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叙事文学创作是钱钟书关注的文艺论题之一。他对叙事文学创作中复杂个性的塑造、叙事品格、及其美学效应等都有独到的论述。我们把这些论述拾摭观之,可以看出钱钟书的叙事文学创作思想之一斑。一、写人之辩证观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大型叙事文学创作之一,其中不少记叙人物、事件之章节已具小说笔法。钱钟书对司马迁《史记》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很称赏。尤其是对司马迁善于写出人物的复杂个性给予肯定,并分析了他写人的成功所在。他认为,司马迁记事详实,写人虽“确多‘字  相似文献   

2.
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仅是一部卓越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文学作品。司马迁打破了先秦历史散文以编年体记事,以国别体记言的传统形式,以历史人物为中心,通过记载数以百计的历史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形象地反映出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  相似文献   

3.
《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杰作。唐人刘知几《史通》对《左传》评价说:“著作罕闻,古今卓绝。”《左传》记事详备,文采华赡,在文学方面有巨大的价值。我国文学史家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认为,《左传》是一部承上启下的著作。《左传》作者善于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言行记述历史事件,描写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4.
《史记》是一部融悲剧与喜剧艺术于一炉的伟大著作。《史记》所以蕴含丰富的喜剧美 ,与其所记载的历史时代的喜剧色彩有关 ,也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关 ,还与司马迁本人的哲人气质和他所采用的“春秋笔法”有关。司马迁以幽默笔法塑造肯定性喜剧人物 ,记述了他们的风趣谈吐和诙谐故事 ,对“滑稽俳优”人物的描绘尤其精彩 ;他还用讽刺笔法塑造否定性喜剧人物 ,展示了一些贵族的丑恶面目。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不仅为我国古代历史著作和传记文学树立了典范,而且也为我们现在研究人才学提供了宝贵资料。诚然,司马迁没有留下人才学方面的专论,但他通过记叙历史人物和太史公论赞,已经表现出在人才问题上许多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突破了传统的世俗观点,显示了他对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深刻洞察力。尽管他受到某些局限,但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他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概括和总结,他的人才观同他的进步历史观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很多东西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正> 《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也是一部文学杰作。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从这两方面给予评价的。也正因为《史记》的出现,我们说,司马迁是伟大的、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然而,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著作呢?多少年来,对于这一问题,问津者甚多,可是到现在,也没有发现对这一问题的专论。为了进一步了解司马迁,学习他的伟大精神,更好地批判继承《史记》这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本文试就《史记》成书原因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作者司马迁以自己的卓越才能,巧妙地将史学与文学结合在一起,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刻画出众多各具风采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奥妙,主要抓住了人物性格的特征进行描写刻画。一、典型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要想给人以美感,其特征必须是既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普遍性,又有鲜明生动的个别性,做不到这些,就不能引起人的兴趣,更不会受人们的喜爱。而司马迁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在两千年前将这种道理付诸创作实践。在《史记》中所写的人物有四千多,其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有一百多。这些人物个…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第一部介绍和评价《史记》的专著《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中,作者李长之先生,探讨了司马迁和《史记》所涉及的许多重大问题。其中关于司马迁的政治观,还有专节的论述,提出了颇有深度的见解。然而,纵观《史记》,司马迁的政治观远不止于李氏之评,它还表现于更多方面。一、司马迁的政治观,首先表现在其著作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所作的备种评价上(1)在论及国家之兴衰存亡的原因时,他认为决定国家命运的,首先是人的因素,而不是天和鬼神的力量。他强调人谋的作用,极力主张任贤追小。如在《陈丞相世家》里,当论及陈平的智谋…  相似文献   

9.
《史记》所体现的司马迁生死观具有两方面内涵,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作为司马迁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构成部分,该生死观的形成与司马迁特定的人生经历、命运遭际和史家雄心有密切的联系。《史记》在编辑和描述历史人物的过程中生动而形象地体现出司马迁生死观的厚重和深沉,同时也凸现了这一生死观的伟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也是一部杰出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鲁迅曾赞扬《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评价了它在史学和文学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实录”精神是《史记》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指出:“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就是说,司马迁  相似文献   

11.
宋嗣廉同志所著《史记艺术研究》是一部很有新意的著作。统计历代关于《史记》的研究,从史学角的研究远过于从文学角度的研究。将司马迁看作伟大的文学家,将《史记》看作不朽的传记文学作品,是近半世纪的事。从此文学史将司马迁列为专章叙述,也有不少著作、论文讨论《史记》的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指出:“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所记载的孙膑和撰写这篇历史人物传记的司马迁,就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和文学家中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孙膑的兵法和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典籍”中的两部典型代表著作。因此,遵照毛主席关  相似文献   

13.
在“论考之行事”中 ,司马迁以“六经”为依据 ,关注着历史风云。“六经”作为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基本原则 ,与“原始察终 ,见盛观衰”有机结合 ,是司马迁把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价值尺度。由于《史记》带有厚今薄古的倾向 ,因此 ,这一原则又贯穿于司马迁对秦汉之际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之中  相似文献   

14.
《史记》书法六题阎晓丽《史记》首先是一部历史著作,其次才是文学著作。司马迁有一套比较系统的历史观和研究历史、书写历史的方法。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说明了他的写作目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三句话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历史观。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另一位文学巨匠,也是世界史学史上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但司马迁对整个中国文化的贡献却不仅仅是《史记》,还有他忠于理想、忠于事业、百折不挠、忍辱负重、爱憎分明的魅力人格,成为后世人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传世之作《史记》是一部卓越的历史著作,但因为在具体的撰写过程中,司马迁能“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再现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使得《史记》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成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本文试图从文学的角度,对《史记》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史记》,是祖国文化遗产中一部不朽的优秀作品,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因为它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同时也是一部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本文仅就司马迁在文学方面的成就谈几个问题。《史记》的人民性与现实性《史记》是我国古代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与现实性的传记散文。它反映了从黄帝到西  相似文献   

18.
翻开《史记》,我国古代的封建帝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将领、农民起义领袖、思想家、文学家、游侠、刺客、倡优……各色各样的人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些有血有肉的鲜明形象所以能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是同《史记》善于个性化描写分不开的。《史记》首先是一部历史著作。其中虽然大胆而又成功地运用文学手段表现了历史人物,但它毕竟不是小说,不能虚构,只能“实录”,即根据历史事实(有的是文献记载,有的  相似文献   

19.
举世赞誉的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我国第一部承上启下通贯三千年的历史巨著,而且是一部杰出的纪传体文学著作。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元韵之《离骚》。”它之所以流传至今,除它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外,也与它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分不开的。《史记》不朽的艺术魅力,主要在于作者司马迁运用各种笔调、生动的语言和多种表现手法,为我们刻划了各式各样的历史人物,上至帝王将相,各种大小官僚;下至说客、策士、游侠、刺客、卜者、商人、倡优等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人物,而且写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无不个性分明,栩栩如生。这样众多的人物形象,在我国先  相似文献   

20.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史公曰”是《史记》中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标志之语。学界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的理解仍存在着歧义,而如何理解这一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司马迁对屈原的态度问题。结合屈原的作品和司马迁的思想,可以看出,其传赞高歌了屈原热爱故国、坚守高洁和追求美政的精神。传赞还反映出,司马迁对屈原的认识也受到贾谊的影响,但最终经过反思,仍然肯定了屈原殉国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