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贺是唐代具有独特成就的诗人。“四人帮”强迫李贺戴一顶“法家”的帽子,他们的主要根据之一是李贺写了一首《秦王饮酒》,歌颂了秦始皇,秦始皇是法家,李贺自然也是“法家诗人”了。这个论证是荒唐可笑的。  相似文献   

2.
寄语青年     
“冬天到了,春天还远吗”?这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 春,是生命的象征。春,是古今中外诗人诗中的天使。 春,在唐大诗人李贺的诗里,是别具一格的。在他的三首诗里,春的形象是不同的。 在一首诗里,诗人是这样描绘的: “飞香走红满天春”,花红遍地,香飘云天,写出了春的自然美。在另一首诗里,诗人是这样渲染的: “风流变动一园春”,春临人间,万象更新,  相似文献   

3.
李贺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被称为“诗鬼”,他的诗风瑰丽奇峭,凄迷浓艳,这种诗风的形成与他对色彩的独特的运用方式是紧密相连的。笔者在对李贺244首诗歌进行字频、词频统计的基础上,对李贺诗歌中的色彩词进行语言学分析,以证明现代语言统计学的方法对于分析作者作品的风格特征既有其优势的一面,又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亟待进一步完善,这一点将在对色彩词功用分析中提及。  相似文献   

4.
《秦王饮酒》是李贺的重要诗篇之一。关于这首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分歧要点,一是“秦王”指谁;二是诗的后一层有无讽刺意味。近几年来,前者有所进展,后者仍在五里雾中。我认为浓雾之所以不能驱散,并非全因资料不足,考证功夫不到,而与研究方法也有一定关系。本文谈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望读者不吝指正。 为了解说方便,先将原诗引出:  相似文献   

5.
李贺的《秦王饮酒》,系《昌谷集》中一篇描绘虚荒诞幻形象的名作。此诗摹写作者想象中秦始皇举行的一次内宫夜宴,借咏叹始皇追求长生而不得实现的悲剧,来发泄他自己的人生愿望和对光阴消逝的感伤。在这首诗中,围绕着秦王感于人有死亡之胁迫而痛饮解忧、纵情声色这一情节,大肆铺张其宫室的豪华,侍宴宫女和仙姝的窈妙,音乐歌舞的纷然杂陈,而主人公秦王豪纵奢侈、恣睢极欲但终究不能摆脱其痛苦的情态,也写得跃然  相似文献   

6.
<正> 近些年来,对唐代诗人李贺的评论先后出现过两次热潮。一次以“李贺是法家政治路线的热烈拥护者”为主题,另一次以“李贺是形象思维运用得最好的诗人”为基调,对李贺及其诗歌作品作了全面的肯定,评价是相当高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目前讨论李贺的文章已经不那么多了,也不再有人向他奉献“法家诗人”的桂冠了,但一味赞颂的余风仍未停息,在某些评论家的笔下,李贺俨然是一个在政治上、艺术上都十分成熟的诗人。这符合实际吗?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李贺吗?回答只能是否定的。因为第一、这类文章的观点大多不是产生在学习研究全部作品之后,而是在开始阅读作品之前就已经有了的,它不是实践和独立思考的产物。第二、这类文章的论证方法是不科学  相似文献   

7.
李贺是中国诗史上一位奇特的诗人。他的诗歌像一株绚丽夺目的奇葩,开放在百花争艳的唐代诗歌花圃中。他写诗呕心沥血,以极为严肃的创作态度,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奇峭瑰丽的独特诗风,尤其是描写音乐演奏的诗歌,更是别具特色.李贺一生创作了240多首诗歌,音乐诗虽然篇目不多,但想象丰富.构思奇巧,感情炽烈,艺术手法新颖别致,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文主要拟就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申胡子咸篥歌》、《龙夜吟》、《听颖师琴歌》等作品来浅谈一下李贺音乐诗的艺术风格。一、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李贺的音乐诗继承了屈原…  相似文献   

8.
中唐著名诗人李贺以奇峭诡谲的诗风,妙绝瑰异的想像,在诗人辈出的唐朝独树一帜。李贺是主体性很强的诗人,他笔下的景物都流露出他独特的理解与情感。以兰为例,这种自有幽香似德人的花,一直以一种高雅、坚节、淡泊的姿态出现在文人笔下。李贺有二十八首诗提及兰,但并非都表现兰之德,有几首甚至以愁苦的意象出现,这在咏兰史上是一个创新。  相似文献   

9.
上面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成熟作品之一.杜牧当年为李诗作序,特别赞扬此诗.唐末张为的《诗人主客图》曾予以引述.明初书法家宋克的《草书唐人诗卷》也予以专录.这都说明千余年来,在诗坛,在艺界,此诗是如何备受推崇.自从"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名句经过毛主席妙手活用之后,若干年来的评论家更是有口皆碑.然而且住!李贺这诗里有两字大有问题!这两字显系舛讹.千年来无人指出.大家囫囵吞枣,只顾随声叫好称奇.今天,该是有错必改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0.
李贺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年轻而富有才华的诗人。在短短二十七年的生涯中,他为后人留下了近二百四十首诗,其中有不少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诗中的一些奇句、警句,堪称为千古独步的绝唱。伟大领袖毛主席很喜欢李贺的诗,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鲁迅先生也说过,他年轻的时候喜欢李贺~①。因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李贺诗进行认真的研究。本文不打算对李贺及其诗作进行全面的评论,只着重谈谈李贺诗在语言艺术上的风格和成就。 务去陈言,自铸新辞 将全部李贺诗通读一遍,下一番“沉潜反复,嗟叹咏歌”的功夫,…  相似文献   

11.
李贺反格律辨?——驳李贺诗研究中一种“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贺诗反格律的论点,几被研究家视作定论。本文通过运用诗歌理论,及对李贺诗的具体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楚辞、乐府、齐梁体、近体诗是李贺诗的艺术渊源。李贺写了六十五首近体诗,其中七律一首,五律十三首,五排七首,五绝二十六首,七绝十八首;其所作近体诗占其诗全部的比例不小;在其非近体诗中还出现了律句、律联和平仄相粘等格律现象。所以说李贺不是反格律的诗人,认为李贺诗反格律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李贺三首风格各异的乐声诗做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李贺诗作的奇特风格。李 贺有诗云“银浦流云学水声”,这可以说是对其乐声诗的最好概括。  相似文献   

13.
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是文学史上首次集中咏马的组诗.诗人对马情有独钟,马是诗人命运的化身和人格心灵的寄托.组诗生动表现了诗人的用世热情、凄惨遭遇和痛苦的生命体验.与之前文人写马咪马之作相比,他这一组诗中以马自况的意味更为明显,而且由于诗人不幸的人生际遇,使得他的咏马诗也浸染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4.
鬼诗是李贺诗中独特的创造。特殊的身世和不幸的个人遭遇是李贺鬼诗形成的内在机制,怀才不遇的千古之恨是李贺鬼诗的主要内涵。李贺笔下的鬼是作为恨的主题对应物来表现的,鬼是恨的特殊表象。鬼作为诗人主观精神的载体,反映的是人世的内容,表现的是诗人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李贺(公元七九○——八一六年)是中晚唐之际的著名诗人。他的诗独具风格、独树一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指出:“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的诗在艺术上,是以“词诡调激,色浓藻密”而著称的。这里,仅就李贺诗的艺术特色,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诗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极精美的艺术。因此,在内容确定了的前提下,如何使诗反映生活更艺术,就不能不是诗人所着意追求和苦心经营的了。要是一首诗不能用感人  相似文献   

16.
唐朝诗人李贺的《苏小小墓》一诗以苏小小的故事为题材,描绘了风雨之中墓地的景象。整首诗以李贺的意识发展为线索,不受时空生死的限制,表达了诗人对苏小小凄凉身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李贺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独特而复杂的艺术现象,是诗人对其所处时代的特殊的心灵体验和感应.如王世贞所言:“李长吉师心,故而作怪”.他呕心沥血,以情为诗,使他的诗歌明显地构成一个情感系统.这就给了我们一种暗示:能否从其积淀于诗作之中的潜在意识方面(即王世贞所说的“心”)找到一个导口,从而批郤导窾,揭开长吉诗“怪”的外衣?当我们沿着这一线索摸索出长吉诗的迷宫,蓦然回首时,果然发现:有一条情感的潜流始终支配并统摄着长吉诗的审美意识系统,构成了其全部诗作的主旋律.这就是他诗歌作品中渗透出来的浓郁深沉的悲剧意识.或许它在诗人创作时是一种无意识,然而却是真实的存在.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李贺的诗歌,就是以悲剧意识为其内核的感情艺术.其它一切外  相似文献   

18.
在李贺的诗集中,有一组以马为题材的组诗。这组马诗以取材之丰富,构思之精巧,联想之新奇,寄托之深远,尝为读李贺诗的人所乐道。以马为题材的咏物诗,在历代的作家中是不乏其人的,但是李贺竟能以五言绝句的短小形式,写出了如此之多而又各具特色的诗歌,“每首之中皆有不经人道语”(王琦《李贺诗歌集注》),这确实是李贺呕心之作。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李贺的《马诗》创作,能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马”既写出了“马”的个性,又描绘出了马的  相似文献   

19.
李贺在文学史上是极具创作个性的诗人。他的诗以其独特的构思、奇异的想象和绚丽的词藻 ,彪炳诗坛 ,为世人所瞩目。李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如此别具一格的诗篇呢 ?质言之 ,因为诗人有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 ,他提出了“笔补造化天无功”的命题 ,强调“人工”胜“天功”,旨在追求一种艺术美  相似文献   

20.
李贺是唐中叶以后一位很有才能、很有独创性的诗人。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指出:“李贺诗很值得一读”。这不但指它的艺术,同时指它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内容与形式、思想和艺术的统一论者,对于李贺诗歌的评价同样应该坚持这个原则。但是,一千多年来,对于李贺诗歌的评论,却是很不一致的。特别是对于它的内容与形式、思想和艺术,也就是古代诗评家所说的“辞”和“理”的看法,歧异更大。这些看法有的是错误的,有的不准确,影响都很大。这对于我们正确领会毛主席的指示,确切地评价李贺的诗歌,有着很大的障碍。因此,本文企图从李贺诗歌的思想和艺术,即古代诗评家所说的“辞”和“理”的关系和特点,谈一谈个人的意见,借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