育学籍管理、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等。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政府今年立法计划已出台,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立法项目。这将是江苏省首次为外来务工人员立法,因而格外引人关注。它充分体现出作为流动人口大省的江苏对新市民的关爱。3月8日,记者就新市民权益保护立法背景及新市民的期盼作一番追踪采访。江苏省政府法制办相关专家在谈到立法背景时介绍,目前江苏全省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依据的只是各部门的单项管理条例,缺少综合法律。立法机关和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应抓紧研究、清理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从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出台一部专门的关于进城…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对中国浦东干部学院449份厅局级学员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大多数厅局级干部认为,与经济发展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措施是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与城市市民同等的社保、医疗和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大多认为中国城镇化目前应该走"就地非农化"和中小城市快速发展的道路。文章提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一个逐步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放开城镇和小城市户籍管制以及附加之上的社会保障既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途径,也是弥补我国城镇规模结构所存不足的良方。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南京市一所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的调查,发现随迁子女对自身未来的预期较低,他们大部分最终进入职校继续读书,读高中的比例非常少。这种教育选择是一个多方主体共同建构的结果:首先,国家的"双轨制"赋予了职校与高中不同的寓意;其次,由于随迁子女家长在经济资源和知识库存上的缺乏,使得他们即使对孩子有较高的教育期望,却无法转化为有效的督促和帮助;第三,教育部门仅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而非升学问题,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采取"区别教育"(即集中于他们随迁子女的身份)而非"融合教育"。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于随迁子女,使他们最终选择职校,而他们自身也会主动地合理化这种选择。因此,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成就低预期的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个人"自我选择",更应该从制度层面思考"结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进城务工人员作为我们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影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杀鱼弟"作为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不做读书郎却愿为杀鱼工,发现隐藏在这一事件背后的是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失学问题。采用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两种研究方法,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失学问题从失学因素、隐性失学现象、失学所带来的危害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彝族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彝族进城务工人员作为本民族的特殊群体,进入城市以后的情况怎样;他们能否适应城市中的生活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基于上述考虑,笔者选取成都市武侯区作为调查点,对彝族进城务工人员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居住状况、职业类型、经济收入等基本情况进行了重点调查,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尝试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大连市834名进城务工人员的调查数据,采用定序Pr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积累对进城务工人员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动初期,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且这种差异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人力资本积累所引起的收入上升效应随着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培训对收入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加强对农民的正规教育投资是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收入回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提要]自媒体在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的闲暇生活变迁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其最显而易见的价值体现在于提供休憩和娱乐,除此之外,其廉价性、自主性和平等性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为备受时间和金钱限制的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实现了闲暇资源的替代和心理体验的补偿,自媒体实现的文化自觉和价值创造引导着少数精英群体进行生活方式的重造、社会网络的重构及社会地位的重建,这些都与其城市适应能力和适应程度密切相关。媒介建构和赋权下的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的闲暇生活实践,是一种充满挑战的空间和路径,是一个曲折复杂的城市适应过程,媒介需要与其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修正,才能促使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