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末,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传统的观点认为,该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是:“资本主义日益腐朽”,“政治走向全面反动”。其实这一时期正是美国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不仅经济飞速发展,而且国家管理机能加强,从而为近代美国成长为现代美国奠定了基础。这一巨大变革就是进步运动。  相似文献   

2.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曾经爆发过两次大的经济危机。这两次危机的导火线、后果虽然不同,但都成为经济史上的转折点。1929—1933年大危机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73—1975年危机则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的转折点(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仅指对目前资本主义经济特征的抽象)。两次经济危机打乱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也导致经济学派的两次转变与“革命”。危机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同时也带来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学的“繁荣”。1929—1933年危机,使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以市场自由经营论为中心内容的马歇尔新古  相似文献   

3.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痼疾,它周期地袭击资本主义的经济,动摇着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已先后爆发过五次经济危机。在197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下降了几个季度,一场新的经济危机目前正在美国发展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并不是说社会生产的东西超过了人民的实际需要,而是说由于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劳动人民贫困化,买不起这些东西,因而出现了“过剩”。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根源与基础是生产的社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在本质上是盲目性的无政府状态。然而,“现在资本主义已经直接发展到具有高度计划性的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及其政府,制定并实行了一些综合性的中长期“经济计划”,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计划调节”的作用。日本就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实行“经济计划”的最早的国家之一。看来这似乎很矛盾,但却是事实,并且应该说是合乎规律的,是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和标志。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对战后日本恢复与改组时期的“经济计划”及其特点作过探讨。本文作为该文的续篇,主要就日本战后高速增长时期的“经济计划”加以论述,并对资本主义在经济管理中的所谓“计划化”的本质与特点,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美国式道路”及其新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论界一般认为,列宁关于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美国式道路”,是按照“土地国有化→小自耕农经济的普遍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占据主导地位”这样一种逻辑发展起来的。其实不然,“美国式道路”的真正含义是国会与大地产商、金融集团联合控制西部待垦土地资源并以地租形式分配资本平均利润的过程,是国家与金融资本联盟和用资本替代土地和劳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潮,最早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它以反对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面目出现,兴盛于资本主义的“滞涨”时期。随着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撒切尔夫人、美国里根总统的相继上台,这一思潮逐渐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的经济意识形态,苏联解体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加速向发展中国家推行这一思潮,引导这些国家进行自由主义改革,导致这些国家相继出现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这一思潮也趁虚而入,在国内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考察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力图让人们看清新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并自觉加以抵制。  相似文献   

7.
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潮,最早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它以反对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面目出现,兴盛于资本主义的“滞涨”时期。随着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撒切尔夫人、美国里根总统的相继上台,这一思潮逐渐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的经济意识形态,苏联解体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加速向发展中国家推行这一思潮,引导这些国家进行自由主义改革,导致这些国家相继出现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这一思潮也趁虚而入,在国内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考察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力图让人们看清新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并自觉加以抵制。  相似文献   

8.
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看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与经济全球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又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二元一体”是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的反映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二元一体”的发展和深化 ,则表明了经济全球化本质的内涵。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与发展的角度透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可以认为 ,经济全球化既是一场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并主导的经济运动 ,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经济矛盾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面时新时期美国债务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如何走出困境,在迎接挑战的同时,抓住发展机遇,对于中国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马克思关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思想,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格局和概念形式,但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榨的本性没有改变,霸权主义思想没有改变,东方落后的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差距仍然存在。因此,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探索马克思关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理论思想,对于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美国通过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资本主义超级大国;迅速发展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成为世界典型的“后工业社会”和世界科技中心。  相似文献   

11.
<正> 中下级武士是中世纪日本社会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阶层,是幕府政权的支柱。在幕末国家和民族双重危机之下,他们毅然决定走上革命道路,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不到半个世纪,日本已同美国一样,显示出西欧类型的、经济上的(资本主义高度的特别迅速的发展),政治上的(代议制度),文化上的和民族上的”“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部基本特征”并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强国”。本文就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中的地位及作用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2.
美国宪法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部成文宪法,它巩固了十八世纪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鼓舞了当时欧洲各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美国宪法的序言中宣告:制定这部宪法的目的在于“树立公平和正义”,“增进一般人民的福利”和“确保”美国人民“从自由得来的幸福”等。但是,它所说的“一般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同生产上的无政府状态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由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的.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新形势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及其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制定并实行了不同领域的综合性的中长期“经济计划”.战后最先制定“经济计划”的国家是法国、挪  相似文献   

14.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加深,在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60年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声明曾指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处在一个深刻的衰落和瓦解的过程中。帝国主义的矛盾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注一)。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国家——美国,这个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反经济全球化”斗争现象也日渐突出。目前这一斗争现象呈现出自身特点,其实质并非反对经济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以及这种主导带来的一系列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这说明发达国家在主导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也将资本主义矛盾扩展到全球并日趋激化。  相似文献   

16.
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在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资本,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大量“过剩资本”,垄断组织为了谋取高额利润,抢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资本输出就迅速地增长起来。二次大战后,美国垄断组织凭借其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政治经济优势,向全世界各地进行经济扩张,更大量地进行资本输出。美国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中最大的资本输出国。随着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美国垄断组织的资本输出在投资的方式、地区分布及部门结构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向。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在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时,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的不断增长通常是作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而加以探讨的。这样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实质是完全必要的。不过,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的范围和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在本国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复杂的。本文拟以当代美国为例,对美国联邦和州  相似文献   

18.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学的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将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古典派的一般均衡论相结合,形成了美国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流派,它的代表是以萨缪尔逊教授为首的“新古典派综合”。它占据了美国经济学界的统治地位达三十年之久。进入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主要国家战后长期经济增长中所积累的矛盾,一起爆发,国际通货危机、能源危机、通货膨胀、失业率增高,经济衰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像失去了轮舵一样,在大海的风浪中傍徨。西方经济学家将失业率增高、物价上涨、经济停滞同时并存的现象叫做“滞胀”。在七十年代以来的资本主义世界“滞胀”的危机面前,美国凯恩斯派束手无策,再也提不出任何对策。1971年12月,琼·罗宾逊夫人在美国经济学会的年会上,以《经济学的第二次危机》为题,事实上指出了美国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美国經济学者加尔布累茨(J·K·Galbraith)在“美国资本主义”一书中創立了“抗衡力理論”(TheTheory of Countervailing power)。这个理論的背景认为,古典学派的自由竞争理論不能說明目前美国的經济发展现状。从壟断现象产生以來,虽然采取了各种防止垄断的措施,但是事实上目前美国在商品生产流通諸方面,絕大部分直接的或间接的被少数大企业所操纵。这事实駁斥了某些人认为1930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恐慌肘期,美国当时的經济情况和其他资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的高速度增长。西方称之为“黄金年代”。如1953年至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美国3.5%,英国3%,法国5.2%,西德5.9%,日本9.8%。而在1913年至1938年,这些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依次为:2%,1%,1.1%,1.3%,4.5%。随着经济的增长,发达资本主义各国发生了许多不同于战前的新变化。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及其新变化,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出科学的认识,不被假象所迷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