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读书有一个习惯,总喜欢先读序言。好的序言就像好的书籍一样不可多得。近读易中天为《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作的序言《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不禁让我眼前一亮,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2.
两种境界     
周实 《领导文萃》2009,(1):134-135
人是需要自信的,但又不能过于自信,过于自信了,就自以为是了。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一般说来,习惯说是孔子说的,已经约定俗成了,不少大人物或者小人物,都是这样说。我也习惯这样说。前不久的文章里.我还曾经这样说。但你若去查《论语》,就会发现不是的.这话原是曾子说的。  相似文献   

3.
正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孔子说他没有做到,但是子贡认为他已经做到了,说:"老师说的其实就是他自己啊。"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论”立名的说理性散文著作。它主要通过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表述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全书五百一十二章,属于说理性质的计四百三十九章。《论语》虽是语录体,还没有构成整篇的论说文,但其中有精辟的论断,有扼要的说明,又剀切的议论,也有针锋相对的辩驳。他在说理方式方法和语言艺术方面对我国古代说理散文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真实的孔子     
叶匡政 《领导文萃》2010,(10):103-107
<正>由于电影《孔子》巨大的宣传声势,很多人对了解真实的孔子有了兴趣。事实上,因为年代久远,今天我们已无法还原一个完全真实的孔子。关于孔子生平言行的记录,除《论语》和《左传》外,散见于《孟子》、《礼记》、《孔子家语》等典籍中。第一个为孔子写出完整传记的  相似文献   

6.
孔子在《论语》中教给我们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这些经典语句在今天的领导活动中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7.
于丹  易中天 《领导文萃》2008,(21):136-140
于丹 《论语》到今天已经有两千五六百年的时间了,它对于今天到底还有什么样的价值?我想“隋怀”二字足以概括。如果我们不是搞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士,我们就用不着像历代书生皓首穷经那样逐字逐句地去做它的注释。那么,我们今天怎么去看待《论语》呢?  相似文献   

8.
罗梦 《领导文萃》2015,(2):134-135
《孔子家语》是否为伪书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随着地下文献的出土,《孔子家语》并非伪作已成定论。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孔子家语》所记均可信·本文从《孔子家语》中的“子路负米侍亲”和“楚王得萍而食”出发,结合《论语》、《史记》等文献,考察《孔子家语》所记并非都可信。  相似文献   

9.
《论语·子罕》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说人生立世要杜绝四种不良习气,即主观臆测、绝对肯定、固执己见和自以为是。即使在今天,孔子的教诲对我们立德修身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被后世人奉为“至 圣先师”的孔子, 在他留下的据说读了一 半就可以治国平天下的——《论语》一书中,对他所处的春秋时代的有名人物多有评论。其中有一个人最为他所  相似文献   

11.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近年来甚嚣尘上,《论语》作为治国平天下的经典地位,再一次被大肆宣扬,有人甚至说,《论语》将是二十一世纪的福音书。《论语》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巨大的功效吗?赵普为什么要学《论语》?标榜“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是如何治天下的.再看一看他所参与建立和治理的大宋王朝,又是一个怎么样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正《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聚了孔子对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等问题的观点,它的思想内容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尽管《论语》的篇幅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不算大,但在经典古籍中已经算大部头  相似文献   

13.
《论语》体现了孔子独特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围绕“教”与“学”之说展开,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跨文化的翻译过程中,由于中西教育文化的差异,以及译者自身的教育文化价值倾向,孔子的教育思想进入西方文化语境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变异。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对《论语》英译本中孔子教育思想的变异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其变异特点、成因及其效果。研究发现,《论语》翻译中孔子教育思想的变异主要体现在对原本中教育术语、文化负载词的多维度解读与翻译上;《论语》文本的开放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译者由于所参照的注疏本的不同,再加上个人不同的教育文化价值倾向造成了译本中变异现象的出现;经过其他文化的“过滤”,原文中孔子丰富的教育文化思想或被简化或缩小其意指范围,有时甚至被直接遮蔽。  相似文献   

14.
骂,指口出恶言和忿詈之语,是一种极端的负面情绪和暴烈态度的表达.骂人既失态,也容易失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情绪对立甚至心理仇恨.因此,一般而言,领导不宜骂人. 但是,某种程度上,骂也是爱憎分明和激浊扬清的集中体现,是坚持正确立场和导向所必需的一种鲜明态度,运用得当就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特殊的管理手段.即使是一贯主张温良恭俭让、崇尚文质彬彬君子之风的儒家,也不一概否定骂.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不仅很善骂,而且骂得狠.《孟子·梁惠王上》介绍说,孔子对于殉葬哪怕是以俑殉葬的恶俗深恶痛绝,曾恶狠狠地骂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弟子宰予学习不用功,白天打瞌睡,孔子斥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对于不长进的朋友原壤,孔子骂道:"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孟子骂人也很凶,他对不同政见者杨朱和墨翟就骂得很粗野:"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主要是孔门弟子记载的孔子作为老师的言传和身教,其内容有讲伦理道德的,如“克己复礼为仁”;也有讲日常生活的,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孔子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有他的无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古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以说,《论语》是古代科举出身的各级领导干部修身养性,教化四方,做出一番大事业的基础,蕴含着丰富的领导智慧和方法,这里我们试举几例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6.
《论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学经典,有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之称。在这部著作中,孔子提出了君子人格理念,这个理念是古代中国人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3,(9):130-131
《孔子智慧101(全四卷)》韩胜男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1月版孔子被称为"圣之时者",自然是因为他的思想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变迁。因此不管什么时候看孔子思想,都是"新"的,都足以作为我们生活与时代关系间的准则。该书不仅思考于时代潮流之上,而且发扬了孔子真精神,是了解并弘扬中华文化根本价值所在的重要门径。该书用现代的语言重新诠释、解读《论语》,帮助读者净化心灵!  相似文献   

18.
李迎春 《领导科学》2012,(23):51-52
宋人赵普说:"《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对孔子为政观的肯定,凸显了孔子领导思想的高妙.孔子一生积极从政为仕,虽身处乱世,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却积累了丰富的为政经验,凝聚在《论语》及其他儒家经典的精妙记述中,带给后人智慧的启迪.孔子说:"为政在人."作为领导者,知人识人是关键,孔子的观人术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时至今日仍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行为观人法 行为观人法,即从行为入手观察人.孔子的行为观人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言行是否一致.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是孔子从自身经历总结出的人生经验.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反复强调:"巧言令色,鲜矣仁!"满嘴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满脸讨人喜欢的伪善神色,这种人的仁德是不多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善于伪装自己,表面上慷慨大方,实则吝啬小气;表面上正直清廉,实则虚伪贪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经说:"现在有些干部,台上台下不一样,人前人后不一样,白天晚上不一样,说的做的不一样,就是群众所说的多面人."领导者用人,如果只听信其表面言行,而不注重由表及里探求其本质,必然会导致用人的失误.  相似文献   

19.
易中天 《领导文萃》2009,(13):132-135
我们读《论语》,看见里面满篇都是格言,常会以为孔子平时也是格言不离口。其实这是误解。孔子和我们一样,有着普通人和正常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且不乏幽默感。  相似文献   

20.
“仁”是什么,一部《论语》似乎并未从概念的角度对其作出回答。在孔子的后继者那里,对“仁”的论述也属指点性的,而不是界定性的。我们可以从其指点性的论述中看出“仁”的基本内涵:①“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仁”就是爱人的意思,这是“仁”的最基本的含义。这种爱是伦理意义上的,因而爱也就成了道德义务的爱。②“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对父母要孝,对兄弟要悌。孝体现的是对父母的爱,悌体现的是对兄弟的爱。可见,这里的爱首先是一种血缘亲情的爱。不过,儒家的“仁”中之爱并不局限在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