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回回人的东来和分布(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这些人到中国后,散布在中国各地。所谓“回回之人遍天下”,“迄元世,其人遍于四方”,“今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实际上,有元一代,北起和林(全名哈剌和林。遗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北杭爱省鄂尔浑河上游东岸之哈尔和林),南逾岭南,西至今新疆,东迄东南沿海一带,无不有回回人的足迹。这里先从最北的都市和林说起。 和林 和林是蒙古建国早期的首都,始建于窝阔台(元太宗)七年(1235)。据元宪宗四年(1254)来此出使的法国传教士鲁布鲁克(一译鲁不鲁乞)的记载,哈剌和林城内有两  相似文献   

2.
回回是一个民族 ,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 ,但是在解放前 ,却长期存在很大的争议。国民党的大汉族主义者 ,根本不承认回回是一个民族 ,它们在以蒋介石署名的《中国之命运》一书中 ,将回回定为“生活习俗特殊之国民” ,“只准称回教 ,不准称回民”。民间的一些回民组织 ,比如“回民  相似文献   

3.
回族的清真寺及其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回民族与伊斯兰教之间深刻而又密切的联系,已是众所周知的。清真寺是穆斯林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于是在中国就有了“哪里有回民、哪里就有清真寺”的说法?本文就回民清真寺及其制度作一概述。 一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称为“麦斯吉德”(意为礼拜安拉的场所),也有把它称为“白屯拉”的,意为“安拉的宅弟”。在我国,唐代人把它称为“礼堂”,如杜环在其《经行记》中讲,大食“有礼堂,容数万人,每七日,王出礼拜,登高座为众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素有“小麦加”——临夏(即河州)和兰州市“金城关”这类回民集聚的地方,从而使这里的回族人更具地方性的民族特征.这其中的特色之一便是他们所经营的“小吃”了.本来往昔城市回民的经济状况,就是以当时北方流传的一句俗语作为生动写照的:“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牛肉,一把卖切糕”.然而在这种共性中,甘肃回民的饮食业却更多具有地方风味的多彩特色.兰州的“清汤牛肉面”以它的一清二白三红四黄五绿的独特风味,不仅占领西北地区饮食业“小吃”阵地,而且打向了广州,“走向了世界”.这就是以兰州回民马保子的首创而誉传四方的(见封二图1、2).显然伊斯兰教的信仰,牛羊肉作为主食之(图5),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回族小吃的主干食品,“手抓”肉是其一;而在兰州俗称“烂着香”的“羊杂碎”(下水)也吸引着相当一群好吃者(见图6、4).来自新疆、中亚的“烤羊肉”(羊肉串)自然又为甘肃回民小吃业增加了收益颇佳的品种(图6).  相似文献   

5.
人们都知道我们回回吃的食品称“清真食品。”“清真”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就出现过。大约在我国南北朝时代(公元420—589年),就有文人在诗词中使用这个词语。他们大都是在赞美某一个人的行为端正或描写优美环境时使用“清真”一词。后来,对按回族风俗习惯制做的食品也都加上“清真”一词,以表示与非回族人制做的食品之区别。故直到现在,我们仍可看到“清真餐厅”、“清真食品店”的招牌。凡是出售清真食品的场所,在门前和牌子上都有一行阿拉伯文,译成汉语就是“这里是穆斯林的食品。”在回族的风俗习惯中,历来把“油香”作为一种既尊贵又香甜的食品。“油香”是一种面食。制作时,把用温水搅和好的白面分别拍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饼,放在油锅内炸熟。回  相似文献   

6.
沈阳回回营     
沈阳回回营沈阳市最大的回民聚居区,位于该市沈河区外攘关。据记载,清初至中叶为回民迁入和定居的鼎盛时期,当地回族在这里相继建立起清真南寺、北寺、东寺,并围寺而居逐渐形成“回回营”聚居区。据考,这些回民大多从山东、河北经由锦州、黑山、义县迁人沈阳的,较早...  相似文献   

7.
回族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就一般而言,大多是先有民族,而后有宗教,且只有一部分人信教,回族则不然。她先是有宗教,而后才有其民族,因而全民信教。伊斯兰教义深人人心,影响着整个回回民族,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回回民族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更重要的表现在对回回民族心灵的教化和熏陶,一心向善近主,追求生活上的真、善、美,纯洁自己的灵魂。 我国的回回民族常以“清真”自称。何为“清真”?最朴素的诠释是,清者洁净,真者真实。“清真”即清洁真实。回回民族崇尚清洁,不只是指反映身体洁净,更讲究的是…  相似文献   

8.
在河南开封市顺河区,有一条回民聚居的街,叫清平南北街,世居着189户老回民。若问这里的情况怎么样?得从“两个出名”说起。一是穷得出名:据调查,解放前这条街回民卖儿卖女、妻离子散的32户,逃荒要饭、流离失所,下落不明的54人,死于贫困冻馁的24人;二是做小生意出名:解放前这条街的穷回回从没有大名,他们的称呼都和每人做的生意相联,什么“烧鸡胡”、“粘馍常”、“烧饼马”、“羊蹄丁”等。  相似文献   

9.
蒙·元时期“回回炮”的东传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元时期“回回炮”的东传及作用●马建春宋元之际,随着蒙古人的西征,阿拉伯、波斯、中亚一带的回回人大批远道东迁,这些回回人由于具有高超的文化和优良的技艺,而受到蒙古统治者的赏识与重用。蒙古帝国在它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借重于伊斯兰文化熏育下...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回回民族向以善经商闻名,回回民族到先民中,就有许多来自阿拉伯、波斯以及中亚各国的商人,他们不仅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使者,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使者。14世纪中叶后,回回商人因蒙古贵族衰微而丧失政治、经济特权,其传统商业有的被迫收缩,有的被迫停止。但与广大回回人有切身关系的商务如屠宰、皮毛、饮食等行业,则又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  相似文献   

11.
“留东清真教育会”三位四川籍会员事略马彦虎“留东清真教育会”是回族近现代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的文化教育团体之一,其宗旨是开展和普及新式回民教育,提高回民文化素质,以振兴回回民族。该会是来自中国14个省的36名留日回族学生干1907年在日本发起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会议的背景及盛况赛典赤·赡思丁(SayyidAjallOmerShamsal Din ,1 2 1 1—1 2 79年) ,系元初著名的中亚波斯籍回回穆斯林政治家、改革家。据《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和云南回族民间保存的《赛典赤家谱》记载,他一名乌马尔,回回人,是“别庵伯尔”(波斯语,意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第31世圣裔,公元1 2 1 1年出生在波斯的中亚属地布哈拉(Bukhara,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市)。1 2 1 9年,蒙古成吉思汗西征,赛典赤·赡思丁率千骑以白鹘迎降,进入中国。一生经历了蒙古太祖、太宗、定宗、宪宗和元世祖忽必烈汗五朝,先后在今内蒙古…  相似文献   

13.
20 0 3年9月2 5日,近二百位研究中亚东干学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国家民委招待所会议大厅,参加中亚东干双语国际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东干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胡振华教授主持。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丁文楼教授致开幕词,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著名语言学家王均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唐修哲同志都作了重要讲话。东干人是1 9世纪下半叶中国回民起义失败后,被迫迁移到中亚地区的部分回族人的后裔,他们自称“回回”、“老回回”、“中原人”。1 92 4年,苏联在进行民族识别、民族划界…  相似文献   

14.
东干人     
东干人 苏联穆斯林民族之一.自称回族、中原人或老回回.系迁居俄国的中国西北回民与当地穆斯林民族通婚繁衍的后裔.其迁居过程主要有两次,一次是18世纪末,清朝乾隆皇帝将居于伊犁河谷的回民安置去的.一次是1877~1878年陕甘回民大起义失败后,由起义领袖白彦虎率领余部迁居而去.人数约五千人.最初住在七河地区(谢米列契耶),其后十年间又有一些甘肃籍回民,因逃避清廷迫害而陆续迁往,现有人数约51694人(79年),一说约8万余人(90年).分为两支,一支为陕籍东干,住在哈萨克加盟共和国江布尔镇的马山青镇、朔尔—提别镇与奥克提亚勃尔集体农庄.约2万多人.一支为甘肃籍东干人,住在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六日,穆斯林建设北京牛街基金会在北京成立。北京牛街是中国穆斯林著名的聚居区,居住着穆斯林一万多人。那里有历史悠久的牛街礼拜寺,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和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还有回民医院、回民中学、回民小学、回民幼儿园,仅一九八三年,就曾有五十六个国家的伊斯兰代表团访问过这里。牛街被人们誉为“首都少数民族和宗教的窗口”。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牛街地区的市容环境和居住条件还比较落后,经济文化事业还不够发达。为了逐步把牛街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穆斯林特色的民族街道,决定成立穆斯林建设北京牛街基金会。这个组  相似文献   

16.
提起回族的商业经济,总会使人想起解放前在回族人民中流传的一些谚语:“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牛肉,一把卖切糕”;“回回三大行,羊肉、馒头、贩粜粮”;“拾街头、皮毛行、卖零食、宰牛羊、当经纪、闯五行”。这些谚语,正是对当时回族人民商业经济状况的生动缩写。极不稳定的商业经济,使广大回民长期处于极其贫困的状态之  相似文献   

17.
13世纪波斯语成为在中国生根的一种外语、一种少数民族(即回回人)的族内共同语言,也是中国对外交往,特别是与伊斯兰文化圈的国际交际语言。明朝建立之后,承续元朝传统,波斯语不仅继续成为明朝与外国交流的语言,而且在国内政治生活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于是兼通汉回两种语言的回回人受到重视。①波斯文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成为书写《荐福图》的五种文字之一。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在东北地区的早期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伊斯兰教在中国境内传播过程中,也于元明两代伴随回回穆斯林迁徙足迹而传入到东北地区。这一时期回回穆斯林主要向交通便利、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东北南部地区迁徙,以及这一地区部分蒙古人,汉人等改宗伊斯兰教,这是东北地区伊斯兰教的最早渊源。本文仅就元明两代伊斯兰教在东北地区的早期传播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元中统四年(公元1259年)时,大都的回回已达2953户,人口达万人以上,其中“多系富商大贾、势要兼并之家”。当时回回的经济状况虽无从查考,但这里所提的“富商大贾”,也足可说明回回人在经济生活上的显赫地位。不过经营珠宝玉石、香料的回回商人,活跃于北京则是有史可查的。明代,回回仍以善经商而著名,北京的回回除经营珠宝玉石外,王回回膏药、马思远药锭、制香的“香儿李家”等,也颇负盛名。回回经营的牛羊行业也有较大发展。据明代张萱著《西园闻见录》载:宣武门外多回夷聚居,以宰牛为业者有上万人之多。而到了清代,这一行业有了更大发展。牛街《冈志》载,康熙十五年前后“西街每日午后宰牛羊数百,血流成渠,各色人等嘈杂喧闹,执刀者、缚者、吹者、剥者、杠者、执秤者;又有接血者、接皮者、卖肉者……凡十余行,无虑数千家,莫不饱食暖衣,仰给于牛羊……”,  相似文献   

20.
成达师范学校在我国回民教育的历史上,具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其一,这所学校的创立,是改革“经堂教育”的产物,开创了以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伊斯兰宗教教育的模式,而又逐渐演变成回民一般师范教育的学校,不论是宗教教育或回民师范教育都影响深远;共二,在能够延续下来时间最长的回民自办中等学校里,它是全国最早建立的。 追溯成达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成师)创办的时代背景与办学目的,必须从清光绪33年(1907)北京牛街礼拜寺王浩然阿訇创办回教师范学堂说起。 王浩然阿訇子光绪32年(1906)去阿拉伯麦加朝觐,先后到土耳其等国考察,回国后,他“鉴于西方诸回教国多受制于欧罗巴人,与中国之病同,心焉痛之。以为居今之世,非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