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主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新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点是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目标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优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而对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而言,民主执政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也是实现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前提和基础,它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大趋势和新取向。  相似文献   

2.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条件,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们党的执政方式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党政分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它既属于执政方式的范畴,也是建立科学执政方式的迫切需要,对于推进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到党政分开,才能从根本上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推进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4.
肖唐民 《南方论刊》2005,(1):45-46,54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当前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作为党的六条执政经验之一,并把“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作为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5.
总结执政经验,把握执政规律,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执政为公,实现党的根本宗旨;必须坚持转变执政方式,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6.
徐丰兰 《东岳论丛》2006,27(6):240-241
中国共产党要想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科学的执政理论的指导,必须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讲求科学、民主和法治,是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第一要求。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为我们党确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方向和目标;邓小平从体制创新上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个目标拓宽了道路;江泽民提出认真探索执政规律,执政为民,依法治国等重要思想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找到了准确定位。三代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探索,是一个开拓、创新、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党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执政方式,即革命式、行政式和政治式执政方式。当前,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构成了政治式执政的本质内容。同时,党的执政方式转型也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的重大成果.十七大报告在两处强调"三执政",并写入新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正式以党规党法的形式把"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确定了下来,使之具有了党内最高的法律效力.这鲜明地表明,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将以什么样的执政方式治国理政.文章阐述了为什么提出"三执政","三执政"是怎样提出的以及坚持"三执政"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逻辑与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旨在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维度上探讨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转变的逻辑和途径.首先以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新的时代背景和执政条件为切入点,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是在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前提下转变执政理念、体制和方式,特别是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共产党在从革命党走向执政党的历史进程中,要进一步实现由"整合型政党"向"代表型政党"的转变.这就要求把"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民本与民主、民享与民治、为民作主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推进以现代民主政治为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党自身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中央继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后,又作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抉择.本文从科学解读以人为本的内涵入手,揭示坚持以人为本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高度一致.并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等方面,阐明把以人为本贯彻于实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目标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发展任务艰巨,党面临的执政状况不容乐观。要经受住来自国内外、党内外的考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强化正确执政意识,在提升执政理念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科学民主依法执政,在完善执政方式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突出反腐倡廉建设,在改进执政作风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打造精干干部队伍,在强化执政骨干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3.
执政方式是党的领导方式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实现执政方式的科学化。一要坚持执政方式科学化的三原则: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二要突出执政方式科学化的核心: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三要把握执政方式科学化的关键: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四要筑牢执政方式科学化的基础: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五要破解执政方式科学化的难点:真正实现党政分开和权力监督。  相似文献   

14.
关于依法执政的法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并明确指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执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寻求、扩大和夯实其法理基础的过程,实行依法执政,是新时期重塑并巩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法理基础的必由之路和程序保障。而增强依法执政意识,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建立制度治党机制,按照依法执政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实现依法执政的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科学、民主与法治: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光 《学术论坛》2006,3(3):51-54
先进性和广泛的代表性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领导和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党要能够有效执政,有效地主导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关键在于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广泛的代表性。党要保持先进性和代表性,就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是制度建设,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其要义和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赵金鹏  房晓军 《东岳论丛》2006,27(6):114-118
党的十六提出的“五种能力”,构成了加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完整体系。但每一种能力又都具有自己的特质和极为丰富的内涵,并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体系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为提高科学判断形势能力提供了科学思维的政治基础;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是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题中要义和重要保证;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是提高总揽全局能力的根本要求和法律保障;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是提高应对复杂局面能力的重要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17.
尹世红 《理论界》2004,(6):44-45
本文围绕执政方式的根本理念、核心问题、本质要求、基本形态和关键环节,对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出: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科学化和现代化,应坚持以执政为民为根本宗旨,构建科学的党政关系格局,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坚持依法执政,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相似文献   

18.
包毅 《南方论刊》2005,2(2):9-12
依法执政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重要保障。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执政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对依法执政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领导干部要树立依法执政意识和法的权威意识,努力学习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提高依法领导能力,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依法规范权力运作,保证党依法执政方略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9.
国外执政党防范和应对执政风险的主要经验教训是:必须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必须实行公平分配,保证国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完善民主机制,实行民主执政;必须健全法制,实行依法执政;必须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维护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执政的基本经验、根本指导思想及执政总方针和总政策的理论概括和升华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 ,不仅明确提出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还提出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我们党执政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