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的深度不确定性为项目技术和建设管理创新带来更多机会和挑战。为了促进多主体协同创新效率、揭示行为演化规律,本文从协同创新主体之间资源共享的角度,基于前景理论的有限理性假设,构建了融入前景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的资源共享前景值矩阵,分析了资源提供方与资源接收方在协同创新决策中的动态演化过程,通过数值模拟讨论了影响资源共享演化稳定结果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存在某个最优协同收益分配比例使系统更快收敛到最优结果;资源共享意愿与创新收益系数呈正相关,与前期成本呈负相关;风险偏好、损失敏感度、环境不确定性等参数会在一定条件下对演化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创新合作伙伴选择、信息交流平台构建、协同利益分配、风险管理、心理意识调节几个方面提出促进重大工程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创二代"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其创业幸福感直接反映了当下我国创业生态和环境的总体水平。以145位"创二代"为样本,探索了创业动机导向、创业环境感知对创业幸福感的影响,并检验了创业环境在创业动机影响创业幸福感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创业者机会导向动机对创业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盈利导向动机对创业幸福感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且政府环境感知在机会导向动机影响创业幸福感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项国鹏  高挺  万时宜 《管理评论》2022,34(2):89-101
数字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创业行为和结果,但此背景下创业企业与用户互动以实现价值创造的机制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基于此,本文从创业机会开发视角出发,以尚品宅配和小米为案例研究对象,构建“价值主张—互动—创业机会开发—价值实现”研究框架。研究发现:机会开发由创业企业与用户共同完成,用户被纳入价值主张、创造环节,并共享价值创造成果;创业企业与用户形成两条价值共创路径,即创业企业与用户发现和创造创业机会实现价值共创;在机会开发过程中,数字化情境为两者互动形成创业机会提供基础桥梁。本文引入“创业机会”这个重要概念解释价值共创机制,尝试打开数字时代下创业企业和用户互动形成价值创造的理论黑箱,为创业企业有效协调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融合创业学、生态隐喻与系统论3个理论视角,建构创业生态系统特征分析框架,并以深圳证券交易所271家本地上市公司的年报作为文本分析样本,在识别深圳创业生态系统演化阶段的同时对特征框架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创业机会集创新程度、生态位重叠程度以及主体间共生程度,是创业生态系统阶段特征演进的判别标准;深圳创业生态系统遵循“生态位低重叠—创造型机会集—线共生”→“生态位高重叠—复制型机会集—面共生”→“生态位低重叠—改进型机会集—体共生”的特征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异质性资源、创业机会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探究了新创企业的异质性资源,并采用创业机会视角剖析资源对绩效的作用机制问题,提出了资源-机会-绩效的研究逻辑。来自山东省102家新创企业的问卷调研数据证实:具有高知识储备的人力资源和密切联系的关系资源对创业绩效有正向影响;有价值的创业机会分别在人力资源与创业绩效、关系资源与创业绩效间起中介作用。理论上,不仅甄别出影响新创企业绩效的异质性资源,丰富了资源基础理论,而且有利于完善Timmons模型以推进研究发展;实践上,为新创企业实现资源与机会的良性匹配,最终实现创业成功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王冰  毛基业 《管理评论》2021,33(11):43-53
传统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会遇到组织惯性、需求冲突等挑战,实践中有企业通过内部创业化解了上述挑战,成功实现了数字化转型,然而现有文献对该现象却缺少足够的解释.本文基于资源匹配的战略演化视角,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剖析了两家传统服务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并探究了背后的机理.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做出了以下三方面贡献:首先,本文归纳出一条新的战略演化路径,即从内部创业,到组织内的数字化创新,再到跨组织的外部协同;其次,本文发现内部创业能够通过结构区分和权力分配克服组织惯性,从而促进对组织资源的快速更新以及对数字化创新的探索;最后,本文还将组织和环境的关系细化为资源更新方向以及幅度和环境的不匹配,并探讨了促进二者匹配的关键行为,丰富了资源匹配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田莉 《管理学报》2012,9(12):1800-1809
以团队创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演化理论、战略选择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及创业过程学派等知识,考察在新企业创建之初,面对有限资源禀赋和既定环境条件,创业团队如何选择初始战略,团队结构及其先前经验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采用不同初始战略的新企业初期成长绩效存在怎样的差异;初始战略如何在组织烙印力量及变革驱动力量的交互影响下发生演化,并在多长时间、何种条件下持续发挥影响等问题。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上述问题构建了整合性研究模型,并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营销正在逐渐从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以消费者为核心。尽管现有研究提出了服务主导逻辑与价值共创的思想,但对企业与消费者交易产生的价值提供模式如何转变为企业与消费者合作产生的价值共创模式缺乏理论探讨。本文基于服务主导逻辑和动态能力理论,通过对两家案例企业的比较分析发现:(1)企业与消费者拥有的互补性异质资源构成推动面向价值共创营销转型的资源基础;(2)企业与消费者合作演化形成的协同演化动态能力构成推动面向价值共创营销转型的能力基础,具体由识别资源、共享资源和对接资源3种能力构成;(3)企业与意见领袖、平民化中心两类特殊消费者的协同演化,构成两种营销转型路径:一是与意见领袖合作构建交易媒介,强化普通消费者的能力信任,二是与平民化中心合作构建交流媒介,提升普通消费者的情感信任。由此,本文基于协同演化视角提出了企业营销转型实现机制的理论框架,强化了服务主导逻辑下企业与特殊消费者的价值共创理论研究,并使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动态能力理论在企业营销转型领域得到深化和推进。结论对于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营销转型实践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有动态能力理论将消费者视为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环境因素之一,主要从企业内部视角来探讨企业如何应对外部市场的变化,缺乏从企业与消费者相互影响视角对动态能力的深入研究。本文通过B2C电商企业梦芭莎的案例研究发现,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企业与消费者互动形成的协同演化动态能力构成电商企业动态能力的一种主要形式,由此提出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动态能力的概念模型,认为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动态能力由捕捉消费者变化、适应消费者变化和引导消费者变化3种能力,及被动型和主动型协同演化两个阶段构成。其中,市场环境动荡形成的压力筛选构成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动态能力的构建前提,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构成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动态能力的构建逻辑,信息技术应用构成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动态能力的构建基础,组织学习和消费者学习构成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动态能力的构建机制。这一研究将外部环境与动态能力的关系从单向因果关系扩展为双向互为因果关系,丰富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内涵,对中国B2C电商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喜洋  石磊  余谦 《管理学报》2021,(3):402-409
将企业创新系统界定为由技术创新子系统与商业模式创新子系统构成,基于B-Z反应模型,建立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绩效协同演化的序变协同模型;同时,基于演化方程组的仿真分析,描述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演化关系,以及二者序变协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创新系统之间存在协同演化,协同演化的结果取决于演化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慢弛豫参量;技术创新会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随着商业模式创新水平提升,也会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同时二者会使得企业绩效不断提升;为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发展,企业应做到多层次实施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保障二者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转型期一个重要的创业现象是伴随着城镇化发展和流动人口增加,很多城市中外来人口的创业活跃度都明显高于本地人口,被称为"过江龙"现象,但现有的文献并不足以对这一现象提供系统的实证证据和满意的理论解析。本研究将创业机会建构和克服外来劣势两方面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流动人口跨地域机会吸引和机会开发的理论框架,以捕捉外来人口创业的动力和制约条件。本文运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2~2014年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外来人口流入地与原户籍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和制度距离均显著提高其异地创业的可能性,而其在流入地社会网络的混合嵌入(本地人网络嵌入和同乡网络嵌入)和个人人力资本都能显著增强上述两方面的主效应。本研究的结果提示了人口流动对于激发创业精神、促进企业家与创业资源之间的供需匹配的深刻意义,以及改善制度环境对于合理配置创业机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现了系统集成的思想,本文以协同学为基础,从自组织理论视角分析了高校创新能力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复杂性科学可以有效地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不确定性,本文以具有自组织特征的"B-Z"反应模型为基础,建立了高校知识生产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知识转移能力构成的Logistic模型,通过稳定性分析与仿真模拟,讨论了高校三个能力子系统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演化规律,并进一步确定了主导能力要素的序参量模型,并且对我国31所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演化规律进行了验证性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为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过调整内部能力结构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定量的分析视角与科学的政策讨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情理文化背景下,创业者在社会交往中注重人际情感交流,这种交情行为对把握创业机会具有重要作用。选取央视《致富经》栏目中20个农业创业故事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数据进行编码,探析创业者如何在创业实践中运用交情行为获取创业机会。研究结果表明,创业者采用面子、人情和关系等社会技巧,向创业资源所有者寻求情感交汇以获得对方的社会认同,以此揭示创业者运用交情行为塑造创业导向性社会情境的行为机理;通过构建创业网络和激活创业资源,交情行为促进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探索和利用,具体表现为交情行为能够促进创业者从社会网络关系中构建创业网络、提高从创业网络中调用创业资源的效率、强化将社会资源激活为创业资源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间协同创新过程的"演化稳定策略"。通过设计知识共享模型分析知识投入与知识溢出对协同创新的影响并进行仿真检验。研究认为,长期的协同创新中"合作"策略是参与方采用的"演化稳定策略";当参与方数量不同时,小群体一方率先实现"合作"策略稳定,群体数量相近时双方采用"合作"策略的收敛速度趋于一致;增加知识溢出有利于提高协同创新效率与稳定性。在理论上解释了协同创新博弈的合作策略稳定性,为产学研合作的机制设计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以连续创业者10年创业经历为纵向研究案例,基于事件系统理论深入探索创业者创业能力形成的过程机理,并揭示创业活动的差异、创业者自我效能感、创业认知、创业学习对该形成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事件空间、强度影响连续创业者的创业认知模式支配地位,创业者在被动性事件中倾向于采用分析式认知模式识别创业机会,采用直觉式认知模式发现创业资源,通过创造主动性事件在行动学习中利用创业机会,在经验学习中获取并管理创业资源;创业自我效能感能够调节创业者认知模式的转变,创业学习能够促进主动性事件对创业能力的提升效果;连续创业过程中,被动性和主动性事件的交互作用形成创业能力提升的正反馈,被动性事件变少、主动性事件变多,创业能力得以巩固。研究结论对创业者如何在复杂事件环境中提升创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创业者伦理2个层面出发,按照创业机会开发2个阶段,运用中国创业动态跟踪调查(Chinese panel study of entrepreneurial dynamics,CPSED)项目2轮调查数据开展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创业者伦理意识有助于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者伦理行为对创业机会识别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环境中伦理水平和创业者自我效能感未对创业者伦理与创业机会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京津冀一体化格局下三地创新创业政策的发展状况,助力新时代创新创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使用LDA主题模型对三地创新创业政策文件内容进行主题挖掘,结合政策工具归纳主题类别,同时运用主题强度与JS散度对各年度主题进行强度、内容上的可视化分析,探索三地政策工具分布与主题演化规律,最后通过分析三地政策特色,为京津冀创新创业政策协同发展提供建议。研究发现:(1)京津冀三地均较为充分地使用了三类政策工具,“双创”政策相对全面;(2)京津冀分别以高校人才、营商环境和企业为重点驱动地区“双创”发展;(3)北京市在政策的响应强度上优于天津市与河北省,天津市在响应速度上快于北京市和河北省;(4)京津冀三地依据各自特色制定了相应创新政策,但三地在成果分享与成果转化上存在不足。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未来三地创新创业政策应立足各地特色,着重提升三地政策的稳定性、连贯性与互通性,形成三地人才、技术、资本互联互通的长效支持机制,为区域创新创业提供持久动力,以此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如何有效识别出满足用户个性化场景需求的产品开发机会,既是理论前沿问题,也是实践难题。本研究以美的集团利用A I协同开发生活电器产品为例,回答两个问题:人与A I协同识别场景化产品开发机会的过程机制是什么?这一过程机制反映的机会识别逻辑是什么?本研究发现:(1)人与A I协同的场景化产品开发机会识别过程由全场景机会洞察、焦点场景机会发现和个性化场景机会创造三个阶段构成;(2)与以人为单一主体的机会识别逻辑不同,人与A I协同的场景化产品开发机会识别是协同互补逻辑。该逻辑通过经验与数据的动态交互与持续验证,既规避了仅凭经验判断的草率创新,也克服了仅由数据决策的欠完备。据此,本研究构建了人与A I协同的场景化产品开发机会识别模型,并提出数字经济时代人与A I协同的场景化产品开发机会识别的协同互补逻辑,形成理论创新。同时,本文结论对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高效识别产品开发机会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企业创业的一个综合研究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炼出了一个包括转型期创业机会、创业环境、企业家特征、组织结构和创业过程管理的综合研究模型,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创业的核心是什么?有人说是就业,有人说是创业文化,也有人说是创新等。总之,对于这一问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结合中国的创业实践,试图明确说明创业的核心是创业机会。那么创业机会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至今尚无定论,需要更多的学科交叉来进一步研究阐明。根据现有的文献,学术界长期以来认为创业机会是被识别与发现(discovered)出来的。但是,创业的客观环境近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创业机会可以是被发现出来的,也可以是被构建(constructed)出来的。本文更进一步提出创业机会可以是发现与构建二者兼之(discovered and constructed)。前者是一种客观导向性的印迹(imprinting)过程,是一种具有科学发现特征的机会发现过程;创业机会构建是一种主观导向性的众迹(reflexivity)过程,是一种具有社会构建特征,并涉及创业者、市场、客户等因素综合作用的机会构建过程。本文应用跟踪性问题导向研究的方法,结合创业机会研究的大量经典文献与具体的中国情境,对创业机会本源与形成进行问题导向探索,提出并证实创业机会是一种多途径的探索与形成过程。成功创业需要创业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创业机会,将大众创业建立在创业机会的基础上,是我国大众创业避免盲创,实现成功创业的重要原理。深入研究、认识与把握创业机会,对于创业研究本身,以及我国的大众创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