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戊戌前后湖南今文经学的地域间学术播迁以王闿运主讲四川成都尊经书院为开端.以其学生廖平为中心形成了今文经学蜀学派.康有为受廖平的直接影响,形成了其公羊学思想体系,并以此授徒,形成了今文经学粤学派.康有为的思想又通过梁启超和谭嗣同影响了湖南维新运动.同时,皮锡瑞上承王闿运今文经学,并通过梁启超接受了康有为和廖平的公羊学影响,又通过主讲江西南昌经训书院,促使江西学风的转变.这使他不仅成为湖南今文经学最后一位大师,而且成为清末以湖南为中心的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术播迁反映了咸同以来士绅势力发展的新动向,同时对湖南维新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廖平是近世经学大师,其孔子改制之说间接地在晚清维新变法思潮中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然而他将今文经学思想发展到极荒诞的地步:以孔子为素王,以六经为孔子因革改制之作,片面地以礼制区分经今古文学,以《王制》统六经,进而以六经统全球,最后由“天学”建构离奇虚幻的“皇帝之学”。他的荒诞是高度学术水平上探求真知而出现的谬误,故为近世今文经学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3.
廖平一生学经六变,就其经学理论而言,不脱尊孔尊经的基调。但是,廖平所尊的孔子已经不是传统经学的孔子,而是带有近代色彩的孔子;他所尊的六经也不是传统意义的经学经典,而是带有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的近代时代特征。廖平的经学体现了经学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4.
廖平入读尊经书院后学思两变,自称第二变是"庚辰以后,厌弃破碎,专事求大义",学术界据此认为廖平自1880年开始,在王闿运影响下,厌弃汉学考据,转向今文经学.但细检相关史料后发现,研究者推证廖平学思二变的契机发自王闿运入主尊经讲席的证据虚空不实.廖平从1881年至1886年间一直从事文字训诂之业,并且始终强调"治经之道,不能离声音训诂".廖平"厌弃破碎,专事求大义"的真正意蕴,是主张跳出琐碎的名物考订,着力推寻经书条例、解证经典大义,由勤学变为深思会悟,但他的经学立场和治经方法并无明显变化,直到经学二变后才一度转向今文经学.廖平治学在庚辰以后得入新境,既要归功于他对专治小学训诂弊端的自省,又是他不喜记诵、长于悟思的个体特性自然发展的结果,与刚到尊经书院的王闿运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廖平(1852—1932),字季平,四川井研县人,是近代有名的经学大师,以经学六变闻名于世,自号六译先生。他一生经学一变平分今古,二变尊今抑古,三变小统大统,四变人学天学,五变天人大小,六变以《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解《诗》、《易》。一生思想多变是廖平经学思想的特点。要掌握廖平思想发展的脉络,不能不首先解决经学六变的时间问题。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廖平本人著有《经学四变记》,说明了经学前四变的时间;他的弟子黄镕、柏毓东分别写有《五变记笺述》和《六变记》,有廖平经学后两变时间的说明;廖平的孙子廖宗泽撰有《廖平年谱》,对廖平经学六变的时间作了较详细的说明。这些  相似文献   

6.
廖平一生以知圣译经为学术追求,虽然他治经的方法多样,经学思想多变,但是他尊孔尊经的治经宗旨始终没变。廖平以礼制分今古的理论是他在经学史研究上的重大创见,以制度为纲对经典世界重构的经学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经学六变的学术历程则体现了传统经学向现代学术体系转化的困境。廖平经学理论建构中对制度的探讨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制度建设也仍然具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立法学,孔子《诗》学同样是立法学。当古老中国面临西方"异制"冲击之时,清末民初大儒廖平致力重拾儒家内学"旧法",尤其注重《诗纬》。晚清大儒应对西方"异制"挑战时的首选古学资源为儒家公羊学,但与康有为借助公羊学"托古改制"接应西方民主不同,廖平坚持公羊学的王政论本色。廖平认为,公羊学所倡导的"素王说""三统说""中外说""文质说",无不源于孔子《诗》学。要理解这一本源,必须依循《诗纬》的指引,因为,《诗经》师说,"精微义例,全在纬候"。针对以《诗》为古事、以序说《诗》的旧说,廖平"于四始、五际、六情之义,以及篇什配用之理"推阐儒家内学的诗学要义,提出"《诗》者志也"为"空言俟后",为当今思考中国新政与全球化处境的关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秘学思路。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廖平经学思想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廖平经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廖平经学六变的学术道路及其变因的研究上.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共识,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另外,关于廖平和康有为经学思想师承关系的研究也是一个热点问题.在这方面出现的研究成果使这一问题越来越明朗,但真正解决仍需时日.只有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与学术主体的思想相结合的角度来重新评价廖平的经学思想,我们对廖平的经学思想的认识才会更为客观和全面.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的“孔子托古改制论”是对历史上“孔子改制论”的修改。运用这一理论,康有为不仅为其领导的维新运动找到理论依据,而且以之作为前提创立他的“儒教”理论,从而使这一论点带有反抗西方威胁的色彩。康有为还通过对“孔子改制”的大显论述,形成了对孔子的不向评价,从而为其大同学说的崛起创造条件,以较为含蓄的方式预告了文化新纪元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六经与孔子     
六经与孔子的关系,算得上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自从有了经学这门学问以来,这个问题就出现了,过去的学人不是说孔子作六经(从董仲舒直到廖平的今文经学家都是如此说),就是说孔子述六经(从刘歆到章炳麟的古文经学家都是如此说);现代的学人却进而说:孔子并未煞有介事地作六经,也不仅仅是徒述六经,而是以述为作(这一主张是从冯友兰先生开始说起的)。但六经与孔子的关系,只说到孔子以述为作便完全了结了吗?笔者看来,这个问题还有继续探索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廖平的《公羊》学有早晚之别,早年的学说见于《公羊三十论》,主要有孔子改制说与对何休《解诂》的批评两大内容,而对后来廖平《公羊》学影响最大的是孔子改制说。较之《公羊补正》,廖平早年的《公羊》学虽然讲孔子改制,但并没有神化孔子,其说较为平实。  相似文献   

12.
孔子意象思维,主要表现于他对《诗》《易》的认识,以及思想、表达思想上对"联想比类"的自觉,对"以象喻意""观象索意"方法的娴熟运用。今文经学家以"六艺折中于孔子"为经典解释原则,以破译密码的方式,阐发孔子微言大义,与其对孔子这种思维特征的体认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黄金时期"的礼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丰富完善的过程,它始于康氏皈依今文经学,以康著<春秋董氏学>将<礼运>"大同说"与<春秋>"公羊三世说"糅合为其成熟的标志.康氏黄金时期的礼学,对"礼"的社会本质进行了近代化学理阐释,纯粹了晚清今文经学"家法",并着力发掘了<礼记>中具有思辨性的专篇,在晚清今文礼学发展中做出了重要的阶段性贡献;同时,康氏礼学继承了"以经术缘饰政治"的今文经学传统,"托古改制",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成为康氏维新变法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钱玄同早年经学思想经历了由“颇宗今文”到“专宗今文”的发展过程。他接受今文经学思想既有个人因素也有时代历史原因,他的今文经学思想独具特色。今文经学思想在钱玄同一生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今文经学主张的怀疑精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想解放对钱玄同早年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促使钱玄同由国粹派走向《新青年》派,由复古走向疑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晚清今文经学家皮锡瑞一生力主变法自强 ,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又使他在接受西学时矛盾重重 ,皮氏只得用“孔子改制”说来折衷处理。本文重在梳理皮氏变法思想的转变过程 ,以此突显近代化过程中中体西用蜕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孟子是西汉今文经学的先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孟子对西汉今文经学的影响:孟子关于孔子作《春秋》说奠定了儒家经学独尊的理论基础;孟子某些观点有助于西汉今文经学走向体系化;孟子关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说诗方法对汉初今文三家诸多有启示;盂子通经致用的精神为汉代个文经学家所继承;盂子的某些学术观点多为西汉今文经学所吸取;最后得出孟子是西汉今文经学的先驱人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在哲学.政治、教育、文学和伦理等领域他都取得了极辉煌的成就.但孔子其他方面的思想都是依附于他的政治思想的,或者是构成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哲学思想),或者是其政治思想的具体体现(伦理思想、经济思想),或者为其政治思想服务(教育思想、文学思想),因为就孔子本人而言,他首先是我国古代最伟大最杰出的政治思想家.  相似文献   

18.
《乾坤衍》是熊十力先生新易学思想最终完成的标志。他通过揭橥"譬喻立名"等辞例和"乾坤互含"等义例思想以融贯"孔子六义"来阐释其"体用不二"的本体论思想,彰显了他本人独特的思想背景、理论特征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晚年在著述中对孔子的生平经历及思想渊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孔子思想作了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归纳与诠释.梁启超晚年的孔子研究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历史意义,他既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开拓了孔子研究的新局面,因而在孔子研究史上具有特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近代学术,经史嬗变。章太炎、廖平二人分别代表的历史化的古文经学与哲学化的今文经学,使民国时期章黄学派与廖平门生形成两种截然分流的儒学观念。20世纪30年代,廖平门生蒙文通、李源澄游学江浙,问学于章太炎、黄侃,两派学人在汉宋、今古、经史等问题上往复论辩,澄清儒家哲学思想及其渊源流变成为其中要旨。章太炎以儒家修己治人之学为中心,重塑国学正统,探求民族文化的变迁;廖平门生则重构今文学义理,以秦汉新儒学整合汉宋、今古、经史之争。以此为线索,考察民国时期廖平门生与章黄学派转化传统学术的不同旨趣,当可揭示国难之际儒学的多元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