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编纂世界史的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议要我在今天讲一讲世界史方面的问题。主要想讲两点意见:一是对过去我国引进的两种影响较大的外国学者所编世界历史的看法;一是为了改变我们世界史编纂的面貌,应当研究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不能把各种问题都讲到,只能就自己所看到的一点两点,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可能完全没有说中要害的意见。话题拉开以后,涉及的方面难免要广泛一些。因此意见难免粗疏,表达也未必准确。请同志们指正。世界史的编写,如果不拘泥于世界史这个名词的现代涵义,我看是从古就有的。当  相似文献   

2.
世界史观与世界史学科建设的关系极为重要。没有科学的世界史观,很难进行根本上的世界史学科建设。这里所说的世界史观,是系统的、涉及全局的世界史观点,如吴于廑先生提出的由分散到整体、纵横交织以及游牧、农耕、工业世界的发展的观点,就是这样的世界史观。在老一辈史学家中间,吴于廑先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注重于理论问题的思考。他还有一个长处,就是有深厚的经济学功底。1984年我去云南大学时,在滇池风景区踏石阶而上,一个学生告诉我说,吴先生1982年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报告中就引用了山上的一幅名联:“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我在这幅因风雨长期侵蚀而模糊不清的对联之前,停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而后进入封建社会,这是中外史学家所公认的。但中国奴隶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如何,它与别的国家不同之点何在,则至今还是历史学界尚在探索的问题。我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有一些个人想法,现在写出来,请大家指教。  相似文献   

4.
吴于廑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贯通中西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西方史学史、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等。但我认为,吴先生最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在世界通史方面,他作为我国世界史学科的一位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是当之无愧的。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吴先生对于世界史学科的贡献,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即世界史学科在我国所走过的道路。1949年以前,我国各大学历史系设课,主要是西洋史和东洋史,只有个别学校有世界史。大多数学校开设的是西洋通史和欧美国家的国别史,如英国史、美国史等  相似文献   

5.
世界史观与世界史学科建设的关系极为重要。没有科学的世界史观,很难进行根本上的世界史学科建设。这里所说的世界史观,是系统的、涉及全局的世界史观点,如吴于廑先生提出的由分散到整体、纵横交织以及游牧、农耕、工业世界的发展的观点,就是这样的世界史观。在老一辈史学家中间,吴于廑先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注重于理论问题的思考。他还有一个长处,就是有深厚的经济学功底。1984年我去云南大学时,在滇池风景区踏石阶而上,一个学生告诉我说,吴先生1982年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报告中就引用了山上的一幅名联:“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我在这幅因风雨长期侵蚀而模糊不清的对联之前,停立良久,倾听学生转达吴先生的赋以新意的解释:“置身须向极高处”,就是说科学研究首先要站在理论的高度,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这个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  相似文献   

6.
世界史所陈洪进研究员在讲授古代印度历史时说,古代印度,即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地区,在政治上分成许多建立在部落制基础上的小王国,所以,古代印度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我们过去有一种传统的历史观念即认为统一是正常的,分裂是不正常的,因而对于古代印度,也总以为有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治中心存在。而著名的印度古代史学家罗米拉·塔帕尔根据对最新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了新的结论;印度历史是一部长期分裂的历史,是一个由部落社会不断向国家过渡的历史,这种过渡不限于古代,至今也没有终结。事实上,古代印度的帝国是短暂的,也是表面的,在地理上只是一个孤岛,而部落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时期,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所取得的成就、达到的高度,不仅在中国古代是空前的,就是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居于领先地位。可以讲,当时的宋朝,以一种异乎寻常的成熟,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文明。这也正是许多欧美史学家痴迷于宋代历史的生发动因。  相似文献   

8.
同志们: 干院的领导让我来向同志们讲一讲十四大精神及当前妇女工作。今天,我仅就个人的认识简要地讲一讲。 大家知道十四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这个大会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最近我看了一些外电对我们十四大的评论,普遍认为中国在21世纪必将成为一个经济巨人。甚至有的外电说,可以预计,到2020年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这次十四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突出的一点,就是确定了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全党,统一全党。这是了不起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历史学会一九八○年年会于三月二十五日上午在太原召开,三十日闭幕。出席大会的有81人,提出党史、近代史、古代史、世界史、地方史及考古等方面论文50篇。会上就这些论文广泛地交流了意见,就某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商定了今后的工作规划,增强了各地区各分支间的团结和友谊,还邀请省内外著名史学家作了学术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世界史学科、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承办的“世界现代史学术前沿与中国世界现代史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2013年10月18—2013在山东曲阜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57所科研机构和高校的70余位学者就我国的世界现代史研究和教学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对世界史的学科建设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意见。来自人民出版社,《世界历史》和《历史教学》杂志社等多家新闻出版机构的代表也列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世界上还有两类不同的思想家。一类假定他们的社会传统十分稳定,从而认为史学家是在用自己传统的知识和才智来解决那些在持续的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另一类思想家则不能也不肯作这样的假定,他们于是把“历史”同经验和现实本身等同起来。应当承认,在历史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之间是存在着距离的,而且这种距离是重要的。《历史与理论》这一杂志已陷于经验主义的偏向。我们必须力求避免:第一,把思想生硬地还原成为社会的通则;第二,把注意力过度地集中到史学家的逻辑上去,这样作必然会造成历史与历史编纂法的混淆。对史学家的语言进行历史的研究,看来是一条可能的道路。所有的史学家或多或少地使用一些专门化的和定型的概念或语言,去说明他们的问题和形成他们的解释。这些语言或多或少都是传统的。当我们能够检定作为史学家用来形成他的说明的那些术语、习惯和解释的传统的时候,我们就会对于它们的意义和含义学到许多东西,这些都不是只凭去考查它们的逻辑结构所能学到的。这种研究方法,可使我们完全放弃这样一个趋向,即把史学家所处理的问题看成是稳定不移和同样性质的,只不过在对待它们的逻辑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20 0 2年 10月 12 13日 ,新世纪世界史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如何促进世界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会议由武汉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编辑部联合举办 ,并得到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协助。一大批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世界史工作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他们来自国内 10余所著名高校。老一辈世界史学家齐世荣、马克、刘家和、庞卓恒、王敦书不辞辛劳 ,参加了这次重要的学术会议。另外 ,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光明日报》社、《历史研究》编辑部和《世界历史》编辑部也派代表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会议开幕…  相似文献   

13.
翦伯赞同志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史学的开拓者之一。翦伯赞同志从三十年代起,就努力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使史学研究和当时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解放后,他更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坚决批判资产阶级旧史学,批判以苏联为代表的现代修正主义,为在我国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新史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題的初步意见》一文,是他在一九六一年夏开始主编《中国史纲要》一书时,为我校历史系参加编写《纲要》的同志撰写的参考提纲,曾发表于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光明日报》,后又有个别修改。在这篇文章中,翦伯赞同志就历史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意见”。这些意见与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的《关于目前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同志的有关讲话相配合,坚决批判了当时存在于史学领域中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倾向和浮夸、浮躁等不正之风,对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史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在林彪、“四人帮”横行之时,史学领域是一个重灾区。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夕,林彪、“四人帮”的黑干将戚本禹之流就给翦伯赞同志的《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一文,扣上了“反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纲领”的大帽子。这完全是颠倒黑白,蓄意诬陷。今天,林彪、“四人帮”虽已揪出,可是流毒不可低估。翦伯赞同志当年谈的一些问题,至今仍为史学界所关心。因此,我们将这篇文章的最后改定稿重新发表,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历史学家李来福(Leif Littrup)1988年来华考察中国世界史学科的状况。李来福在华期间,同我国史学工作者广泛接触,并搜集了一些世界史书刊。1989年他发表在丹麦《文化与历史》杂志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一文,以他的史学眼光,介绍了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历史与现状。现将此文节译出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历史学家李来福(Leif Littrup)1988年来华考察中国世界史学科的状况。李来福在华期间,同我国史学工作者广泛接触,并搜集了一些世界史书刊。1989年他发表在丹麦《文化与历史》杂志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一文,以他的史学眼光,介绍了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历史与现状。现将此文节译出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18世纪澳大利亚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史上仅次于哥伦布发现南北美新大陆的重大事件,因而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重要历史问题。遗憾的是,中外史家对这一问题的研讨是十分不够的。在中外现行的世界通史中,或根本不提,或提到也是寥寥数语。本文仅就这个问题略述一下,以期引起重视。 关于澳大利亚大陆早在古代就有传说。这种传说盛行于欧亚两洲。 大约在公元前150年时,大哲学家托勒密曾绘制了一张地图,图上称有个“未知南方大陆”存在(拉丁文是Terra Australis Incognitia)。我们知道,澳大利亚(英语为Australia)一名就是由此而来,意为“南方大陆”。故澳大利亚地理大发现亦称“南方大  相似文献   

17.
李岩是参加明末农民起义的一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李自成起义军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是长期以来引起新旧史学家注目的历史人物。但是,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在明末农民战争中,根本没有李岩其人,他不过是某些史学家编造出来的“乌有先生。”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不但缺乏充分的史实根据,也违反逻辑证明的规则,不能成立。下面试从以上两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为李岩实有其人一辨。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想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第一点,希望同志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管学的是哪一个科目,无论是学哲学、文学、史学、语言学这一类的同学,或者是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法这一类的同学,一个共同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尽管资产阶级的政府、学者压制限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是很强的。在战后,世界各国都曾  相似文献   

19.
把16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视为一个发展着的整体并对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考察,是我国世界史研究中日益兴起的一种趋势。多年来,武汉大学夏诚教授以极大的热忱,在教学科研中力图把握和反映这一趋势。最近,由成都出版社推出的《近代世界整体观》,就是他在长期勤奋研究中获得的一项学术成果。我国的世界史整体研究,早已有一些研究者作过一些开拓性的工作。但由于这一研究本身难度极大,加之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基础薄弱,因而长期未能产生出既反映世界历史全局而又把唯物史观与具体世界历史有机结合起来的论著。这种情况,反映我国世界史的整体研究还处于尚未成熟、未成型的阶段,也是我国世界史整体研究迄今影响还不够广泛和缺乏学术竞争力的重要原因。《近代世界整体观》作为一部试图以全球观点对近代世界历史作宏观考察的专著,它的出版,将为克服上述缺陷和推进整体史研究作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吴于廑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贯通中西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西方史学史、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等。但我认为,吴先生最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在世界通史方面,他作为我国世界史学科的一位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是当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