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学主题学探究的重点,应落实在哪些主题、母题引起了古人的偏爱,这些主题母题之间有何内在有机联系.只有将主题学与心态史沟通,才有可能更为切近历史和精神史.顾颉刚先生孟姜女故事研究的成功,昭示了民族精神史研究的广阔前景.悼条文学与丧悼文化的综合研究,当是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延伸泛化.  相似文献   

2.
中原丧悼观念的选择与传播泛化中国古代悼祭文学主题片论王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一些民俗故事传说的例子表明,从许多同母题或相近母题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历史上不同文化互相接触、互相影响的情况。华夏古人稳固而强烈的丧悼文化心理,必然要通过对周边民族、外域的相关习...  相似文献   

3.
两晋南北朝时期 ,“以悲为美”时代审美情趣和现实际遇 ,为特定文学主题的繁盛注入了生机。自悼与文人感悼英雄志士失意结合 ,成为后世持久绵延的文化心理定势。临终诗则带有被迫性质。 1 这类诗是古人自挽自悼的一种特殊形式 ,主要情感指向偏重于顾恋今生 ,表明一种镇定或超脱、不平和激愤的态度。 2 文学人物的伤感自悼 ,每多带有无法回避死亡的悲剧意味 ,同“乐极生悲”模式结合起来。 3 临终之咏和相关情状描绘 ,多作为突显薄命女子不甘于命运摆布 ,借此进行控诉和抗争。 4 临终留诗具有不甘就死的抗争意味 ;而临终不留什么 ,更表明弃绝一切的否定态度。 5 临终表露出对人生、爱侣的眷恋 ,表现了人物美德及其人性至情。自悼和临终诗文 ,将丧悼文化、悼祭主题同个体对于死亡的情感表现 ,加以结合融汇 ,极大地丰富了个体生命的人生悲剧意识及相关情感心态的呈露方式 ,为后世叙事文学拓宽了情感表现疆域  相似文献   

4.
动物悼亡故事可分为异类悼母、异类悼子、义殉恩主、悼偶殉死。在悼祭文学的整体系统中 ,每每出现母题的置换与融和现象。动物行为体现的深层动机因其关系对象而异 ,殉情 ,行孝 ,报恩等等 ,总之 ,均符合丧悼文化之于主体角色规定 ,包括在一个大的伦理劝讽模式中。展示与组合这些要素则是随机性的 ,属于形象层次 ,于是往往就有可能带有某种新异传奇的要素出现。不论具体文学形象如何 ,所要说明的 ,往往要印证人不如异类的惯常话语  相似文献   

5.
潘岳、陆机悼挽作品同中有异。潘岳悼挽选材范围广,陆机悼挽集中在东吴集团故老人物上。悼挽以潘岳胜;伤逝以陆机为先。潘岳悼挽亡妻关注普通人死亡,在伤悼之情唤起和渲染表现模式上对“见景生情因景达情”、“物存人亡倍加伤情”模式把握更为娴熟。陆机发挥秋冬肃杀之气给生命个体带来的悲剧意识,多用日月、风、云意象,力图与宇宙、生命“非永恒性”相接,对宇宙人生哲学思考深刻。潘岳感情较丰富细腻,选用物象较具体,对亡人思念每多睹物思人模式,常用松柏意象。潘陆二人开拓了后世作家关注视野,使一些惯常表现模式固化和成熟,密切了特定创作主体与悼挽题材主题关系,有助于中国诗学范型等成熟。  相似文献   

6.
敦煌文献中保存了大量丧俗文,详细记载了古代敦煌丧葬习俗,可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从保存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敦煌丧葬仪式大致分为临终、停丧、吊丧、入殓、出殡、下葬和斋祭七个步骤,同时因为仪程的需要,都会有相应的祭文、斋文等丧俗文学作品产生,且不同的丧葬仪程对各类丧俗文的结构模式和文体风格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儿童丧亲主题绘本的疗愈效用,以哀伤辅导理论为指导框架对《小伤疤》等9本丧亲主题绘本进行叙事分析。研究发现,丧亲主题绘本多数都构建了完整的哀伤历程,分为5个阶段:“故事开端:叙述过去映射正向情感联结;第一次转折:以委婉言语表达死亡事实;情绪高潮:主人公强烈宣泄负面情绪;第二次转折:寻求超越死亡的生命意义;故事结尾:与过去挥手告别开启新生活。”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可以优化。例如,绘本创作要直面亲人死亡的生物性事实,建构亲人“永生”的现实意义,结合中国本土文化进行创新。作为家长及教育工作者,要关注丧亲儿童的心理健康,灵活运用绘本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帮助丧亲儿童走出哀伤。  相似文献   

8.
丧悼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民俗事象。本文主要论述中国古代的自挽与临终诗,其审美价值、人物性格命运刻画,为后世叙事文学拓宽了情感表现疆域。  相似文献   

9.
跳丧是土家族地区独特的丧葬习俗。本文通过回顾1980年代以来我国有关土家族跳丧研究的论文及专著,对跳丧的内容、历史渊源、特点、文化内涵、功能等方面作了归纳,并就我国目前研究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跳丧习俗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跳丧是由土家族先民巴人舞蹈发展而成的土家族丧俗。今土家族跳丧习俗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各个阶段特点略有不同,汉文化和土家族文化的交流是导致演变的动因之一。现阶段可以利用跳丧为土家族地区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1.
“三年之丧”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但是当时并未真正实行过。殷代和西周也未实行过“三年之丧”。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普遍实行的是一种"既葬除丧"的短丧。《尚书·无逸》所谓"高宗谅阴,三年不言",是指高宗诚信地进行衣祀,阴即衣祀。三是虚数,三年是指殷代的一个衣祀年。殷人从武丁到帝乙、帝辛时代一直在举行衣(殷)祀,即系统的周祭。春秋时期孔子等人结合殷代的周祭,将当时通行的"既葬除丧"的社会习俗加以规范理想化的改造,就演变成了后世儒家尊奉的"三年之丧"这种丧服制度中的最高礼仪。  相似文献   

12.
夺情起复是丁忧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明代文官夺情起复者主要有阁臣、尚书、侍郎等高级政务官、军务官、地方亲民官以及一些负有特殊使命的近臣.由于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制,一些人便利用各种手段,营求夺情.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夺情行为,都会引起伦理问题,加剧党争.  相似文献   

13.
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把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限制在较低的水平,然而劳工标准与贸易相关的问题正日益成为当今影响贸易竞争的突出问题,引起国际社会和世贸组织的广泛关注。分析劳工问题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并以美国的实践为例兼谈我国相关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法律冲突存在的空间上分析,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的婚姻法之间的冲突,具有区际法律冲突的属性;从法律适用的对象上分析,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的婚姻习惯法之间的冲突,具有人际法律冲突的属性;从法律冲突的法域及其对主体权利义务确定的方式上分析,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的婚姻法之间的冲突,具有“二级法律冲突”的属性。  相似文献   

15.
悼祭文学借用典故状写痛失知音,惋惜英才不遇,赞赏亡友为其不平,抒写自己凄苦心绪。悼祭主题发展到唐代,众多诗人向早有定评的成功者认同,充分利用主题先在视界,使事用典将具体个别的伤悼之作,延展到主题广远的时空中,并将此时此地的伤悼之情放在已有某些韵味的心理时空中延伸放大,增多了作品情感层次与价值蕴涵。  相似文献   

16.
略论汉代的三年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年丧始于商周,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很少有人实行。汉文帝临终时曾制短丧诏,但自武帝时即有服三年丧的记载,到西汉后期服三年丧的渐多,东汉遂成风气。汉代统治者对于三年丧的政策诏令虽有前后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但总的说来却是持支持、鼓励的态度,甚至带头服三年丧。盖因汉代盛行经学,而东汉统治者又特别提倡名教礼法使然。  相似文献   

17.
对于规则的来源问题,历来是哲学讨论的一个主题,神意、理性、政治权威、民族精神、习俗等等都成为规则不同时期的一个来源。但规则是用于调整人的行为的,而讨论人的最高学术成就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因此,从心理学角度讨论人的规则的来源就成为当今哲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诗源说"即是指赋这种文体起源于《诗经》,这是汉魏六朝时期最有权威也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最早明确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是班固,后继者则有左思、皇甫谧、挚虞、刘勰等。但他们对这种观点的种种论述,则不仅仅局限于赋体文学的起源问题,同时也涉及到赋体文学创作的主题表达、表现手法等问题。因此,所谓"诗源说"则不仅是赋体文学的起源论,而且也是赋体文学的创作论,因为它既从赋体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揭示出诗赋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从创作的角度对赋体文学的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作了进一步的规范,从而使赋这种文体进一步明确了自身承担的责任,并使赋之所以为赋的文体性质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的起源离不开祭悼巫术仪式及其心理实践,并由此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祭悼文学,形成了鲜明的美学特征。祭悼作为一种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念参与到文学创作,不仅可以呈现出悲痛亡者与感慨生命的审美特征,形成"追思既往"与"寄语将来"的两种叙事维度,更能表现出一种实用价值与功能体现,以至于在传统祭悼文学场域中形成了重构乃至融合儒、释、道等诸多文化的多元载体,形成了鲜明的文学审美特征。而且,这一美学特征在晚清以来的近现代社会转型中又产生了新的嬗变,赋予了祭悼仪式、形式、主题价值、载体、文化意义等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