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陕甘宁地区古代农牧区域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土高原西南部以桥山(子午岭)山脉为中心的甘肃陇东、宁夏南部和陕北地区,也就是两汉时期北地郡和上郡、安定郡的各一部分,即我们这里所说的陕甘宁地区,曾经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夏末商初,这里先后经历了四次由牧而农的转化,因而也是历史上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反复较量、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融合的重要地区。这四次变化,大体范围都在桥山山脉到明长城之间。从桥山山脉到明长城,就构成了古代西北农业与畜牧业的重要过渡地带,也成了历史上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的重要舞台,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武陵民族走廊及其主要通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陵民族走廊是沿武陵山脉和沅水等5条水系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一条民族迁徙流动的地理通道和文化通道,其范围大致相当于历史上的武陵郡和今天的武陵地区。它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的地带,自古就是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地,今天是我国中西结合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分水岭。武陵民族走廊主要由沅水、酉水、澧水、清江、乌江等几条通道构成。  相似文献   

3.
“西游故事”的演化传播是在中华文学版图内发生的,是在中原动力与边缘活力“内聚外活”的文化力学结构内实现的。边缘地带的多民族叙述一方面容受中原文化,又反馈于中原文化,一方面吸纳异域文化,又经内部多民族交流整合后向中原输送,仿佛“两重滤器”。在古代“一带一路”的历史空间背景下,西北、西南、东南多民族地区表现得格外活跃:以敦煌为中心的西北板块承担了故事早期演化的主动力功能;由川滇缅印通道贯穿的西南板块贮存了故事早期形态的“活化石”;以泉州为中心的东南板块将海外因子与闽地民间信仰结合,推动了人物形象的完善、定型。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带来的新活力,则推动了故事的世情化、戏谑化、游戏化转型。  相似文献   

4.
巴蜀史的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一、巴蜀的区域巴蜀这个地区,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有它不同的范围。有先秦巴国、蜀国的区域,有秦灭巴蜀后巴郡、蜀郡的区域,有汉初巴郡、蜀郡的区域,有汉武帝以后巴郡、蜀郡的区域,这些都显然各不相同。更应注意的与巴蜀同俗的区域,那就更为广阔。汉书地理志于秦地说:“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武都地杂氐羌,及楗为(牛羊)柯、越嶲皆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0—2012年旅游总收入作为测算指标,运用极差、标准差、相对极差、变异系数计算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运用Theil指数对西部地区进行地带分解,计算地带间和地带内差异及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逐渐缩小;西北地带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系数法计算旅游资源禀赋、交通便利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明代贵州的卫所城镇看贵州城市体系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城市化最为晚近的地区之一,贵州的城市滥觞于明初中央王朝在西南边陲的政治军事拓展,其城市体系的形成机理具有诸多值得关注的区域性特性.本文通过对明代贵州的卫所城镇进行初步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试图对明代贵州的城市化进程展开一些讨论,从而为我们探讨西南边陲地区在被纳入国家(帝国)体系的过程中,国家中心与边缘地带的关系、民族互动关系、区域贸易关系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分析山西省入境旅游总体差异,然后运用泰尔指数定量评价了2000—2008年期间山西省入境旅游时间尺度上的地带间、地带内和市际差异变化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引入区域分离系数来定量比较山西省三大地带入境旅游分离收敛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西北少数民族法制建设中习惯法因素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习惯法作为一种隐性的规则长期存在,对于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秩序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深蒂固的民族习惯法同时也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进程.国家法在进入这些地区时受到的某些"冷遇"与我们不能正确对待民族习惯法不无关系.因此,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要想真正走上法治化道路,必须重新整合习惯法,赋予它正确的地位.但是,西北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历史传统和民族现状,决定了西北地区的习惯法带有一些独特性.同时,西北的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的表现和原因也与西南不尽相同.整合西北少数民族习惯法,应当从研究它的独有特征入手,通过具体分析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的独特表现和原因,寻求西北少数民族法制建设的相对合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前后,西南贯通"三沿"(沿江、沿边、沿海)地带的省际交通格局,使得西南诸省的区域联系更为紧密。在边疆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一交通格局体现出更为丰富的政治内涵,并促成了"内联外拓"的地域政治结构:西南外围四省(川、鄂、湘、粤)构成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西南弧",环抱滇、黔、桂内部三省,并成为其外卫屏藩和前出通道。在保路运动等近代一系列政治运动中,上述七省更形成了声气相通的地域政治联动态势。由七省人士发起并成立于1913年的西南协会,正是这一地域政治结构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全国31个地区、198个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和华中7个文化区域的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指出了各个区域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储蓄比例、消费结构、自身人力资本投入、社会资本投入、高科技产品消费以及炫耀性消费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热贡地区地处中原汉族文化圈、西南藏族文化圈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圈的交叉地带,是历史上民族迁移、征服、融合的一个热点地区,其文化"涵化"过程漫长而复杂。该研究在多次田野考察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文化涵化研究中的"历史复原法",对热贡地区进行文化"考古",认为这一地区的文化是由西羌、吐谷浑、吐蕃、蒙古、穆斯林、汉族等多民族文化多次涵化而形成的、以藏传佛教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这对研究多元文化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全国31个地区、198个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和华中7个文化区域的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指出了各个区域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储蓄比例、消费结构、自身人力资本投入、社会资本投入、高科技产品消费以及炫耀性消费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战国秦半两钱的流通是秦经济统治力形成和延伸的标志.战国秦半两钱在战国后期秦国本土及其疆域以外的地区形成了一个秦钱流通区域,这一流通区域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关中流通区、关东流通区以及西南和西北流通区.其中关东与西南和西北两大秦钱流通区域的开辟,使秦人在扩张政治版图的同时也获得了超越关东诸国之上的雄厚经济实力,打破了战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赖以存在的经济区域条件,构成了秦统一的经济地理基础.秦统一事业的完成与秦经济统治力不断扩张和延伸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西南古代区域史的特点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地区的历史发展,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其共性,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西南地区位处中国历史疆域的西南部,地理气候环境特殊,少数民族的种类及人口众多,民族融合过程相异于北方,初级复合型经济占主导地位,各地区发展差异明显,交通等因素作用深远.作者以课题"古代治理西南边疆民族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从历史地理学、地缘政治关系的角度相应选题为例,阐述西南古代区域史研究的内容.并就系统分析法、历史时段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在西南区域史研究中的应用,举教例阐述,同时作了较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西安平考     
西安平是汉代设置在辽东郡的重要县级政权。治所长期以来被认为在今辽宁东部的丹东市附近,《汉书》的注释、《辞海》、《辽宁通史》、《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著述,均将鸭绿江口的汉代安平口误作西安平县。现考,汉代的西安平,置于今辽宁西部的阜新市彰武县西北部的四堡子乡小南洼一带。西安平县统辖的区域曾扩展至今内蒙赤峰,通辽的部分地区。王莽时期,改称北安平。辽朝在西安平故地建豪州。西安平是辽东郡在辽西地区的重要门户和北方游牧民族进入辽东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地域文化的研究逐渐趋热,产生了一批令学界重视的成果,然而作为同国内其他地域文化齐名的又一典型地域文化,陇右文化的研究却相对薄弱。陇右地区位于青藏、内蒙、黄土三大高原的结合区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人文地域单元。这一区域既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历史上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统御西北边防的前沿地带和中西文化与商贸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对陇右区域文化的研究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2009-2013年持续五年的西南大旱的原因备受关注。除官方认为的西南地理地形特殊、全球气候变化及水质污染、湿地退化、原始森林破坏等原因外,西南及东南亚雨林的大面积破坏萎缩、民族生存方式及文化传统的内地化、历史生态破坏后果持续性累积的长期效应影响、现当代政策及其经济利益驱动致使生物物种单一化、物种入侵等造成西南生态系统的变异和根本性破坏等因素,应当是导致、延长西南旱灾最致命、最根本的原因。西南旱灾的形成既与自然规律及自然界的异常变动相关,也与历史上的移民及随之而来的汉民族的生存、生活方式在民族地区的渗透扩张,以及明清王朝的经济、政治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及其生态系统失衡引发的生态危机等密切相关,更是云南及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大面积毁灭引发的生态危机导致的结果,也是现当代西南乃至东南亚地区为了发展经济,赶走原始森林而种植橡胶、桉树及其他经济林木,导致区域植被种类单一、生态系统脆弱,也给入侵物种创造了机会,削弱了自然本身的协调抗灾能力。对旱灾区域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就是森林破坏及水土流失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加剧和水文地质环境的改变,才使当地涵养水源的生态能力减弱而演变为一场巨大的人为灾难。  相似文献   

18.
空间布局优化与区域治理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对西部地区而言,通过科学的空间规划和资源整合,实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演进中的西部经济格局重塑,是西部地区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文章从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设施发展质量、环境发展质量、科教发展质量五个维度对2011-2020年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量,发现陕西、重庆、四川、内蒙古经济发展质量较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呈现的空间形态为"西北—西南"模式,进一步提出重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格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三国文化遗存既包括三国时期的历史遗存,也包括带有浓厚三国文化因素的其他历史时期遗存。川西南—滇北地区的三国文化遗存以对应三国故事和传说的附会类遗存为主,其中"营盘文化"类和"打箭岩"类为最主要形式。结合川滇两地三国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分布,本区三国文化遗存正体现出文化过渡地带的类型和面貌特征。  相似文献   

20.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甘肃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本省西南、西北的广阔地带,那里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畜牧业、林业在全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从总体来看,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同省内其他地区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努力提高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繁荣,对振兴甘肃经济乃至整个西北边远地区的开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甘肃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选择一条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高的发展道路,加快开发步伐,以期尽快赶上或接近汉族的经济发展水平,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研究、探讨这一课题,为开发民族地区进一孔之见,正是本文的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