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关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由他衍生出的关公文化名扬四海,"关公精神"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象征符号之一。关羽"绿袍绿巾"的形象流传至今,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含义是什么,需要透过传统的五行色彩观念来剖析:封建社会的色彩应用必须合乎"礼",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2.
关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由他衍生出的关公文化名扬四海,"关公精神"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象征符号之一。关羽"绿袍绿巾"的形象流传至今,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含义是什么,需要透过传统的五行色彩观念来剖析:封建社会的色彩应用必须合乎"礼",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3.
对于关公信仰的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 ,从关公信仰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功能两个方面 ,对关公信仰的文化渊源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解读关公信仰的民族文化背景 ,并归纳出关公信仰的四个主要历史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西藏关羽传说如何演化成关羽信仰,西藏被纳入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神灵后的祭祀状况,当代西藏关羽信仰的表现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刘雨桐 《中国藏学》2023,(5):159-167+218
关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关公信仰则是儒释道合流的重要体现,围绕其展开的文化、宗教实践和影响深入到汉、藏、满、蒙古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大区域。这一信仰在藏传佛教中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而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师徒则是推动这一信仰得到文本支持并被规范化的关键人物。其中,三世土观呼图克图的著作明显表现出树立传承自龙树师徒之正统的意愿,结合相关人物传记中与外道持续交锋的记载,其对关公信仰修供文本的进一步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宣扬教法正统性的辅助措施;而这也是藏传佛教中国化在历史上的一个代表性体现。对于“关公/关帝”这一重要而复杂的文化母题,研究并理解其形象在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中的显化与内涵,以及这种建构所扎根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语境,是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长期过程和灿烂成果的有力切入点,也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作为中国民间宗教的观音信仰,在这种信仰体系中,印度佛教被中国汉族地区的本土文化改造,成为了一种以中国民间文化为主体的民间观音信仰.这种民间信仰具有信仰历史悠久、信仰具有功利性、具有"女神崇拜"的特点、儒释道充分交融四大特征.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传统"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人们不再单单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因此传统宣传模式已经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群众文化宣传需要积极利用符合广大网民需要的新平台新技术引领宣传工作方向.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谈一下如何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做好群众文化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地仙信仰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信仰是中国北方地区最普遍的民间信仰.它在不同的地域反映出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华北地区的"四大门"和东北地区的"地仙"表面上虽具有相似的信仰形态,但在东北地区,动物信仰经过融合多种地方因素已经发展成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9.
"药师信仰"是中国佛教信仰体系之一,"药师忏"仪式是"药师信仰"文化的重要忏仪。本文通过查阅史料、收集碑文,以及参与观察和访谈,对大理无为寺和救疫寺(药师殿)的创建和"药师忏"仪式做了民族学田野调查。研究发现,大理白族"药师信仰"既继承了中国佛家信仰文化,也宣扬了白族人民自己独有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0.
林敏霞 《民族论坛》2012,(14):59-63
杨府爷在浙江温州一带具有广泛的群众信仰基础,被视为温州本土的信俗文化,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考察,这种信仰存在着复杂的、长时段的变迁。具体而言,杨府爷信仰经历了神职的多元化、神格的正统化、信仰体系的复合化以及信仰区域的"去坐落化"等既有区分又有联系的"流变"。此种多元视角的关于杨府爷信仰流变的探讨,可明晰杨府爷信仰作为当前社会的"文化资本"所形成的历史路径。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中的关公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羽进入藏传佛教庞大的神灵体系之中,是内地与藏族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的产物,也说明了文化交流的多层次性。本文拟对章嘉·若必多吉、土观·洛桑曲吉尼玛、洛桑慈成等人文集中有关关公的祭祀文献,予以简要介绍并作初步探讨。 一、章嘉·若必多吉与关公 第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是清代藏传佛教的著名高僧,曾被清朝封为国师。在其《文集》中有一篇祭祀关公的短文,即名为《关老爷之祈供法》。短文先扼要地讲述了煨桑祭祀仪轨,提到了煨桑用物、煨桑者应有的心态、所使用的咒语和手印等,其后便是对关老爷的祈祷用语,现简译如下: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传统"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人们不再单单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因此传统宣传模式已经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群众文化宣传需要积极利用符合广大网民需要的新平台新技术引领宣传工作方向。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谈一下如何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做好群众文化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书籍也是珍贵的物质传媒媒介,但这些不利因素也只是减慢了《三国演义》的传播速度,其蕴含的巨大艺术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显现,最终传播者与被传播者唤醒了"客我"与"主我"的内在交流,读者在传播的过程中参与了形象的再塑造,切实拉近了文化与被传播者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胡超 《中国藏学》2023,(3):150-159+217-218
既有研究认为,关公信仰正式进入藏传佛教体系始于乾隆时期,并和雍和宫改建有关。文章指出,康熙年间敕建的辽宁省朝阳市佑顺寺,始建时即有关公殿并保存至今,表明关公崇拜正式进入藏传佛教体系不晚于佑顺寺落成的1707年。文章梳理佑顺寺藏传佛教石雕、朝阳市地方志和清末海外汉学家在佑顺寺的研究记录,表明佑顺寺从规划到传承,始终是藏传佛教在东北地区重要的传经和藏经寺庙。朝阳市位于东北、漠南和京畿地区交界,地处清朝统治北方地区的核心位置,北京白塔寺的主持喇嘛卓尔济负责筹建佑顺寺并担任首任主持,在此前后,朝阳也成为藏传佛教经文译为蒙古文的重要地区,后世乾隆等历代清朝皇帝往返盛京(沈阳)途中也都在佑顺寺驻留,这些都反映了佑顺寺在清朝敕建藏传佛教寺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清朝通过佑顺寺等敕建藏传佛教寺庙的布局,在蒙古、东北地区和京畿地区建立起藏传佛教体系的多个节点,正反映了清朝将藏传佛教“国教化”和“王朝化”的思路。而佑顺寺中专门建成的关公殿,体现着清朝借助藏传佛教来管理国家,吸收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特点,也反映了藏传佛教的开放和包容。  相似文献   

15.
湟源"家西番"是藏族中半农半牧,用汉语交际的一支.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家西番"在继承藏族文化的同时,吸收汉、蒙、回等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家西番"文化.在丧葬习俗中,表现出祖先崇拜、道教信仰、藏传佛教信仰等多种信仰.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神话学界,"向后看"视角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于神话在当代流行文化、数字技术以及文化产业的影响下出现的各种挪用和重构的研究十分薄弱,因此,神话学亟待实现从"向后看"到"朝向当下"的学术转向。本文对"朝向当下"的神话学的建构路径、视角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和阐述,指出新取向的神话学将全面考察并描述神话在当代社会不同领域中经历的各种挪用和重构现象,揭示神话生产和转化的内在机制,呈现当代神话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声,揭示神话转化与当代社会语境的互动关系,最终达到建构当代神话学学科体系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采用神话学、民俗学/民间文学以及跨学科的视角,运用民族志式田野作业、网络民族志、文本分析、语境研究以及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数字不仅仅是计量的单位,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被憎恶,或被喜爱,并形成数字信仰。但由于民族、地区和各国家的文化不同,数字信仰也各有异同。在韩国,主要存在数字3,7及"三七21"的数字信仰。受原始西伯利亚地区巫俗文化的影响,3被认为是象征宇宙的数字,代表了完美结构;受原始天体崇拜影响,加之接受中国农业文化中的月亮信仰,数字7被认为是生命的周期;由于从西伯利亚南迁至韩半岛,其文化空间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数字3信仰与数字7信仰相结合的现象,因此出现了"三七21"的数字信仰。  相似文献   

18.
维吾尔族皈依伊斯兰教已一千多年,然而在一元化伊斯兰信仰体系下,建立在巫术逻辑基础上的萨满信仰依然存活于维吾尔民间.如果对维吾尔族当前的萨满信仰进一步了解,维吾尔人的萨满信仰呈现出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本文通过来自田野作业的第一手资料,简单梳理了维吾尔族萨满信仰现状的“混杂状态”,并粗浅地分析了维吾尔萨满文化存活至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布洛陀文化的重构,为壮民族带来了认同的基础;布洛陀文化是壮族人民生活和生命的指南,宗教的经书和释义为人们的生活秩序提供了神圣的合法性,是一套信仰体系。田阳敢壮山布洛陀信仰及其文化代表了中国当代民间信仰的一幅基本图景。  相似文献   

20.
民族科学是以民族为其研究对象的学科.文化是民族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文化"一词作为科学的用语产生于18世纪.此后相继出现了上百种有关文化的定义,其中使用较多的是1871年泰勒给文化下的定义.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马克思主义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来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实践中,也就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