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晏几道词的抒情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晏几道,北宋词人,字叔原,晏殊第七子。著有《小山词》。世称“晏小山”、“小晏”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小晏词“无人不爱,以其情胜也”。冯煦谓小晏是“古之伤心人”。对小晏品格性情描写最生动全面的是黄庭坚,他在《小山词序》中指出小晏有四痴:即“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  相似文献   

2.
晏几道是北宋著名的小令词人,他的《小山词》情感真挚,感人腑肺,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作为一位“古之伤心人”,他的词中有很深的“悲苦”情结,通读其词,可以发现一组组的感伤词语和意象。文章中选取了《小山词》中几组重复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意象,从这些词语意象的分析来看晏几道是如何在词中构筑自己的苦情世界。  相似文献   

3.
二晏论考     
晏殊、晏几道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词人,有关他们生平思想研究的论文虽数量众多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漏洞,因此文中从晏殊与欧阳修的关系,晏几道与新党的关系及《小山词》的结集等几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补充和辩正。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词史上,相隔600余年,均以小令独擅胜场的晏几道与纳兰性德相似多于相异。他们性格一致,多情而笃于友谊,真挚而忠于爱情,词作凄清委婉,“绮梦”含蓄。《小山词》和《饮水词》好象两个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灵魂。本文试从作家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生平、思想以及作品的实际出发,对两位词人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5.
读过晏几道词作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即其词作中常常出现“酒”字和“梦”字,而且着情最深。据笔者统计,《小山词》中“酒”字出现过50余次,“醉”字出现过40多次,“梦”字出现过60来次。一部《小山词》共256首。其中,与“酒”梦”有关的词作有  相似文献   

6.
晏几道一生心血性情,都表现在诗词创作中。小山词接受南唐白描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蹑步温(庭筠)、韦(庄),具有精雕细琢,用色浓艳的特点,是小令当行。由于他平生遭遇变放,作品中常常流露出颓丧没落的感喟。下面就他的词《思远人》作点浅析。词云:  相似文献   

7.
《小山词》书写女性形象,除了晏几道因个人性格、人生际遇等带来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而产生的情深、情痴外,词作中还呈现出对女子外在美的关注。晏几道在描摹时流露出一种"体物"倾向,即带着一种观赏性的态度去品鉴作为他生命过客的歌儿舞女们,对她们的容貌、服饰等都有着精雕细琢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女子们的外在形象。这使《小山词》女性形象的书写除却"缘情"的一面,在表现手法上具有"体物"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晏几道是北宋著名的小令词人,在他的《小山词》中使用了非常丰富的色彩字眼,尤其是"红"与"绿,"这些色彩词的使用不仅仅是客观的事物再现,更多的是和词人的主观情绪相联系,特别是在表现词人的悲苦和凄凉情绪方面,因此,研究词中的色彩艺术,可以更好地了解晏几道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在词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陈才训 《南都学坛》2011,31(5):47-51
种种迹象表明,楚文化已成为曹雪芹《红楼梦》创作的重要文化基石。无论是充斥于小说字里行间的悲情意蕴,还是曹雪芹在"以悲为美"审美观念指导下为小说所设置的悲剧结局;抑或曹雪芹在楚文化"女性中心观"指导下对宝玉"女儿"身份及其女性崇拜意识的一再强调;以及黛玉这一形象身上所流露出来的带有浓郁感伤气息的楚风流韵,都显示出楚文化所特有的审美情韵对《红楼梦》的多维浸润。  相似文献   

10.
《箧中词》是清代重要的词选本,颇为词家推崇。目前对《箧中词》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谭献的词学思想和从词选角度进行系统研究与理论阐释,而对《箧中词》编选大量咏物词并进行评点,学者们则关注较少。文章从别有怀抱的内蕴要求、比兴寄托的表现方法、幽涩自然的美学追求和广阔的理论视野四个方面来论述谭献对咏物词理论的修补和建构。  相似文献   

11.
晏几道[诉衷情]组词之第八首,孙望、常国民主编《宋代文学史》、王根林校点《小山词》以及覃媛元撰《晏几道年谱》中,皆把它理解为表现时事政局的词作,覃撰《年谱》中更判定它是伪作。其实,该词并非表现时事政局,亦非伪作,其题旨与本组词中其它词作一样,都是用来表现男女相思离情的。  相似文献   

12.
伤事怀人 哀语痴情──论《小山词》的“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深刻分析了小山记“梦”词的内容、风格和审美特质。首先从内容上可分为思念、回忆和自慰三种类型,并联系小山身世,剖析了隐藏在词作之中的感伤情绪;接着从前人的种种评价入手,通过与其他词人的比较,揭示出小山与众不同的风格、艺术特点;最后对小山梦词的思想、艺术价值进行评价,认为它们对构成小山独特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在“诗庄词媚”的文学传统中,诗与词界限分明,壁垒森严,诗以言志为主,词以言情为上。晏几道是宋代词坛上一位“工于言情”的著名词人,陈廷焕称小山词“情溢词外”,“无人不爱,以其情胜也”。确实,写情之真,言情之妙,是小山词的重要特色和可贵之处。词人不加掩饰,不事雕琢,一片真情,充溢于字里行间,流泻于纸面,显得淳朴、真挚、深婉。其词既不象柳永词那样“俚俗”与“词语尘下”,又不象其父晏殊词那样充满华贵气象,以其独具的艺术语言,诉说其心灵深处的隐密,吐露其诚挚深婉的真情。整个小山词,就是词人心音的自然流露,也是其情感轨迹的真实记录,而这当中,痴──则又成为小山词重要的情感特征。小晏是一位至情至性的词人。诗人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  相似文献   

14.
浅论晏几道词的思想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晏几道(1030?——1106年?),字叔原,号小山,晏殊幼子,著有《小山词》。后人论词,常称其父为“大晏”,称其本人为“小晏”。小晏是北宋令词造诣最深的作家。冯煦曾誉扬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但是,对小晏词的思想意义,古今词论家却存在不同的认识。对小晏词评价最高的是北宋诗词名家黄庭坚,他在《小山词序》中给予很高的评价。之后极力肯定小晏词的词论家固然不少(如陈振孙、王灼、毛晋、周济、冯煦),但他们着重赞扬的还是小晏的才华,而不似黄庭坚极力赞扬小晏词的思想意义(参看唐圭璋《宋词  相似文献   

15.
论《小山词》的倚声主题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之初,倚声填词的风尚在晏殊的率先领引下得到迅速发展。晏殊词富贵婉雅,前人早有论断,但又不免有涉于“妇人语”的不良倾向,这种倾向在晏几道词作中得到升华,所以王《默记》说:“叔原妙在得于妇人。”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言:“《诗三百》篇,大旨归于‘无邪’。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文忠之右,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而措词婉妙,则一时独步。”把晏几道词作与淫邪之风等同。但陈廷焯《词坛丛话》说:“是叔原之为人正有异于流俗,不第以倚语称矣。”又把晏几道的词与郑卫之声区分开来。晏几道的词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16.
铅华销尽见天真——浅论《小山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来对晏几道《小山词》的评论甚少,至于专篇论及除了宛敏灏的《二晏及其词》一书而外,几乎就没有其它的有关文章了。纵使二晏并举,也是大晏论多,小晏论少。究其原因或许有二:其一,晏几道的生平事迹难考定,连一篇传记都没有,只是一些词话笔记杂录中偶尔及之,但也只是三言两语,惜墨如金。这样,势必对研究小晏  相似文献   

17.
鸳鸯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女奴形象,她性格善良、热情,更可贵的是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感情幸福,痴情、执着而不为任何权势所动。不只是围绕她周围的司祺和其姑舅表兄这对野鸳鸯,就连林黛玉和贾宝玉这对爱情悲剧主人公,都受到了鸳鸯的影响。但是,强大的封建势力注定了她们爱情的悲剧命运。但她们为痴情勇敢反抗、执着追求的人物形象,却永远留在读者心里。  相似文献   

18.
陈匪石先生在《宋词举》中《声执》卷下说道:“至于北宋小令,近承五季,慢词蕃衍,其风始微。晏殊、欧阳修、张光固雅负盛名,而砥柱中流,断非晏几道莫属。①。曼几道《小山词》中有词256首,而令词就有220首,约占总数的86%②。黄庭坚评晏几道“文章翰墨,自立规摹,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③。的确,正是这种不随流俗的艺术追求使晏几道在大量令词的创作中不仅继承了传统令词的特色,更在技巧的探索发展上作出了很大贡献,从而在词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想从对句使用这一点来讨论晏几道对令词创作技术的探索与发…  相似文献   

19.
《小山词》典雅蕴籍,隽丽俊秀,特别是蕴含于其中的那些幽微飘渺的意境,使人流连忘返,对宋词发展影响很大。不能因为其人“追步花间”、混迹青楼而废其词。《小山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0.
在民国年间的政坛和文坛,叶恭绰是卓有影响的人物。他兼擅文学、书画、收藏,精于赏鉴,词学业绩尤胜。他的词学渊源于曾祖叶莲裳和祖父叶衍兰的家学以及谭献、文廷式、朱祖谋等清末民国时期的重要词人,在词学思想上经历了与常州词派先离后合的过程。叶恭绰中年以后致力于清词汇辑、编选和评述,除了承谭献《箧中词》之例独立编纂《广箧中词》之外,也曾协助朱祖谋编纂《全清词钞》,并在朱祖谋去世后主编并最终完成《全清词钞》的编选。叶恭绰在通过清词选本梳理清代词史的同时,也将自己对清代词史的认知以评点、专文以及讲演等方式表现出来,并以清词为词体变革之基础,主张融合中西新乐,创制在句式上自由灵活、在内容上迎合时代的新体乐歌,以承续韵文文体变革之规律,适应时代之风会。叶恭绰的词学兼有新旧两种特色,是特定时代词学思想的一种折射,在词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