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吐谷浑以西周时期的穆王道、春秋两汉的羌中道为基础,先后开辟了从羌中—湟水通往白龙江的西蜀道(含松潘道、岷山道),沿羌中—湟水逆行从祁连山各口进入河西走廊张掖的南山道,沿湟水西南通往黄河源头的白兰道,湟水向西域的羌中古道和吐谷浑到吐蕃的吐蕃道,为中西商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过去有的教科书上提到丝绸之路时往往漏掉青海,在大多数人看来,丝绸之路好像没有从青海通过。本文列举大量史实强调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与青海具有密切关系,从今青海省境通往西域的古道至少从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即开始存在,早期应该叫“玉石之路”;汉代羌中道是经河湟地区、青海湖、柴达木盆地的古代通道名,是东西横贯甘青地区的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兴盛期,一是吐谷浑时期,二是唃厮啰时期。青海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关键节点,丝绸之路青海道在一定历史时期享有与河西走廊线同等重要的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3.
汉医药学中的活(黄)类药用植物源自羌藏地区,其名称属古藏语或古藏缅语借音.因湟水流域盛产此类植物,湟水及其支流浩门水的名称也来源于这一类植物的古藏语类称.浩门水、湟水的释名也有助于揭示河湟地区历史地理和古史传说中的某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柴达木盆地进行了连续不断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属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珍贵文物,既有中原的丝绸与生活器具,更有来自中亚和西亚等地的丝绸、奢侈品等物。这与吐谷浑人在"羌中道"或"青海道"交通网络路线上的活跃密不可分。因青海道的存在,使古代青海地区活跃性地纳入了国际化交流的行列。由此,青海地区肩负了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政治上联络塞北与江南的历史重任,同时起到了佛教文化的接受与再传播的作用,故其地位绝不亚于河西走廊,在中国古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5.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自创刊以来,立足青海,放眼国内外,走出了一条自有特色的道路,在国内同类刊物中备受学界重视。我于1979年开始为这一学报撰稿,20年来我成了学报的读者、作者,与学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学报发行第一百期的时刻,写几句感想和体会,以示祝贺。青海是个多民族的省份,自古以来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为开拓建设青海作出了贡献。青海的古代民族有羌人、戎人、鲜卑人、吐谷浑人、吐蕃人、汉人等,自元代以来又有回族、撒拉族、土族、蒙古族,加上藏族和汉族,形成了今天的世居民族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又有30多个民族成份的少…  相似文献   

6.
神舞羌姆是藏传佛教寺院中一种娱乐性的法事活动,是宗教仪式的广场乐舞。文章主要就青海塔尔寺羌姆乐舞及其审美特点作了分析,并与西藏羌姆乐舞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藏羌彝走廊是指从西北高原青藏高原东缘甘肃、青海之交向南,沿四川松潘草地,向南经横断山脉到滇西高黎贡山、云岭的一条古代民族走廊,古代活跃在这条民族走廊川滇黔区域的主要居民是被称为西南夷的各个族群,主要包括氐羌和濮越两大民族系统。在藏羌彝走廊的早期青铜时代,初步形成了四个文化区。在藏羌彝走廊青铜文化的繁荣时代,形成了十多个青铜文化区域,各个区域不但地理范围有了较大扩展,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在文化上表现出吸纳性和辐射性二重特征,最终形成西南夷青铜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8.
今天的"河湟",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概念,即今青海与甘肃交界的黄河和湟水交汇地带,但历史上的"河湟",其内涵却相当复杂: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河湟"所代指的地域范围存在着与"陇右""河陇"等地域名词互通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唐人对"河湟"在唐蕃交战中军事战略价值的一种认知;另一方面,"河湟"也常常被用来代指西羌种属(包括羌人、吐蕃、西夏等民族)活动区域,这主要建立在汉晋以来对羌戎、吐蕃主要活动区域地理认知的基础上,强调的是"河湟"所属地域的民族内涵。文章最后还对中华书局在标点《两唐书》和《宋史》中的"河湟"一词时所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明代兴屯戍边与青海地名陈新海翻开青海地图,就会发现青海的地名(主要指乡、村一级的地名)中有许多带堡、寨的地名,尤其是在湟水两岸以某某堡、某某寨为地名的尤多。此与明代的移民戍边、置卫兴电有十分紧密的关系。而且,这些以军事为目的而修筑的屯田堡寨经明代历清...  相似文献   

10.
陇右地处汉王朝的边郡地区,民族成分复杂.汉在陇右地区实行属国、道和护羌校尉等多元民族管理建置,其具有各自不同的行政管理系统和不同的职责、权限,行政级别类似于郡县二级制.相比之下,属国的民众享有较高的自治权,道和护羌校尉的行政管理则相对直接.虽然属国都尉和护羌校尉都是秩比二千石的职官,但护羌校尉的权力实际上要大于属国都尉,而道制发展到东汉时期已经趋向于县制.这种多元化的民族管理建置适应了汉代陇右民族分布格局发展变化的形势,体现了汉代边郡政策的灵活性、包容性和多样性,有利于当地民族的交融与国家认同的发展,在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汉羌时战时和,羌人不断迁徙.西汉羌人内徙主要安置在陇西、金城等沿边诸郡县,到东汉内徙羌人已安置到安定、汉阳等地,甚至迁到三辅和四川地区。羌族在秦汉时期大多已进入阶级社会,由于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社会经济已经走上了畜牧兼农耕的道路,手工业、周边贸易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氐、羌在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地位特殊,历史上,氐、羌与中国古代很多民族之间都有关系。开展氐、羌的部落名号和姓氏研究,有助于追溯氐、羌两族的起源,理解氐、羌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氐、羌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有助于理解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3.
聪喆先生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二期发表《古代羌人的一项重要发明——也论“皮筏”的历史及其它》一文(以下简称“聪文”),批评邵永强、魏通二同志关于皮筏自元代始有的误说,认为皮筏是东汉时期生活于青藏高原的羌人的发明,且由此铺陈这一发明  相似文献   

14.
邯川,分东邯和西邯。这一地名的最早出现,是在东汉永平元年(58)由于马武追击羌人滇吾至西邯而载入《后汉书》的。顾炎武认为邯川之名是为纪念东汉建武九年(33)曾任护羌校尉的牛邯而取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此说有理,但未见史记书载。马武以后,护羌校尉侯霸奏置在今青海境内的黄河两岸屯田,其中就有东西邯。十六同时的前秦、南凉置有邯川戍、邯川护军。从《水经注》中还可看到在邯川曾设过邯亭。邯川或东西邯,从东汉至十六国一直延续存在了近四百年(以后以另外的地名出现),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15.
据我国各代史籍记载,从商、秦、汉,到初唐一段期间,对于居住在兰州以西,及其西南广大区域内的民族均称羌人或西羌。 秦厉公时期(前476年—前443年),青海早为羌人游牧地区,有一个名叫爰剑的羌人被秦俘去为奴。后来爰剑逃回青海,将从秦  相似文献   

16.
青海几个地名语源辨析席元麟自古以来,青海高原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一方沃土。古有羌、氏、汉、鲜卑数部(吐谷浑、乞伏国仁、秃发乌孤等)、突厥、吐蕃等民族驻牧,元代以来又有汉、藏、土、回、蒙古、维、撒、哈等民族先后住居。其中入主时间最长者数羌、吐蕃、藏和吐谷...  相似文献   

17.
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十二月出版了我校历史系吴天墀同志约二十五万字的学术专著《西夏史稿》。 西夏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包括汉、藏、维、蒙等族合组而成的多民族政权。党项羌人起初居住在今青海(东南部)、甘肃(南  相似文献   

18.
西部诸羌在我国历史上曾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我国最古老的神话人物黄帝、炎帝和舜帝的传说中曾涉及到羌人;在最古老的甲骨文中也有关于羌人活动的象形记载;而最著名的《诗经》、《史记》、《汉书》、《后汉书》对古代羌人的渊源、迁徒、繁衍以及风情等亦不无比较详细的描叙。而且,西部谙羌问题又是我国史学界许多著名学者如顾颉刚、马长寿等老先生曾给予极大关注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论述的古代道路,指的是由中央集权制下的古代国家有计划地建设、并由国家来维护、管理的道路。典型的古代道路,在欧洲有公元前三世纪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的古代罗马的罗马道;在亚洲有同样是公元前三世纪统一了中国的秦朝的驰道。 在日本,七世纪时模仿唐代完成了驿传制,在此制度下铺设的驿路相当于古代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一、氐族的源起氐族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但是由于古代历史文献中往往氐羌并提,因而使人们在论及氐族时产生了意见分歧:有的认为氐与羌是两个不同的古代民族;有的认为羌是大名,氐是小名;还有的认为氐仅是羌的一支,否认氐族的存在。我认为氐羌连称,这是因为他们以前属同种族或部落,当氐族产生后又互为近邻,同住于我国比较边远的西部地区而具体疆界不甚明了,加之不少地方羌人和氐人相互错居,才使后来的历史文献中出现了氐羌并提、氐羌互转的现象,所以氐和羌是应该分开来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