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文解字>读若条例的本质是标注字音,许慎在用读若方式给字注音的同时,客观地也反映了古书用字及字的形义问题;<说文>读若字与被解字之间的形义关系有五种情形,即通假关系、同源关系、异体关系、同义关系和古今字关系;把握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说文>的价值和准确地训释古代文献语言.  相似文献   

2.
儒家名篇<礼运>由于种种原因,古今学者多认为是孔子或其门人真言.本文通过<礼运>与荀子学派观点多方排比考订,发现<礼运>的内容与荀学主要体系大致相同,两者有直接的关系.<礼运>在传承过程中,受到荀子学派之<易传>的明显影响,可见<礼运>出自于荀子及其后学.  相似文献   

3.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高质量的工具书.一部优秀的权威辞书,只有经过不断的修订,才能更加精益求精.辞书的修订,需要相关的研究成果.郑玄注释里,有六百多个词语,可以用来弥补<汉语大词典>举例中的不足.在<汉语大词典>的进一步修订中,充分吸收郑玄注释语料的研究成果,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提高该词典的质量,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现行<现代汉语>教材汉字章节存在着概念不统一、古今混讲、标准不一致、缺乏理论创新等问题,与其他章节相比还存在内容失衡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可将"规范汉字"章节从<现代汉语>教材中分离出来,建立与汉语"普通话"相匹配的"规范汉字学"学科.  相似文献   

5.
"龙"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一共有22个义项,我们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发现,"龙"还有一种特别的用法,意为"禁忌".龙具有这一用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龙是神圣的,人们崇拜龙,从而产生禁忌心理;另一方面是因为"龙"的原型是蛇,人们对蛇的惧怕在龙身上延续着,因而产生禁忌心理.  相似文献   

6.
"而"字是<马氏文通@连字>中论述得最为详细的一个连字.<文通>对"而"字的研究,坚持了"而"字语法功能的同一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而"字连接句子成分和连接句子的功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文通>结合汉语自身特点,提出了一些具有创见性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源>和<辞海>对表示"诛杀"意义范畴的"枭"的解释均有待完善.表示"诛杀"意义范畴的"枭"的释义和义项排列顺序应为(1)"悬挂(首级)示众";(2)"斩(首)".  相似文献   

8.
《资治通鉴》与《册府元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以下简称<元龟>和<通鉴>),是北宋时期官修的两部重要典籍,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二书时代背景相同,都产生于文化昌明的北宋时期,统治阶级重视文化德治;二书以史为鉴的编撰目的相同,最初的官方定名皆是<历代君臣事迹>;二书的编撰方式与著书体例不同,在史料的处理上有明显的差异.<通鉴>虽然篇幅不及<元龟>,但取材范围却更广泛.  相似文献   

9.
<百喻经>中的"都"全为范围副词.按其语义指向,可分为四类.拿它与现代汉语范围副词"都"的用法相比较,有两点不同<百喻经>"都"语义指向谓语时,句子主语一般是表示个体概念的单数名词,"都"强调动作本身的彻底性、周遍性.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百喻经>"都"语义指向宾语时,总括宾语表示的全体对象,不受条件限制.而现代汉语范围副词"都"总括宾语时受限.<百喻经>中的副词"相"主要有三种用法"互相"、"递相"和"偏指",与现代汉语副词"相"的意义差不多,都主要表示"互相","递相"义和偏指用法很少.  相似文献   

10.
<敦煌变文>的词汇很有特点,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文择取<敦煌变文>中表"举擎"义的五个动词加以探讨,通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动词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两个结论.  相似文献   

11.
对<汉书>中"孰"与"谁"这一组同义疑问代词的共时描写和同先秦典籍、<史记>等的历时比较,认为二者从先秦到东汉的发展演变是十分复杂的,东汉时期"谁"完全占据主导地位,"孰"日渐衰落.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大词典》语词溯源例证指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权威的大型历史语文词典,在语词溯源及书证等方面比同类辞书都有很大改进.但是,历史语文词典要求语词溯源和例证准确可靠,而<汉语大词典>对于明代以来产生和使用的词的溯源例证仍有不尽人意之处.本文列举其中一二,以供编撰者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同义复词是古今汉语里一种重要的词汇现象。加强对同义复词的深入研究,对语文辞书的编撰和修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新近修订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为例,从纠正错误的释义、精简繁复的释义、增补缺失的义项、系联失应的词条、弥补失收的词条等五个方面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4.
唐代的女裙工艺精美、色彩艳丽,形成了独特的"裙文化".反映在唐诗中,出现了大量的以"裙"为词根的复词,极富时代特征.文章以<全唐诗>为主要语料库,对唐诗中的"裙"和以"裙"组成的复词进行了考察,并以不同形式的"裙"为分类依据,将之分为八大类,对裙复词及裙文化做了相应介绍.  相似文献   

15.
"思无邪"一语出自<诗经·鲁颂>,孔子言以论<诗>三百,后世由此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但学者对其理解不同,众说纷纭,有十余家之多.正确理解"思无邪"的原意,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时代背景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孔子说<诗经>"思无邪",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  相似文献   

16.
吴渊是南宋军政上一位重要人物.他兼夔路策应使时间,<宋史>在<理宗纪>和<宰辅表>中有两种不同记载.本文对此进行考辨,最终确定吴渊兼夔路策应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曹操所著<孙子略解>是现存<孙子兵法>的最早注释本,也是传世<孙子兵法>的最早定本,对<孙子兵法>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本文即对<孙子略解>的特点及其在<孙子兵法>传播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曹注简明质切,丰富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学说,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后代<孙子兵法>注家及<孙子兵法>版本的流传均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毛诗序>之作者与大、小序的关系始终是<诗经>研究史上的热点,却由于<诗经>的传授系统在汉代以前缺乏可以论说的可靠材料,争论多停留于推测,聚讼纷纭而无进展.楚竹书<诗论>的问世,提供了先秦儒家的传诗及诗论的可靠材料,可以推动旧问题的新探讨.楚竹书<诗论>以"好色"说<关雎>,反映了孔、孟以人之情性本然为礼乐教化的基础这一重要命题.荀子坚持了这一论点.<毛诗大序>中也有这一思想的表现.但是,<毛诗小序>则完全否定情性而以史说诗,强调政治讽谏之用.因此,据说是传于荀子的<毛诗>,其中应有后人学说的掺入.而考察先秦儒家<诗>学与今传<毛诗>的关系,楚竹书<诗论>是一个重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诗韵新编>1293个古入声字的调查,参照<中华大字典>、<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的注音释义和组词进行修补.结果表明旧入声字派入九道辙的四辙中,且平声字仅604个,其余689个仍为仄声.从而论证新诗韵九道辙亦适于今人作旧诗讲求平仄的需要,更拓宽了押平声韵的用字范围.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国古代的《论语》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语>学是研究<论语>的专门学问.它在中国古代共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形成期,期间,<论语>一书的整理与定型及对<论语>的注解几乎同步进行,<论语>学作为一门学问诞生.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大增,出现了两本对后世<论语>研究有重大影响的专著<论语集解>和<论语义疏>,这两本书也代表了当时的两种新的注解体例.第三个时期是衰落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锐减.第四个时期是复盛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激增.产生了<论语>学史上两部有重要影响的著作<论语注疏>和<论语集注>,注解方式也趋向义理化.第五个时期是总结期,产生了不少以辑佚、考异、辨伪、注释为主的<论语>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