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亥革命揭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的新篇章。这次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宋教仁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试图在中国最早实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的倡导者、组织者和织极推行者。他与民国初年的法制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辛亥革命时期的法律制度,不能不研究作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法制院第一任总裁的宋教仁的思想和活动。 宋教仁(1882~1913年),湖南桃源人。字(?)初,又作钝初,号渔夫。宋教仁宣传和创制资产阶级法制的活动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一)从1904年底赴日留学到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这一阶段宋教仁的主要活动是抨击清朝统治者的立宪骗局,热情宣传和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  相似文献   

2.
刘泱泱 《船山学刊》2012,(2):159-163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爱国者、民主革命家、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卓著历史贡献。但是在他逝世后却长期遭致贬斥,被指责为"二民主义者"、"闹分裂"、"议会迷"甚至革命的"罪人",历史被完全颠倒。本文对此作了辨析,提出应该全面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宋教仁,恢复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之一。与孙中山、黄兴相比较,他不同于“实行家”和武装起义领导者黄兴,是积极的革命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也有异于革命“三民主义”的缔创者孙中山,是当时有名的“二民主义者”。当袁世凯窃取政权,孙、黄下野以后,他企图通过和平的议会斗争来拯救和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结果失败了。本文拟对他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作些粗浅的介绍和探讨,这对于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和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性,也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宋教仁从1882年出世到1913年被袁世凯派人暗杀这三十一年中,有七年留学日本。这七年正是宋教仁从二十二岁到二十九岁(1904—1911)的风华正茂时期,为其世界观的形成和一生的建树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因此要研究宗教仁,就不能不探讨他在留日时期的生活、学习、革命活动和思想风貌。 宋教仁踏上留日征途是1904年12月5日,与其说他是赴日留学倒不如说他是逃避追捕。这年秋天,华兴会准备在长沙发动起义,作为封会长的宋教仁频繁活动,不料临近起义日期却事机败露,宋教仁被清廷四处通辑。万般无奈,宋教仁才在上海黄浦江口踏上赴日的轮船,怀着沉重的心情乘风破浪来到了当时正向世界(足屈)起的日本。这时,在留学生中正在展开声势浩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宋教仁一到东京,就被这种革命热潮所感动,一洗起义失败后那种悲伤激愤的心情而代之以火热的革命斗志,他更名桃练,继续开展反清活动。他和黄兴一起组织了革命同志会,联络留学界百余人,从事民族革命。留日湖南学生组有同乡会、湘西学会,他经常社会演说:留日学生组织的演说练习会也经常留下他的足迹,并充任该会的书记。宋教仁还担任了《白话报》历史、地理、论说、时论四门的主笔,不断为其撰写文章。为了磨练革命意志,他常往黄兴组织的体育会练习打靶、骑马、舞枪。190  相似文献   

5.
以往人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时,往往只作唯物与唯心的绝对划分,而忽视具体思想结构研究。在宋教仁思想研究方面也出现过这种情况。1961年,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不少人认为宋教仁是唯物主义者,1987年,在纪念宋教仁诞辰105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又有人认定他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对人物思想作这种绝然划分,往往易陷入矛盾。本文认为,宋教仁的思想唯物与唯心互相柔杂,甚至“混然一团”,这是铁的事实。因而,我们只有在探索其基本倾向同时,着重研究其具体结构。才能窥其真貌。  相似文献   

6.
彭湃(1866—1929),乳名天泉,又名汉育;化名何海、孟安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他的经济思想是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先进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彭湃生于一八九六年十月二十二日广东海丰县一个地主家庭,但受辛亥革命以及学  相似文献   

7.
从沅水之滨桃源甘谭走向全国和世界的宋教仁,是仅次于孙中山和黄兴的辛亥革命主委领导者。其为国为民的革命业绩与事功,堪称遐迩皆知,亦曾引起訾议。本文试图从家教仁与湖湘文化传统的关系这一角度,来探讨宋教仁一生革命实践的主要特征,从而重新审视其革命事功。笔者认为,宋教仁之所以能在近代民主革命浪潮的摔打中迅速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人物,主要源于他那颇具特色的务实与创新精神。务实是他对湖湘文化传统的继承,创新则是他对湖湘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 宋教仁(1882-1913)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和报刊评论家.在从事革命实践的过程中,他很注重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把报刊作为其革命思想宣传的重要阵地.先后创办、主编或主撰了几份著名的革命报刊,如<二十世纪之支那>(后改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醒狮>以及<民立报>等.有两百多篇文章①见诸于各革命报刊,且大多为政论文章;显示了宋教仁较强的新闻实践能力和坚定的民族民主革命信念.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后,宋教仁认为革命已经胜利,新的时期开始了.他说:"以前,是旧的破坏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时期.以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敌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因此,他踌躇满志,积极活动,以"政党内阁"、"议会政治"为武器,力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在短短的一年半中,宋教仁才华横溢,锋芒毕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袁世凯作斗争的主要领导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宋教仁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政治体制非常佩服,他的政治理想,就是通过两党在宪法范围内的自由竞争,由议会中的第一大党出面组织责任内阁,掌握政权,从而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为此,他以很大的精力从事政党的建设,力图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他认为有了一个强大的好的政党,就能建立一个好的政府.他说,"一国之政治,恒视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以三民主义为其政治纲领,但是三民主义不能解释这场革命的全部.在三民主义背后,在革命派的思想深处,还有一整套隐而不显却更具决定意义的价值观念或思维体系,这其中就包括进步主义、共和主义、激进主义.它们构成了辛亥革命的内在逻辑,型塑了辛亥革命的基本形态,左右了辛亥革命的走向和结局.  相似文献   

11.
<正> 唯民主义思想,是李大钊早期思想(一九一八年上半年之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李大钊早期思想的精华。它继承并发展了辛亥革命前反传统思想的优秀成果,并为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以其彻底的民主主义精神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一、唯民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李大钊的唯民主义思想认为,国民是国家的主人,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把唯民主义思想看作是与封建专制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看作民主主义的灵魂和根本。这种思想所以在民国初年产生,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二卷688页)是辛亥革命前反封建传统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对越南革命的影响和帮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者。他对越南人民反抗法国的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总是给予深切的同情和帮助。他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对越南革命者发生过深刻影响,有力地推动了越南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伟 《北方论丛》2003,1(6):51-55
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撰写几篇有关“新亚细亚主义”的章,以其崭新的观点,严肃地指出日本一些人所宣扬的“大亚细亚主义”之本质是“吞并弱小民族的帝国主义”,揭示了日本的“大亚细亚主义”的侵略性与欺骗性,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李大钊的“新亚细亚主义”的中心内涵是亚洲各民族自决、平等联合,积极反对侵略,以求得民族独立与解放。李大钊的“新亚细亚主义”与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正确认识中国的“新亚细亚主义”、“大亚洲主义”与日本的“大亚细亚主义”的根本区别,有利于当今亚洲人民的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饶怀民 《云梦学刊》2011,32(2):158-160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思想极其活跃的革命理论家、宣传家,是与孙中山齐名的伟大领袖,人称"孙黄"。由于他英年早逝,没有给后人留下可资研究其思想理论的宏篇巨著,加以他的一生在戎马倥偬中度过,其理论方面的建树似乎被掩盖而不甚显著.  相似文献   

15.
宋教仁对辛亥革命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民主政治思想的全面性、系统性;二是其民主政治思想的激进性和深刻性.与此同时,作为革命派群体内最杰出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其民主政治思想还具有非常突出的两大个人特色:一是对内阁制民主的极端崇拜,二是强烈的法律意识.这两大个人特色与他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学识素养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早期的革命家中,基督教徒已经成为骨干力量,而孙中山则始终是个忠实的基督教徒;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家,基督教的宗教意识,是他们进行革命的肯定性精神力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中国传统思想与近代西方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重要基础则是孙中山所吸收的基督教文化;在总结中国近代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发展中的有价值成果,形成了辛亥革命时期文明的宗教政策,即政教分离的政策,这本身也反映出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民主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爱祖国发展到革命救国,这是广大华侨爱国思想的一条主线。为了求得中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广大华侨积极支持和参加了辛亥革命;之后,他们又为捍卫共和,推翻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而继续战斗。本文拟就爱国华侨在反袁斗争中的贡献进行初步探讨。(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为了建立独裁政权,派出爪牙刺杀了国民党的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接着残酷地镇压了“二次革命”,解散国民党,接着又解散国会、毁弃约法。至此,共和民政,荡然无存,人民又陷入苦难的深渊。孙中山等再次流亡到日本,革命进入了艰难困苦的低潮时期。  相似文献   

18.
论周作人在《新青年》的思想与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五四”文学革命旗帜下的一员骁将 ,周作人在《新青年》的活动 ,对于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鼓吹文学革命、思想革命 ,倡导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介绍欧洲文学和俄罗斯文学 ,宣传新村主义 ,等等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与活动。虽然他后来附逆 ,与他同时代的人也没有抹杀他的贡献。周作人的经历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19.
<正>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范围之内,首先应该考虑当时的历史潮流,时代赋予人们的历史使命,然后考察历史人物在当时的社会斗争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起了什么作用?是顺应了历史潮流,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是站在正面指导历史前进,还是倒行逆施,阻碍历史发展?评价宋教仁在辛亥革命后的活动,自然也应如此.辛亥武昌首义以后,从政治方面考虑,首先是建立一个什么国家的问题,也就是政权归谁掌握,执行哪个阶级的意志,为哪个阶级的利益服务,这是关系革命成败的根本问题.斯大林曾经指出:“革命基本问题是政权问题,革命的性质、进程和结局完全取决于政权操在谁手里,哪个阶级掌握政权.”正确评价宋教仁的政治活动,不宜纠缠于某些枝节,次要问题,而应紧紧抓住政权这个基本问题,考察他在为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掌权中起的作用,并和同时的革命党人比较具有哪些特色.  相似文献   

20.
潘健 《兰州学刊》2007,(6):192-194
对于陈其美的评价,史学界历来是毁誉各半.该论文指出,就陈其美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具体活动来看,他是无愧于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称号的.陈其美在辛亥革命前,经略江浙,为革命的爆发做了思想上、组织上和军事上的充分准备;辛亥革命中,为上海、南京等地的光复,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辛亥革命后,他更是紧随孙中山,三次举起反袁的大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