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词类活用的鉴别标准是什么?有人提出: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而,活用为动词;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等等。比如:“出入相友。”(《孟子·滕文公上》)他们首先认定例中的“友”是名词,在这里它前边有副词作修饰,所以活用为动词。众所周知,具体的一个词,从古到今,不但大多数在词义上发生了变化,而且有的在词性上也发  相似文献   

2.
志纯同志多年来从事汉语的研究和教学,好学深思,勤于探索.写过多篇带有开拓性的很有份量的学术论文.1980年我读到他写的《淡淡给词归类的一些问题》(见《语文知识丛刊》1981年第二辑)这篇论文.论文吸收了五十年代词类讨论的成果并有所发展,详尽地论述了“给词归类的标准”、“兼类词和读音不同的同形词不能混淆”、“词的兼类和词类活用不能混淆”以及区别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介词和动词、介词和连词、形容词和副词等的标准,并阐释了一些归类的词例.我读了这篇  相似文献   

3.
从生成词库论看汉语词的逻辑多义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中名词、动词等很多词类在特定语境中都有一定程度的逻辑多义现象.名词指称对象的物性的不同会导致名词和跟名词搭配的动词的逻辑多义,甚至动词不同的句法表现.但语境因素的调控可以消解这种逻辑多义.  相似文献   

4.
有些语法专著和文章认为,名词只要放在能愿动词的后面,就能活用为动词。我认为,这种提法和判断方法是不科学的。能愿动词后名词动化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因为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我认为,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这仅仅是词与词的组合形式,并不表明语法关系,与名词动化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5.
<正> 一个词在句中被用作别类的词,充当别类词的语法职务,在语法学中叫做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修辞方式。本文打算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一下这一修辞方式,讨论的范围限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及不及物动词活用为及物动词。为了称说方便,姑且把这种词称为“活用词”。一在古汉语中,许多活用词是为了简化句式而使用的。因为它除了本身的词义外,还兼表一个与它活用后的语法职务相应的词义;在句意中这两个词义按一定的语法关系结合为一个词组的意思;从而改变普通句式的结构,使句子由繁变简,造成结构简洁的修辞效果。如: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有些特定的语言单位既能作某一动词的状语,又能作该动词的补语;即动词的某些限定性或修饰性成分,可以通过句法位置的变换,由前置于动词居状位变成后置居补位,或者由后置于动词居补位变成前置居状位,这种语言现象,可以称为汉语的状补换位。“形容词 不定量词”是一种具有状补换位功能的语言单位。它包括“形容词 (一)点(儿)”和“形容词 (一)些”两个子类。这两个子类的意义和换位能力基本一致,在使用频率上,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因此,讨论前者更具有代表意义。状补换位实际上是动词与其修饰性或限定性成分之间的一种语序变换。语序既是…  相似文献   

7.
指称论认为一个词的意义是这个词在客观世界中所指的对象。观念论可以认为是指称论的变形。后期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对其做了两方面的批判。第一,词类上,词语不只有名词(名称);功能上,词语不仅用来标示事物、陈述思想,它们的使用方式多种多样,与非语言活动交织在一起,根植于生活形式之中。这一洞见凝结在"语言游戏"的概念里。第二,即便用名词记述时,客观世界中的样本或心中的观念也不是必须存在的,更不必说由它们赋予词语以意义,使用才是判断是否理解词语意义的决定性标准。私有语言问题也可放在批判指称论这一线索中,私有感觉与指称论里的样本、观念论里的图画类似,仅凭它无法为符号配置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是”的词性及用法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是比较特殊且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它一般是被看作表示判断的动词,所以,过去有不少语法论著认为“是”字句就是典型的判断句,它的宾语或补语一定是个名词性的成分。但是,实际运用中的语言是复杂的,实际语言的复杂性带来了词的复杂性。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是”除了作动词外,还可以作副词、形容词、连词或代词等;“是”的后边既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性成分。本文拟从几个方面谈谈现代汉语中“是”的词性及其具体的用法。 需要说明的是:“是”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语素,如“于是”、“但是”、“可是”、  相似文献   

9.
传统语言文字学,一般是指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以前,人们对语言所做的研究.它有3个传统,即古印度传统、古希腊传统和古代中国传统;语言学的3个传统是与人类文明的3个发祥地结合在一起的.从对后代的影响来看,前两者对世界语言学影响较大.一、古代印度语言学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印度就有了一种用古代梵文写成的《吠陀》(Veda),这是婆罗门教最古的经典文献.为了传播和阅读这种经典,古印度学者用经验法对古梵文的语法进行了相当精细的分析、描述,前人的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伟大的语言学家巴尼尼(Panini)著名的《梵语语法》(Astadhyayi,又称《八书》)中.这部诗歌体的著作对梵语语法进行了详尽的描写,把《吠陀》的语法现象总结为3996条简炼的语法规则.在这部书里,把词分为4类:静词、动词、介词和小品词.表示实体意义的词叫静词,表示动作意义的词叫动词,介词的功能是限制静词和动词的意义,小品词包括比较小品词、连接小品词以及只用于诗歌中做形式成分而没有实际意义的小品词,代词和副词不算独立的词类,分别归入静词和动词中.在构词法方面,认为词由词根构成,认为一切有实际意义的词根都是由动词词根变来的;又把词分为词干和词尾两部分,词干是不变部分,词尾是变化部分;每个词在句  相似文献   

10.
关于属性词     
属性词是从传统语法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中脱离出来的一类新兴词类。全面统计考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标注的属性词来源、意义和功能;发现属性词是定位、黏附性较强的黏着饰词,其内部结构对分布功能会产生重要影响;属性词与所饰词语存在着较密切的语义结构关系。属性词表示事物的属性或等级,少数属性词(修饰动词时)表示动作的方式或性质。属性词绝大多数只作定语,小部分只能作定语和状语。属性词能组合的实词,绝大多数是名词,少部分可以是谓词。  相似文献   

11.
从语言类型学视角看,英语和汉语在句法上分别是偏重形合和意合的语言。受时间一维性原则的制约,在一个英语句子中,在某一时间位置如果有多个动词表达相关动作(同时发生或先后发生),就只有一个动词(并列动词除外)具有时体等与时间信息有关的句法特征,其他动词则通过名词化或非限定形式来消除与时间信息相关的句法特征;汉语的动词在句法上也受时间一维性的制约。研究发现英汉语中的限定动词与非限定动词的对立在本质上相同,在句法表现上不同。此外,对比分析了英语动词名词化过程的连续统和汉语名动词的相似点,更好地揭示英语-ing分词、动名词和动词派生名词的本质和汉语名动词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殷墟卜辞中普遍存在兼类词现象,“雨”是典型的动名兼类词。本文在认知-心理和 殷代巫术占卜系统的基础上,分析“雨”的语义功能场景和语义结构,是如何通过功能指示 而逐级上升为句法结构单位的。由于“雨”的语义结构的运演导致了它所支持的“雨”的词 性的变动,从而形成动名兼类现象,这是现实的句法结构要求的结果,是汉语词类辩证地、 历史地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余东涛 《云梦学刊》2016,(4):123-127
英语中表达时间意义的词语繁多。根据词类划分三标准,即意义、形态变化和句法功能,英语时间词语可以划分为时间名词(名词的一个次类)、时间副词(副词的一个次类)和时间词(一个独立的词类)。同时,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跨语言研究也可为英语时间词的独立词类地位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4.
语气词是俄语中很小的词类 ,是虚词的一种 ,它没有独立的意义 ,只是为单词和句子附加意味或意义。语气词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构成代词、动词命令式 ,以及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等。语气词的构形功能分为构成词的形式和构成句子形式 ,句子形式常见的有祈使式、愿望式、条件式。  相似文献   

15.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特征的一大词类。本文归纳了俄语中形容词与形动词、名词的相互转化。旨在分析词性转化时在意义、形态特征和句法功能上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论汉语非谓形容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在现代汉语里,有许多词在词类系统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它们既不象名词那样能够作主语和宾语,又不像动词和形容词那样能够直接作谓语,而只能用来修饰名词,充当定语。朱德熙先生把这类词称为区别词,看成是形容词之外的一个词类,属于体词性的词类。吕叔湘先生则把这类...  相似文献   

17.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及初中《汉语》、《汉语知识》(以下合称《暂拟系统》)在划分词类时,于动词的“正类”之外,设立了三个“附类”:判断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为了安排这些“附类”在句子中的位置,在分析句子成分时,于一般谓语之外,另立了三种“合成谓语”:判断合成谓语(是十名),能愿合成谓语(能愿动词+动形)、趋向合成谓语(动形+趋向动词)。  相似文献   

18.
同形词是古汉语词汇系统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同形词的本质是词汇意义的质差。同形词与兼类词有复杂的交叉现象。同音假借、词义引伸、词汇的系统演变是同形词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关于现代汉语词类系统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划分现代汉语词类,应以语法功能为根本标准,并注重划分的层级性。首先根据词能否作句法成分,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根据独立使用的能力以及与其他词组合的能力分为独立词、半独立词和组合词。独立词只有叹词;半独立词只有拟声词;组合词分为体词、谓词、饰词、代词,其中,体词分为名词、数词,谓词分为动词、形容词、状态词,饰词分为区别词、副词,代词分为代体词、代谓词、代饰词。虚词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量词。  相似文献   

20.
一对同形词的认知1.1关于同形词,赵克勤有过一些研究。他的定义是:“指形体相同,读音不同而意义又相关的词。”①对此,我们认为,该定义过窄,较合适的定义应是:形体相同的一类词。在范围上,除包括形体相同,读音不同而意义又不相关的词之外,还应包括形体相同,读音相同且意义相关的词。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是从语词划分的目的、角度、标准三方面考虑的。众所周知,词类是为了一定的研究目的,从一定的角度,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析、概括的结果。同形词也是这样。据考察,它划分的角度,是与口语词相对的书面语词范畴的形体;目的,是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