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一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在国内搞所谓"公开性"和"民主化",提出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外交上主张缓和苏美关系和苏中关系。小平同志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新动向。1985年10月9日,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访华。邓小平通过他向戈尔巴乔夫传话:"如果苏联同我们达  相似文献   

2.
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最高领导,开始着手全面调整对外政策。10月9日,应正在访华的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的请求,邓小平会见了他。会见中,齐以调解中苏关系的姿态,表示希望中苏  相似文献   

3.
李肇星 《领导文萃》2014,(16):118-120
正"我们那里没有邓小平"2004年,我作为胡锦涛的特使代表中国政府参加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葬礼,葬礼结束后,巧遇戈尔巴乔夫。我很客气地对戈尔巴乔夫说:"我很荣幸与阁下见面,不想失去今天这个请教机会。多年来,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中国朋友一直特别想知道,为什么那么大的苏联,那么强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短短的几年内就解体了?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避免让对方尴尬,我特意补充了一句:"这个问题不太外交,您可以回答,也可以不回答。"  相似文献   

4.
如果从列宁算起,戈尔巴乔夫应是第7位入主克里姆林宫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他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和苏联总统的时间并不算长(1985年4月—1991年12月),却留下了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别  相似文献   

5.
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不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被认为是激进式变革,许多人从中国的成功和苏联改革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苏联如果采用中国的渐进性改革,情况会好得多。但戈尔巴乔夫本人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一些俄国学者也不接受这样的看法,本人也认为不能把中国与苏联简单类  相似文献   

6.
《领导广角》2001,(9):17-17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根纳季·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停止履行总统职务,由副总统代行总统职务:由代总统等8人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国家全部权力。该委员会发表的《告苏联人民书》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经“走入死胡同”,“苏联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处在极其危险的严重时刻”。21日晚,戈尔巴乔夫宣布,他已“完全控制了局势”,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先后被捕。  相似文献   

7.
1989年12月,美国总统老布什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马耳他会晤中宣布"冷战结束",至今已快20年了。由于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不顾国际奥委会关于奥运期间停战的协定,公然在北京奥运会开幕时,即2008年8月8日挑起了"格鲁吉亚战争",进一步激化了俄美矛盾,于是就出现了"新冷战"论。  相似文献   

8.
从民主的缺失到民主的泛滥--苏共在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上的失误、教训苏共倒台、苏联解体后,许多学者认为,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民主改革,而是缺少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的、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葬送了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戈氏只是充当了"送葬人"的角色。作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研究商榷的。应该看到,在苏共党内民主问题上,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缺少民主的党政体制,对苏联解体是负有一定责任的。但是,苏联解体后,把板子全部打在斯大林体制的屁股上,没有看到戈氏改革掏空了苏联大厦的墙脚,有欠公允。斯大林体制与苏共党内民主和苏联社会民主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因素。戈尔巴乔夫把苏共党内民主和苏联社会民主搞过了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是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992年初前苏共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利加乔夫出版了《戈尔巴乔夫之谜》一书,对苏联的瓦解和戈尔巴乔夫领导的“公开性”改革进行了反思。用利加乔夫的话说,书中的许多警告日后“不只是得到了验证,而且是以最悲惨的形式发生。”1999年《戈尔巴乔夫之谜》一书在俄罗斯再版,更名为《警示》。本刊选登了部分章节并作删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正>1982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执政18年后猝然去世。邓小平同志决定派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同志,作为中国特使赴莫斯科参加其葬礼。在中苏高层往来中断了十七八年的情况下,这个"大举动"在国际上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也被称为"邓小平对苏共新领导发动的一场‘葬礼外交’"。11月14日,黄华特使乘班机飞往莫斯科。不想,班机起飞后不久,小平同志提出,让黄华特使在首都机场发表一个书面谈  相似文献   

11.
正在美国看来,今日中国是有史以来国家实力最逼近美国、且令美国无力拉开差距的崛起大国。苏联鼎盛时期的工业生产总值仅是美国的70%,早在1980年代中期,美国就已找到对付苏联的办法,但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就已超过美国了,美国却无计可施。日本一度叫嚷"买下美国",以示"日本第一"的雄心,但1985年"广场协定"一招,即让日本陷入"平成萧条"三十年。相比之下,美国无法痛下决心抑制中国发展,也找不到办法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古代的绘画以写意画为主,表现山水花鸟的形态与意境、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上对于"老大哥"苏联的依赖,当时中国的艺术也逐渐向苏联取经,中国传统绘画在长期的学习交流中,融合苏联艺术创作特点,开始发生改变。由朱沙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苏联美术与新中国油画》一书,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油画艺术进行了系统、细致的探究,重点探讨了为什么学习苏联美术、苏联美术  相似文献   

13.
王久成 《经营管理者》2014,(12):173-174
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最早的实践模式,其特点是苏共中央高度集权并对全社会实行指令性计划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通过模仿苏联模式,在经历痛苦的调整和变革之后,最终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这就是以邓小平时代开启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4.
苏共亡党二十年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随后红旗落地,苏联解体。本刊高层顾问、经济学家、党建研究专家、反腐理论研究专家黄苇町先生撰写的《苏共亡党十年祭》一文在《决策与信息》杂志2001年10月号发表,各层次决策者、学者反映强烈。英中友好协会主席希思派专人从英国伦敦来中国武汉索要了黄先生所写《苏共亡党十年祭》、《谁是苏共掘墓人》等数篇专论,并译成英文向欧美推荐。今年年初,本刊总编辑蒋云鹤约请黄先生续写《苏共亡党二十年祭》,黄先生慨然允诺并如约赐稿,本期全文刊登。黄先生对苏共亡党、苏联解体悲剧的衍生及其后果的决定性因素作了科学、辩证的论述。这一独具特色的研究力作,必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有深刻教益。  相似文献   

15.
晓发 《领导文萃》2012,(24):56-59
阿奇·布朗的功过评说2011年2月28日,在戈尔巴乔夫生日之际,英国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戈尔巴乔夫因素》一书作者阿奇·布朗撰写了题为《戈尔巴乔夫80岁:对他成就的评价》的文章。布朗写道:"他让俄罗斯成为一个比以前更为自由的国家;他通过发挥非常决定性的作用结束了冷战,提供了在更为和平与更为公正基础上处理国际关系的机会。"他列举了他所认为的戈尔巴乔夫取得的使俄罗斯和世界变得更好的12项重要成就:实行公开性并将其发展为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释放被监禁和流放的持不同政见者,为那些过去遭到不公正镇压的入平反;  相似文献   

16.
《领导广角》2001,(9):16-17
1991年8月19日,前苏联发生震惊世界的“8&#183;19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无奈地宣布“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苏联分崩离析的前奏终于响起。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几十个春秋的苏联国旗,在夜色中匆忙降下,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疆土分割成15个拥有独立主权的新国家。  相似文献   

17.
岳明 《领导文萃》2013,(10):83-86
二十多年前的8月19日,一群强硬的保守派"软禁"了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试图夺取对苏联的控制。然而,政变者在控制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机构的同时,却遗漏了部分通信管道,让叶利钦得以将《告俄罗斯公民书》昭告全世界,致使政变流产。在此过程中,尚处于幼年阶段的国际互联网发挥了通风报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景贤 《领导文萃》2011,(18):82-85
1982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执政18年后猝然去世。邓小平决定派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作为中国特使赴莫斯科参加其葬礼。在中苏间人员往来断绝了十七八年的情况下,这个“大举动”在国际上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被称为“邓小平对苏共新领导发动的一场‘葬礼外交’”。  相似文献   

19.
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方针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深入思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经过多年的外交实践,这一战略思想已成为邓小平同志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外战略方针的重要构成之一,也是把握中国外交脉络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是中国外交必须坚持的长期战略。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的由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郑异凡 《领导文萃》2011,(Z2):79-83
苏联历史上有过三次改革:一是1920年代列宁以新经济政策著称的改革;二是1950年代赫鲁晓夫的改革;三是199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列宁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次改革,也是苏联历史上取得成效最好的改革,但不幸在1929年被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