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政治腐败效应是一个有关政治腐败与政治发展、政治衰败之间关系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同意见的争论.国外政治腐败研究的文献表明,有关政治腐败效应的争论先后经历了传统政治腐败效应观、修正派与后修正派三个发展阶段;传统政治腐败效应观把政治腐败视为政治衰败;修正派在理论上给予政治腐败效应重新定位,认为政治腐败可以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后修正派对修正派的观点作了批评和补充,重新将政治腐败看作是政治衰败,本文批判总结了国外政治腐败研究文献,指出以简单化的正负分明的发展观不能有效分析政治腐败效应的复杂问题,并提出一种综合性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
近年美国史学界围绕珍珠港事件和战前罗斯福政府对外政策进行解说、争论逐渐形成了三个流派:正统派、修正派、现实派,他们的基本观点都是为美国战后对外政策服务,而并非要想揭示历史的真实。修正派说想要参战的罗斯福迫于反对参战的"公众舆论"只得搞"阴谋",以太平洋舰队为诱饵,让日本先放第一枪;正统派说公众的"孤立情绪"捆住了罗斯福政府的手脚。两派论述问题的大前提其实是相同而又错误的,对外政策不是由"公众舆论"决定的;由统治上层的"舆论"诱导而有的"公众舆论",从根本上说有助于美国对外政策的推行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3.
美国冷战史学研究中的“修正学派”与“后修正学派”在方法论上都是现实主义学派,在关注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修正学派更重视“由内而外”的研究方法,有单向性和内向性的弊端。后修正学派则滑向了“外部决定论”,其冷战史具有否认冷战的特殊性、物质本体论、大国本体论等特征,亦即在方法论上具有物质范畴与观念范畴的截然两分、美苏冷战政治与国际政治的截然两分、国内与国际的截然两分的弊端。  相似文献   

4.
竟陵派为晚明文坛重要流派之一,回顾近400年竟陵派散文研究的历史,对走出竟陵派研究误区,更新明代散文研究理念,都不无裨益.明末几社对竟陵派的批评开清代批评之先河.清人对竟陵派散文的种种非议和指斥,对现代的研究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催动下,现代研究逐渐形成反对清代批评主流的庞大声势,历经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批评争鸣,在80年代后走向繁荣.近400年研究史形成"矫弊说"、"对立,,说、"互补"说、"亡国之音"说、"脱离现实"说、"格局狭小"说、"革新"说、"保守"说等批评范式.在竟陵派散文研究有待深化之际,我们提倡多元的批评,主张摆脱陈旧的批评范式,密切关注散文创作,深入探讨竟陵派与晚明社会的关系,加强竟陵派作家个案的系统探究.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美国研究中 6种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的观点 ,就它们在学科研究上的方法论意义和影响进行了分析 :例外论和共和学派主要是观念形态 ,是美国价值体系的基础思想 ,它们贯穿于美国的整个历史且根深蒂固。边疆学说、碎块理论是从不同视角论证美国独特性的理论范式 ,对美国价值观的影响巨大 ;衰落派与复兴派的争论表明人们对当代美国的地位和作用出现了分歧性看法、复兴派已成为目前美国研究的重要学派 ;各派思想在学科研究中具有各自的地位并贡献出不同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教育社会学研究存在微观与宏观两种取向.前者关注行动,多以符号互动论、俗民方法论为代表,强调教育中的微观行为研究;后者关注结构,多以功能论、新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为代表,主张对教育的结构以及功能作出整体性的解释.然而,目前较多研究在采用两种研究范式时,要么过于关注微观细节,要么过于强调整体结构的决定力量,都未能真正突破微观与宏观之间的整合,更遑论完整的理论建构.米尔斯(Charles Wright Mills)"社会学想象力"不仅是一种心智品质,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所强调的在宏观理论不同层次和微观经验材料之间穿梭的观点,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宏观和微观取向的范式整合提供了可能路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外交史学出现了两大方面的变化:后修正学派形成并提出了"共识说";"国际史"取向的方法论为大多数史学家认同。然而,《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的出版表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外交史学界,现实主义学派、修正学派、自由主义全球化论者以及后修正学派在基本史观和重大问题见解上存在巨大差异甚至决然对立;方法论方面也尚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外交史学中的"文化转向",存在着无视传统外交史学与文化转向的关系、夸大文化转向的革命性的倾向。回顾传统美国外交史学可发现,现实主义传统在方法论上忽视了文化因素和文化分析,但进步主义传统的修正派史学家威廉·A·威廉斯却为外交史学提出了文化分析的框架,并深刻影响了后来者,为文化转向打开了最初的大门。美国外交史学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调和传统范式和新兴文化转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威胁论"是理解冷战后美国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的文化线索.冷战后,"中国威胁论"持续充斥美国朝野以及各类传媒,涉及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中国威胁论"引发美国在战略上对中国的重新定位,并导致美国对华外交战略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个切近时代发展的美学研究,是一个创新的美学课题.生态批评,作为西方悄然兴起的新的批评方法,可以看作是生态美学的实际应用,是生态美学理论扩展的有效手段.从当今的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发轫于二十世纪50年代的美国"垮掉派"诗歌作品实际上是生态美学价值观的倡导与建构."垮掉派"诗歌的代表人物:金斯伯格、史耐德和雷克思罗斯的诗歌作品多次呈现出浓郁的东西方生态美学的意蕴.  相似文献   

11.
美国国内对冷战后孤立主义思潮的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美国国内兴起了一股新的孤立主义思潮,要求减少美国在海外的义务,集中精力解决国内问题。但新孤立主义遭到了国内新干涉主义者、理想主义者甚至现实主义者的批评。批评者们认为,冷战后的世界依然面临着种种威胁,美国为了自己的安全与利益,应该继续担当领导世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素有当代美国社会“编年史家”之称的约翰·厄普代克的创作生涯涵盖整个冷战时期,不仅其本人曾经一度以一种不情愿的方式卷入到美国文坛有关冷战的争论中,其作品也不可避免地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涉及到冷战的相关话题。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兔子·安斯特罗姆:四部曲》的主人公“兔子”哈里作为相对保守的中产阶级一员,其价值观念和日常行为也体现了以美苏两国为代表的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冷战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美国社会的冷战政治。  相似文献   

13.
朝鲜半岛是冷战的焦点地区之一。两极格局瓦解后,冷战阴影在朝鲜半岛仍然挥之不去。两极格局瓦解后的朝鲜半岛冷战现象更多地具有不对称性和不平衡性,体现了美国东北亚外交的主导性。美国继续并强化在朝鲜半岛的冷战外交是美国东北亚战略利益的需要。当代关朝关系发展体现了冷战在亚洲结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欧关系的发展演变,主要受国际形势和美欧双方的实力两大因素制约。冷战期间,美国和西欧国家建立并保持了大西洋联盟式的“特殊关系”。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欧盟的崛起,美欧关系出现历史性调整,即从冷战时期依附性质的“特殊关系”向后冷战时代趋向平等的“正常关系”转变。伊拉克战争加速了美欧关系历史性调整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台湾问题既是中国内战的后遗症,也是冷战的遗留问题;冷战在亚洲的结束具有相对的非彻底性,即冷战结束的渐变性。这种特征反映在美国和日本调整对台湾的战略中;同时,日本染指台湾问题、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加强,两者殊途同归,也塑造和反映了冷战在亚洲结束的渐变性特色。  相似文献   

16.
经济冷战是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术界,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档案解密以来,在宏观及微观研究中都取得了丰盛的成果,本文试图从其起源问题及其他问题两方面来分析.中国学术界在这一领域成果相对有限,主要是对经济冷战宏观性地描述及对具体事件的勾画.  相似文献   

17.
盖·威尔逊·艾伦致力于惠特曼研究 ,长达半个多世纪 ,业绩卓著 ,也引动了 2 0世纪的一批学者和批评家进行相关的研究 ,从而使惠特曼及其作品摆脱了文学艺术偏见和误解 ,逐渐为学术界和阅读大众所普遍接受 ,并使其创作遗产融入美国文学经典与文化资源的核心部分。但是由于“冷战”时期的历史原因 ,艾伦对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接受惠特曼的情况所知甚少 ,因此他的某些评价显然是政治性的误读 ,不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8.
冷战不仅仅是美国与苏联的事情;美苏冷战的结束不代表美国冷战任务的完成;美国冷战任务完成的标志应该是使得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在全球消失,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符合美国标准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在东欧、独联体原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以及当前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冷战任务的完成情况具有不同特点.总体是:美国还在推进冷战任务完成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试论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各种各样.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造成的结果,是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的统一,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本文认为战后苏联同西方盟国战略合作基础消失,导致在各个方面的对峙,并逐渐走向冷战.世界力量发生改变,两极格局形成,人类对世界大战的认识,意识形态的对抗,都对冷战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遏制苏联和所谓共产主义扩张,削弱并击溃苏联东欧集团,赢得冷战的胜利,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冷战战略。这些战略在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中的作用,就某一具体战略来说,作用有大有小,有些甚至是失败的。但就以遏制大战略为代表的美国整体冷战战略而言,则加剧了苏联东欧国家的困难,激化了苏联东欧国内的矛盾,在苏联东欧培植了破坏的种子,对促使苏东裂变、美国赢得冷战起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成为苏东剧变、冷战结束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