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汉文训读法是汉诗日译的主要形式。在日本,几乎所有的汉诗集,包括初中、高中的《国语》课本中所选用的汉诗,都是以汉文训读法的翻译形式出现。但是,训读法在汉字的配读、句法结构的转换、诗歌意象的再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汉诗英译中的国俗语义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诗英译中的国俗语义问题研究王建华汉文英译准确不易,汉诗英译贴切更难。这除了汉英诗歌各有其特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国俗语义。所谓国俗语义,就是指一个民族特有事物的意义,以及在词汇实体意义的基础上添加了民族的历史、民俗风情等文化色彩的语义。国俗语义...  相似文献   

3.
日本汉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最大的海外支脉。日本人将汉诗以日语语法和训读音完整地加工成为日文汉诗,辅以日式曲调吟唱,"汉诗吟咏"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当今日本的汉诗教育有国民基础教育和专业吟诗学院教学两种主要方式,汉诗吟咏流派众多,爱好者遍及全国。尽管如此,汉诗吟咏活动仍然面临着爱好者老龄化、后继乏人的困境。加强中日两国在汉诗吟咏方面的互动交流,建立中日吟诗交流组织,积极举办吟诗交流会和开展面向学生的以诗歌为主题的修学旅行活动,是培养日本年青一代对汉诗的兴趣、帮助日本汉诗吟咏活动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s4—1722,年号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君主,也是一位诗人。他精通汉文,并且谙熟汉诗韵律。他一生留下了一千一百余首汉文诗篇,大部分诗作比较真实地抒发了他的政治情怀,反映出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作为,其内容斐然可观。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诗的诗体一直在文体自由与文体法则的对抗与和解中流变着。尽管在古代汉诗的诗体进化中、在诗体上或诗的形式上,文体的"收"与"放"都分外明显,但是古代汉诗史上每一次诗体变革都不是后者对前者的极端取代,前代的诗体总是保存下来,没有发生20世纪初期的新诗革命那样的诗体大革命,在诗体进化中,自由与法则间的和解总是多于对抗。因此,不能结论说古代汉诗的诗体历史是从诗到词,再到曲的诗体更替史。正是在同一时代存在多元诗体,特别是定型诗体与准定型诗体并存的局面,古代汉诗才能够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6.
汉诗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音韵,形式和意象方面,与英诗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李白《送友人》的三种译文,可以看出使用归化翻译法有利于西方读者理解汉诗的意境而使用异化翻译法有利于保持汉诗原貌。归化与异化在推动汉诗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语言及语言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进行历史、文化、教育与交际运用方面的研究,是从事语言文化教育者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日本语中汉字的历史渊源及其读音都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重要范畴。又是语言教育学的基本内容。本文在学习、借鉴日语学界同仁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论及日本语中汉字读音的历史渊源及由来。日本语中的汉字音训读法及汉字读音中的吴音、汉音、唐音,训读汉字中的前音后训,前训后音是拙稿的主要构成内容。其目的在于:帮助提高日语学习者认、读、记、诵,以及运用日本语言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源氏物语》与白居易的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式部的生卒年月,据她的日记《紫氏部日记》推算,大约是公元978—1016年,这段时间在我国属北宋,在日本属平安时代,据日本西乡信纲等著的《日本文学史》载,日本人学习汉诗,大约创于日本天智天皇在位时期,相当于唐代高宗在位时期。日本平安时代,写汉诗已蔚然成风,为中国丰富灿烂的文化所倾倒日本皇室贵族、高官,都将学习汉文诗视  相似文献   

9.
语言及语言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进行历史、文化、教育与交际运用方面的研究,是从事语言文化教育者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日本语中汉字的历史渊源及其读音都是研究已本文化的重要范畴.又是语言教育学的基本内容.本文在学习、借鉴日语学界同仁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论及日本语中汉字读音的历史渊源及由来.日本语中的汉字音训读法及汉字读音中的吴音、汉音、唐音,训读汉字中的前音后训,前训后音是拙稿的主要构成内容.其目的在于帮助提高日语学习者认、读、记、诵,以及运用日本语言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诗歌翻译要忠实于原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译作对原作亦步亦趋,生搬硬套。译者要在原作的制约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再创造”。“再创造”是法汉诗歌翻译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不同的创造形式,又形成了法汉诗歌翻译中忠实性、牺牲性、叛逆性的创造风格。  相似文献   

11.
汉字是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日文汉字无论从来源还是发音都离不开汉语。日文汉字的发音中有吴音、汉音、唐音及惯用音之分;有音读和训读之别;还有同音和通音等等。日文汉字的发音与汉语有一定的必然联系,也有其独特规律。研究日文汉字的读音特点和规律,对中国人学习和使用日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身处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其“求新知于域外”的主要途径是利用“和文汉读法”大量阅读日文论著和译著,以了解、吸收和译介近代欧美及日本的思想观念,并写下了《和文汉读法》一书. 该书不仅总结了以往中国人学习、研究日语的经验和成果,对此后日语教科书的编写及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启发并带动了大批留日学生和青年学子以梁启超为榜样,通过翻译日文书来导入、传播近代西方及日本的新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积极开展启蒙宣传活动,从而对清末民初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13.
日语汉字的发音可以分为吴音、唐音和汉音.中文汉字和日语汉字不仅在字型上极其相似,而且在发音上也存在着严密的对应关系.通过声母为n和r的汉字发音与其在日语中的发音进行对比,探讨在国际音标中同发[n]音的n和r声母的汉字在漫长的日语形成和演变中发生的变化及规律.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动词+补语的形式,以及动作行为通过动词显性化表现出来的情况特别常见。这两种情况在翻译成日语时却往往采用名词或包含动词成分在内的复合名词短语形式。通过具体的翻译实例对上述两种表现形式进行分析,认为有时候汉语中的动词和动词短语并不直接翻译成相对应的动词形式反而更为自然地道。这是因为在汉语中,某个动作行为的行为阶段和结果阶段通常典型地采用结果补语和方向补语的语法形式使动作具体形式化,而日语倾向于不把动作直接表现出来。该现象的分析对具体的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科学翻译学理论对科技日语翻译进行研究,探讨了科学翻译学三大原则语用价值、语里意义、语表形式对科技日语翻译的理论指导性作用,结合科技日语特点举例分析具体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语用价值原则可提高译文在文化、术语及表达三方面的可接受性;语里意义原则可最大限度还原科技信息,实现内容的可接受性;语表形式原则可使译文更符合译语表达习惯。采用全译策略可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具体可采取增减、转换、分合等翻译策略,有效提高科技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翻译补偿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在降低不可译性的同时,作为一种翻译思维指导文学翻译。《雪国》中有关日语"体"汉译的翻译补偿类型和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译文的不可译性,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质的平衡,对日本文学作品的汉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大量例证阐述了日文原文和中文译文中都像书法作品—样有“气”,理解好了原文的语法上的修饰关系 ,就理好了原文的“气”,表达的中文通顺达意 ,也就理好了译文的“气”。理好“气”既和日语的理解水平有关 ,也和中文的水平有关 ;使用中文中的虚词才能将译文译得准确无误 ,译文的“气”才能理顺  相似文献   

18.
近代西学传播以甲午中日战争为界 ,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甲午战争前 ,西学传播以西文中译为主 ;甲午战争后 ,则进入日文中译时代。对日文中译转贩西学问题的思想认识的提高 ,为日文中译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日同文同种在语言上为日文中译提供了便利条件 ;国内日语教育的兴起和留日高潮的形成 ,又为之提供了人才上的准备。通过日文中译向中国转贩西学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一味追求日文中译转贩西学的便利实用 ,也导致了一些理论上的不完善及其他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案本而传冶“义理明析、文字允正冶的零度翻译是科技文献术语汉译的基本准则.以颇具代表性的农机具日源术语为例,通过分析其汉译适应化发展过程、特点及理据,提出“译者与文本对话冶的解释学对等翻译观、注重“整体性冶与“共时性冶规范之美的结构论对等翻译原则,尊重源语文化特征的“文化再现冶翻译观等零度翻译理据,阐明了农科术语汉译必须遵循零度翻译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日汉外来语的来源、特点、关系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日汉外来语有很多相同之处:大多来自英语;词义通常缩小;多为名词。不同之处是日语吸收外来语是采用音译,汉语多采用意译;另外日本人和中国人使用外来语的心理因素也不同。研究过程中还发现自古以来,日语和汉语是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外来语,互相促进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