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母女之间的互动对女儿成长和意识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儿对母亲和母亲形象的态度.莫里森作品的母女关系充满了柔和与紧张、爱与恨、牺牲与疏离,甚至残忍.本文将从爱与恨,爱与疏离和爱与残忍三方面阐述莫里森作品中的母女关系.  相似文献   

2.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母女关系对女性的成长影响很大。在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中,母爱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出席,母爱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了现实中母亲对孩子的具体的爱。本文通过莫里森小说《秀拉》中Peace一家母亲形象和母爱的表现形式,以分析莫里森如何以扭曲、残忍、不近人情的母爱形式来表现生活在双重边缘的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3.
美国非裔与华裔女性作品既叙述了母亲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女儿崇尚的美国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又塑造了具有女性主体意识、敢于挑战霸权统治、追求女性独立的母女形象。文章通过美国非裔与华裔女性作品中母女关系的互文性解读,以全新视角诠释少数族裔女性在种族、性别、文化歧视下的母爱情结,以及母女间的怨恨、疏离、残忍关系。同时,揭示了母女经历冲突走向融合,表达了共同的主题:非裔与华裔女性只有认同自我民族文化身份,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母女携手汲取多元文化的精华,才能完成女性主体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从女性主义关于母女关系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灶王之妻>中一个美国华裔家庭的母女关系如何从疏离走向亲密,指出主流的"为母之道"话语对华裔母亲的母性体验的边缘化及病态化,从而切断了母女之间亲密联系的纽带,而母女纽带的重建有赖于互相的倾听与诉说.在倾听中了解母亲的历史就是一段重新发现母亲的自主性及主体性的旅程,也是女儿找回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意识的旅程.  相似文献   

5.
谭恩美的三部小说皆以母女关系为线索,并在其中展现出中国移民的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几对母女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从疏离排斥、冲突憎恨到相互理解热爱、接受融合的过程,其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现代文明之间、东方信仰和西方价值标准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徐小斌作品《羽蛇》构建了几对看似普通却又极为复杂的母女关系。母亲的仁慈,女儿的乖巧,在这部作品中受到严重的颠覆。有其母必有其女,反之亦然。女儿的形象也在承袭母亲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本文以《羽蛇》中的母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她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纠缠,展现母女之间深刻而又不可逾越的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9,(5):48-53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无私的爱,古今文人墨客创作了数不清的作品来歌颂母亲。但是,研读张爱玲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作为女性,却把母亲写得非常不堪,她塑造的母亲形象大部分都冷漠、自私、拜金、变态,尤其是《小团圆》中塑造的母亲形象,更是独立特行,解构了人们对传统母女关系的书写,把至纯至亲的母女关系写得疏离、冰冷、无情,可以说是母不慈子不孝。《小团圆》带有很大的自传色彩,里边的人物形象在现实中都可以找到对应关系,主人公盛九莉复杂的母女关系就是张爱玲复杂母女关系的写照,盛九莉对母亲角色的认知和称呼的悖谬,使她对母亲产生距离感,因生母、后母、过继的大伯母都不能尽到母亲职责,母爱缺失使她的童年蒙上了不幸阴影,产生了恨母情结。张爱玲看世界的眼睛是她母亲赋予她的,是童年生活给她打上的烙印,母亲的新潮、拜金、浪漫、滥情都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她在《小团圆》中把九莉的母亲蕊秋塑造成一个自私、不负责任、奢靡、风流的母亲形象,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母亲形象的认知,把九莉塑造成一个冷酷绝情的女儿形象,特别是最后母亲临死九莉也没有去看她一眼,实际上也是张爱玲对自己的鞭笞。这种悖谬的母女关系书写,让人唏嘘,反映了童年经历及母爱缺失对作家性格及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三次改写经典童话《灰姑娘》,安吉拉卡特探索了长期以来被经典所压抑、忽略的母亲形象与母女关系.首篇《残缺的孩子》加入元叙述者的声音,指出灰姑娘的继母和生母都追逐父权的恩惠,母亲之间恶性竞争的祸根是两性间的权力不对称;第二篇《烧伤的孩子》书写女儿与母亲的寄生与被寄生关系,母亲为女儿肝脑涂地的结果是让女儿更彻底地沦为父权制度中的他者以及关母女纽带的永久断裂;第三篇《移动的衣裳》则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母女关系,即:母女间主体性的传承.母女各自拥有自由与独立的身份是维系母女纽带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小说《简.萨默斯的日记》中女主角作为女儿和母亲的双重感受,体现莱辛运用双重视角完整地再现母女关系这一创作思想。同时通过分析女主角在母女关系背景下的自我身份探索过程,指出母女关系在女性身份构成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进行了剖析,分析了母女各自的矛盾与困惑,揭示了母女之间冲突的本质,即母亲代表的弱势文化与女儿代表的强势文化的对立,也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1.
爱是托尼·莫里森小说作品的基本主题.母爱是黑人母亲自我授权的源泉,也是她们履行母性职能的方式.母亲以身体孕育着共生且分离的黑人女儿,并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出懂得自爱价值的主体.在母爱和自爱的基础上,黑人女性把爱的真谛传播给黑人社区的每个成员,使互爱成为改善男/女、个体/群体关系的建设性力量.爱是莫里森以文学书写为族裔的完整生存实践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母女关系是当代美国女剧作家玛莎·诺曼关注的重要命题。剧作家以隔阂、冲突为点,渴望、认同为线,在作品《出狱》《洗衣店》和《晚安,母亲》中刻画了母女关系从他者之间到主体间性的发展衍进,揭示了母亲主体性、母女对话于形成母女真爱的重要性。剧作家对母女关系动态、多维的呈现丰富了母女关系图景,续写了母女关系谱系,为女性构建主体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途径,是对母女关系社会伦理建构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母女之间亲密的“共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特指,并具有深度的人性和文化内涵。“共生”导致女性在潜意识中对母亲的依赖以及个体逃离这种关系的艰难;而母亲形象由于受到几千年父权文化的建构,具有了双重的属性,在父权体制中起着辅助性的功能。让母亲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让女儿从母亲的庇护下解放出来并获得个体和精神的真正独立,是影视作品女性意识建设的新课题。母女形象;“共生”关系;父权;建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4.
赛珍珠在其晚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正午时分》中,以细致入微的笔法,将一对母女在婚姻生活中的挣扎与抗争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刻画。从母亲临死前的自我意识苏醒到女儿最终实现自我的回归之路,无疑充分体现了赛珍珠对女性的关怀和担忧,最终通过女儿的幸福对女性婚姻的走向提出了自己个人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喜福会》以四对美籍华人母女为叙述中枢,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全景式地展现了华人女性的命运演化史,经典地描画了旧中国女性的悲惨生活、她们女权意识的觉醒、为改善自身地位所做的奋争,以及当代美籍华人女性生活的现状、问题和出路,是典型的女权主义作品。故事以鸿毛的故事开始,又以鸿毛的故事结束,在母女关系的冲突与和解中突显出母女情深的主基调,完成了母亲对女儿良好祝愿的传承,而这种祝愿恰恰代表了女性对幸福未来的向往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丁玲的<母亲>以一个弱女子成长为自主、独立、主体的女性过程,揭示了女性在生存的关键时刻,扼住命运的咽喉,挖掘生命的潜力,从而超越生命;启示女性只有以主体的姿态,自我把握,敢于承当,才能实现人生命运的转换."母亲"具有的"男女平等"的性别信念及其具体作为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觉醒了的中国现代女性卓越的性别自觉,更为新时期女性走向自我的全面解放提供了行为借鉴和全新的精神力量."母亲"对"女儿"成长的巨大影响启示女性尤其是母亲应以自己自强独立开放的人格素质影响下一代,同时丁玲母女之间的这种"朋友"与"知己"关系更是新时期"母女"关系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哈尔滨市动力区进乡街东山宿舍家属楼里,住着一对神秘母女。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母亲始终戴着面罩示人,而正值青春年少的女儿从来到这个世界起,就被母亲禁锢在身边……  相似文献   

18.
托尼&#183;莫里森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一位美国黑人女性。她身份的含混导致其创作主题的多元,因此她的作品能够吸引不同的读者和评论家,获得广泛的关注。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黑人美学等流派均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她的作品进行了无穷的阐释。本文通观其八部小说,评议莫里森创作主题的复杂性和其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即美国黑人妇女的困惑与自救、种族的苦难、自我追寻和文化定位、爱、历史、魔幻与现实的交替等。  相似文献   

19.
《红颜》、《苹果》、《观音山》可谓是李玉的女性主义电影三部曲。这三部电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女性一生中所扮演的三个角色——女儿、妻子、母亲。《红颜》表现了僵持的母女关系;《苹果》展示了妻子与母亲的角色转换;《观音山》反映了女性角色的轮回。这三个角色在男性意识下衍发出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爱丽丝&#183;沃克《日常用品》中的文化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在《日常用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代表传统文化的母亲和代表现代风格的女儿的形象,围绕如何理解和继承祖传的被子展开情节,反映了由种族问题引起的家庭矛盾。小说借母女冲突表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在于深刻地认识理解其文化内涵,而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