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花间集》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的意象。其中与“玉”相关的意象尤为突出。《花间集》中的“玉”意象共出现159次,涉及18位词人的119部作品。玉意象在《花间集》中如此频繁且广泛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道教文化对花间词的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在他诀世的前一年,出版了朱墨套印《玉茗堂评花间集》,但今难窥全豹。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的《花间集》收录了汤显祖11条《花间集》评语,这11条评语与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由徐朔方笺校的《汤显祖全集》所收录的汤显祖20条《花间集》评语无一相同,因此,特将11条汤评佚文检出公诸于世。汤显祖的《花间集》评语,是才子评书,给以不少词学认识上的补订、考据、质疑、辨正。汤显祖成功地从《花间集》以及方言俗语中学习语言,为“临川四梦”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汤显祖对待《花间集》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给后人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3.
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中繁密的神灵意象来源于道教神仙谱系或神仙故事,诗中表现出的音乐效果与道教音乐理想契合,在审美追求上该诗又与道教文学的审美情趣具有一致性,因而整首诗的意象或意象群为道教文化所牵系,形成了以神仙世界为图景、以道教音乐理想为内核、以道教文学情趣为总特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论《花间集》中“花”意象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意象,在“倚声填词之祖”的《花间集》中频频出现,多达300余处。18位花间词人不约而同地大量捕捉“花”意象进入创作,使其成为传递人物情意的媒介,从单纯的自然物象上升到意蕴丰富的艺术意象。这一现象的背后潜藏着深层的根源和意蕴:中国文学传统、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风气的喜尚、中国文人的传统心理以及花间词本身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5.
针对人们对《花间集》中的“花间别调”认识不足的问题,探讨了“花间别调”之一——边塞词在内容、形式与表达技巧、感情格调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有利于打破《花间集》诸如“郑卫之声”、“不过行奁组织之辞”等片面评价,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花间集》特别是"花间别调"。  相似文献   

6.
地理意象是古典词作解读的重要范畴和视角,词句中与地理环境相关的语汇能否从意象的角度进行阐释,取决于其对作品的表情达意是否有显著影响。《花间集》地理意象的生成有基于文学传统的虚拟想象、由现实的空间感知生成的意象和在场纪录的真实描绘等方式。花间词人对江南、边塞、荆楚、南粤等地域空间的表现,既有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也有独特的全新感知。《花间集》中都市意象的差异化样貌,暗含着词人对不同空间感知的心态差异。后世词人对花间词人选用地理意象方式的继承和突破,是梳理千年词史演变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花间词作为唐五代词的杰出代表,首开“词为艳科”的香软词风之先河,却为道教文化所漫染。花间词常用的词牌,蕴含着道教文化之意蕴;花间词中常见的神仙故事意象和仙化意象,与道教文化有眷内在的关联;晚唐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后蜀特殊的文化土壤使道教文化在花间词中得以蔓延。道教文化给予花间词人以可贵的启迪,它有力地刺激了词人想像力的发挥,给花间词抹上了浓艳绮丽的色彩,增添了空灵缥缈之美感。  相似文献   

8.
以《花间集》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词,包蕴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在词调、常用物象以及抒情范式等方面明显接受了南方地域文化的影响.词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在《花间集》中呈现了转折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作为“倚声填词之祖”的《花间集》 ,无疑对后世词创作与词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它奠定了词“以艳丽为本色”的性质 ,以佳人美貌及男女艳情为主要叙写对象 ,以是否能合乐 (尤其是女乐 )而歌判断词体性之正变 ,甚至《花间集》中美女与艳情的描叙也开启了后世词学为尊词体而勉力攀附香草美人之《风》、《骚》之旨。换言之 ,《花间集》奠定了宋词的女性化特质 ,使得以后近千载的词创作几乎没有完全脱离过言“闺情”的“本色”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女性意识的刻画和反映  相似文献   

10.
唐代“国教”和唐诗“集大成”者杜甫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分析了杜甫道教观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以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并且论述了道学意象在杜诗中的具体表现及杜甫对神仙丹药的态度。从而说明了道教文化对杜甫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明人诗文总集、别集、词选、诗选、词话、诗话、笔记中辑得《全明词》漏收词作,除去部分与王兆鹏、胡晓燕文《〈全明词〉漏收1000首补目》重叠外,另外补《全明词》失收明词人67位,失收词作1050首。  相似文献   

12.
道教音乐中的步虚韵与汉魏清商乐尤其是南方祀神歌有密切渊源,与佛教梵呗也存在同源互通的关系。唐宋时期步虚韵渗入燕乐并迅速流衍盛行,步虚词的齐言、杂言变化对考察声诗、曲子词的转变有重要的参照意义,不少词调如《捣练子》《步虚子令》《忆江南》及《西江月》等都与步虚韵、步虚词相关。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的“日本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中国学者关于日本词的研究作了系统评述。论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夏承焘先生对日本词的关注与评述;第二部分论中国词学家对日本词的评价;第三部分对中国的三部涉及日本词的选本即《域外词选》、《日本词选》、《日本三家词笺注》分别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全明词》漏收1000首补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明词》的出版,填补了词史文献整理研究的一大空白,但漏收词人词作不少。据明人诗文别集、词别集和词选、词话,补《全明词》漏收之词人20家词作463首,另补《全明词》已收其人而失收之词 537 首,共补词1000首。  相似文献   

15.
<人间词话>的精华"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体现了道家体道的人生境界.本文通过对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及陶渊明的山水诗,阐述了"无我之境"的道家思想内涵,折射出庄子的人生哲学对中国文化格局和中国文人人格模式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丹道世界的诗歌媒体”和“文人笔下的内丹诗词”两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内丹养生诗词的风貌与特点,指出内丹养生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它既是道士阐述内丹理论,总结修道经验的媒介,又是文人抒发胸臆,表现生活情趣的工具,因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份值得我们珍视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17.
孙默在康熙年间刊刻的《国朝名家诗馀》是清代第一个大型词总集。它体现了明代词风的延续,显示了当时词坛活动的连续性,和《倚声初集》一起成为一时双璧。围绕在孙默周围的是一个阵容庞大、影响力多向渗透的群体。他们或为被选之词人,或为选者和圈点者,或为作评者,造成了浩大的声势。他们的理论主张对后世多有启发,而孙默本人的词学修养也在这样的活动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8.
周济是常州词派中论及音律的第一人。周济的音律论主要体现在《词调选集》及《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 ,周济从三个方面 ,分别从词的押韵特色、四声、句式及相关的“领字”、“积字”、“换头、煞尾”等角度 ,论述了词的音韵问题。审音度声 ,讲求表现技巧 ;强调词调与作品中表达的情感相联系 ;关注读者的接受情况 ,以“须令读者耳目振动”为佳制──这正是周济音律论的特色。就技巧而言 ,周济所论多是对前人理论的承继或发挥 ,但后二者 ,则是周济的新创获  相似文献   

19.
《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全唐文》《全唐文补遗》《全唐诗补编》等所收唐人作品中,只有10种用过"状元"一词,共18次."状元"在唐代还只是个民间用语,著名文人都没用过.政府从来不用,也不重视具体名次.谈科第只用"甲科""上第""高第"等较笼统的词.《辞源》《辞海》对"状元"一词的界定,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