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光潜美学认为,美学本质上是一门介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边缘性学科,是沟通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桥梁。由此,美学形成了独特的问题、对象、方法、体系等,对于它们,不能再用单纯的形而上或形而下观点来分析,而须用“边缘整合”的观点来理解。  相似文献   

2.
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在美学界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这反映了美学还不够完善,美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美学所研究的各种问题的内在联系、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特别是与艺术科学之间的联系,尚未被充分地揭示出来,还必须深入地探索。因而,此时的美学就难从本质上科学地把握住自己的研究对象。正如美学的不成熟必然影响到美学对象的不确定一样,美学对象的不确定,也必然影响美学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向“审美”的转移,“美学”的学科名称遭到“审美学”的挑战.这些论争对于人们重新认识“美学”的涵义颇富启发意义,但它们主张将“美学”改名为“审美学”,将美学研究的对象仅仅局限在“审美”关系、活动、经验内,否认对“美”的本质、共性、规律的思考、抽象和概括,这却是令人难以苟同的.虽然“美”包含“审美”,“美学”可以译为“审美学”,但作为学科名称,还是保留“美学”的译名更为合适.由于在中文中“美”与“审美”是两个概念,“审美”必须以“美”为存在前提,因此,对“美”的追问是美学研究回避不了的问题.美学就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人文哲学.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我们的美学,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成就比较突出,相比之下,实用性研究尚较薄弱。美学,本应是与人类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应在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实践方面,发挥引领与指导作用。如何使美学更接地气,如何在注重形而上研究的同时加强形而下的实用维度研究,是值得中国当代美学界进一步深思并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艺美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文艺美学的产生1、文艺美学是美学的一门新学科文艺美学,是一般美学的一个分支.大家知道,一般意义上的美学在近代逐渐形成了三个部分:一是对美作哲学的研究,研究美的本质、形态等问题;二是对艺术作社会学的研究,研究艺术发展的规律性问题;三是对审美的研究,着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审美问题.这三大部分都可以相对独立地发展,概括起来讲,是一般美学.作为分支来说,它们又能够分别成为各自特殊的美学学科.偏重了对美作客观的研究,就发展成美的哲学;偏重于审美的研究,就发展成为审美心理学;偏重于对艺术的研究,就发展成艺术社会学.文艺美学,是艺术社会学更加独立化、更加美学化的发展,属于美学科学的一个分支.很显然,这一发展是量的变化过程,但它的变化也必然会带来这门学科的质变,带来这门学科新的对象与范围.  相似文献   

6.
由美的本质问题向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问题的转向是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向的标志。在西方美学史上,这种转向在18世纪已经完成,而中国美学界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这种转向。所谓审美经验不是指一种特别的经验如愉快或想像经验,而是指任何经验都可以具有的一种特别的维度,即经验的呈现维度;所谓审美对象不是指一种特别的事物如美的事物或艺术作品,而是指任何事物都可以表现的一种特别的样态,即事物的本然样态。将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上,不仅能够很好地说明审美活动的本质,而且有助于增进审美活动,在完善作为理论学科的美学的同时,进一步建立作为实践学科的美学,促进中西美学展开更加深入和广泛的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7.
<正>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共同发起的青年美学文艺理论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9月15日至19日在北京西山宾馆召开。讨论会主要围绕下述三个议题进行: 关于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本体论研究美与艺术的本质,是传统美学与文艺学一直试图从本体论角度加以探究的主要问题。然而本世纪初以来,当代西方美学尤其是分析美学却不再作这种形而上的探讨。分析美学认为审美现象之间和艺术品之间没有可以验证的共同本质,因而什么是美与什么是艺术这类命题是无意义的。有的同志认为,传统美学和文艺学的本体论研究企图为关和艺术寻求一个抽象的、规范化的定义,以此作为研究的最终目的,这实质上是一  相似文献   

8.
西方美学的发展越来越具有明显的价值论特征。同时,与科学发展的趋势相一致,美学也开始多维度地发展。表现在形而上的研究方式与形而下的具体科学相结合,美学的一般研究方式与对自然美、社会现实美、艺术美的研究方式相结合。此外,由于(1)涉及面广;(2)对象也是一个复杂系统;(3)已经引进系统科学,因而美学系统化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百年中国美学提问方式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中国美学研究的提问方式为逻辑起点,以中国美学研究中出现的具体概念论、审美表象论、实践美学、自由象征论以及后实践美学为考察对象,指出它们的根本问题在于混淆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结果则是以实践活动取代了审美活动,以及以哲学叙事取代了美学叙事.这既是中国美学研究总是淹没于哲学话语的原因,也是它始终不能建立起美学本体论的逻辑根源.  相似文献   

10.
美学是一门复杂而困难的精密科学。凡是困难的研究对象,其所以困难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容易理出头绪,把握它的复杂的内外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定研究的逻辑起点,关系到研究的能否深入甚至成败。逻辑起点确定得好,就象抓住了网的纲和衣的领,可以顺当地提挈起来。逻辑起点确定得不对,就会象对付一团乱麻,费尽气力而理不清楚。有人说,研究美学应当从美感经验开始;有人说,美学应当从研究艺术开始;还有人说,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应当成为美学研究的当然逻辑起点,因为它是整个美学的基础和核心。这些说法,我都不敢苟同。把美感经验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许多心理学派的美学研究者早已这样做了。把艺术美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有人这样做过,但是他们却  相似文献   

11.
形成于 8 0年代初的“美学热” ,对于文学界摒弃此前“教化论”、“工具论”的文学观 ,恢复文学的审美本位 ,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对美的本质等形而上问题的探讨已不再引起学术界太多的关注 ,但从美学的角度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审美规律 ,却一直在文学研究界长盛不衰。“文艺美学”的提出与发展 ,与上述的总体学术背景密切相关。在 2 0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刻 ,对学科的回顾与展望 ,似乎已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1999年 11月 2~ 5日 ,由《文艺研究》编辑部、暨南大学中文系、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12.
张政文 《文史哲》2006,(1):96-101
康德之前,文艺学与美学虽有联系却未构成完整的文艺美学知识体系。直到康德解决了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美与艺术的关系、创作与制作的关系、艺术创作的审美特性等基本而重大的理论问题之后,近现代文艺美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学科。康德之前,西方美学始终存在着美是主观或客观之争。康德认为,美既非客观属性又不是主观意识,美根源于人类的主体判断能力,从而为解决艺术的审美本质问题确立了理论根据。康德相信,美绝非单一维度,而是多种属性的审美文化过程。这样,康德将艺术从传统文艺学的真实性或道德性的本质界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当艺术被确立为审美活动时,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就超离了形而上的哲学预设和逻辑推演而进入艺术领域,艺术使美的本质真正回归。康德实际上完成了文艺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孔德所提倡的“拒斥形而上学”,铸成了迄今为止社会学学科的传统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既促进了社会学诞生以来社会认识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但同时也正是造成社会学的危机和难以克服危机的根源所在。西方社会学界之所以惮精竭力依然无法消除危机阴影的困扰,关键之处就在于用传统社会学的思维模式和学科眼光去寻求摆脱传统社会学危机的出路,结果当然也就无法超越危机。因而社会学的再发展必须跳出“拒斥形而上  相似文献   

14.
论文艺美学的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好哲 《文史哲》2001,(3):40-45
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性质问题 ,自该学科于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获得命名以来一直存在歧见。把文艺美学作为美学或文艺学的下属分支学科 ,从所谓“一般美学”和“一般文艺学”的逻辑预设出发对文艺美学的定位、性质及相关问题进行简单逻辑推演和学术克隆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文艺美学是在美学与文艺学两大学科长时期的相互渗透、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新兴文艺研究学科。交叉性决定了文艺美学与某些传统的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在对象、内容甚至体系架构上的某些一致性或重复性 ,同时也决定了这一新兴学科在学科生成和理论生长中的综合性。以学科交叉为基础 ,在研究对象、理论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走综合创新之路 ,将是文艺美学学科发展的契机和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5.
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的学科。崇高,在西方被列入美学范畴,那还是十八世纪才出现的事。至于我国,由于对近代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美学上的诸如本质问题、规律问题、美的研究对象问题等,都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而对崇高,尤其是对先秦时代的崇高,作专门性的探讨就几乎成了空白。为此,本文打算谈谈自己的看法,向诸同行请教。  相似文献   

16.
美学是一门兼具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应该具有自身特点即体验、反思、否定。体验是美学动情性和主体敞亮自身的内在通道;反思是美学立足的根基,更是美学的自觉;而否定是美学永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  相似文献   

17.
身体美学与美学史写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席格 《中州学刊》2005,(3):245-246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把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界定时指出:"美学(美的艺术的理论,低级知识的理论,用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类比推理的艺术)是研究感性知识的科学."①但鲍姆嘉通这里所讲的感性并不包含人的身体.他在论述中所罗列的现象中不但不包括身体,而且在提到身体时将其等同于"性欲"、"欲望"等.显然,身体的自然属性没有被他作为一种感性纳入到美学研究的对象中.事实上,人虽然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和社会存在,而从更为根本的层面来讲,人的身体具有自然属性,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这与作为感性认识的学科--美学,并不存在根本性矛盾,相反,理应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当下倡导建构身体美学在学理上是具有可行性的.并且,古典美学史也为身体美学的建构提供了理论资源.我们不能因为身体在鲍姆嘉通美学中的缺失而断言身体现象在美学史上一直处于被漠视的状态,如果我们对中西方古典美学史进行仔细梳理就会发现,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身体都曾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18.
关于《美学》的答辩——与张法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法先生与我的分歧,首先就体现在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上.第一,我认为实体性的美的本质并不存在,美的本质问题应该转换为审美的本质问题;而张法认为美的本质是存在的,他的美学研究是从美的本质问题出发的;第二,我认为审美的本质问题可以言说,而张法认为美的本质不可以言说.在审美超越性问题上,我认为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和体验方式,因此"美"不在现实领域,而在超越现实的领域.而在张法看来,只有现实的才是真实的,而超越现实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真实的.张法批评我的美学体系"无学","无史"、是"后现代间性拼贴",主要是因为我的美学的哲学基础不符合他的观念.而我的美学体系,综合了现代哲学、美学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成果,并且进行了独立的创造.至于它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9.
由于混淆了"研究路径的理论确立"和"研究对象的学科确定"两个问题,文艺美学始终难以真正解决学科建构的"不确定性"问题。实际上,在对象层面,文艺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体现为从不同路径达致对象核心的差异;在方法层面,它的核心问题不是"做什么",而是"如何做"。一旦我们突破既有学科建构思维的局限,对象和方法的"不确定性"其实从致思和运思两方面,构成了文艺美学"确定化"为特定研究路径及其具体理论形态的逆向性根据。特别是以"兼容"为方法论原则的运思过程、运思形态及其实现,更加强化了路径选择之于美学、文学与艺术理论学科发展的助推效应。  相似文献   

20.
<正>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独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要研究美学,也必须首先确定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到目前为止,美学仍然是一门未成熟的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关于它的研究对象,美学界还在争论不休,已形成有代表性的四派意见:第一派以洪毅然同志为代表,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的科学,研究什么是美,美的创造和发展等问题。第二派以马奇同志为代表,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一般规律的科学、美学就是艺术理论,它研究艺术的本质、特征、创造规律、欣赏批评的原理、艺术发展的规律。第三派意见是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