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渤海国主体民族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靺鞨族,即靺羯族,大祚荣为首的渤海政权最初以“靺羯(即靺鞨)”为国号,渤海政权为靺鞨人的国家.“靺鞨”之称来自于“靺羯”,“靺羯”一词又来自于“勿吉”,是“勿吉”一词的同音异写,“靺鞨”一词读音只能读作mojie(末杰).关于“靺鞨”读音发生变异及其原因,学术界已有论述,最新考古发现也为“靺鞨”读作mojie(末杰)提供了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2.
张富祥 《殷都学刊》2013,34(1):1-12
商代甲骨文中被释读为“鸟”的字,一般画为大鸟之形,按卜辞文意及商人的凤图腾崇拜之俗,本应读作“凤”.在“鸟星”及“不其鸟”等辞中,所谓“鸟”字应读作“凤”,借为“风”;“(辅)星”与“鸟星”同义,“(辅)”亦为“凤”字之别构,借为“风”.“帝鸟”多半应读作“帝风”,而“帝史风”或可读作“帝史凤”.“鸣鸟”亦当读作“鸣风”或“鸣凤”;“取鸟”、“获鸟”则大抵应读作“取凤”、“获凤”.卜辞指称鸟类习用“隹”字,有无个别辞例中被释为“鸟”的字可读“鸟”之本字,目前还不能确定.《尚书·尧典》中的“日中星鸟”等语,“星”字当读作“禜”,“鸟”字等亦本非星宿名,皆当别作解释.  相似文献   

3.
清光绪本《六音字典》里有着丰富的“土音”材料,反映了20世纪末福建闽北方言方言的底层.全文可分五部分:一、土音与文读音字音节“某同而某、某不同者”;二、土音与文读音音节“某、某同而某不同者”;三、土音与文读音音节“某、某、某均不同者”;四、只有土音字,无文读音对应者;五、结论.  相似文献   

4.
最近读《诸葛亮与五丈原》(刘宏岐著,三秦出版社,2005年出版)一书,发现109—112页罗列了五丈原得名的四种说法后指出“四种说法只能作为参考,各有疑问”。其中110页谈到“五丈原”就是“五状原”即第三种说法时,引述持该种看法者的立论理由是:至于“五丈原”的“丈”字,因为在关中西部方言里一直将“丈”和“状”不分,都读作“zhang”,读音相同。这种将韵头“u”丢失的现象是关中西部方言中一种普遍现象,是古代汉语语音的遗存。就因为“丈”“状”读音相同,因而古人在书写时将“状”写作“丈”也就有可能。读了持第三种说法者关…  相似文献   

5.
1977年和1979年。陕西周原发现周初的有字甲骨292片。其中H11∶4记有如下十字:“其微楚□厥(杳火)师氏舟(杳火)。”“舟”字,陈全方释作“受”(见《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甲骨文概论》,《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沈长云以为陈全方所释“不通”,“舟”字当读作“守”。  相似文献   

6.
本文赞同样态指示词“么”和复数词尾“们”同源于“物”的假设。但认为“物”词义虚化的同时,读音也发生弱化。“弥——每——们”等用字的变换反映了描述轻声音节的习惯的差异。语法形式的用字不同于重读实词用字,不能据韵书音切判定读音。语法形式用字的变换不反映历史音变,不宜用叠置式音变解释。近现代汉语的“么”“们”在方言口语里常读成一个鼻音。注音可写作·m。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俗中 ,处处可见鱼的踪迹。传统年画里 ,光屁股娃娃抱鱼、骑鱼的图案屡见不鲜 ,鱼是表现吉祥主题的重要题材。在许多地方 ,祭祀时其它东西没有尚可 ,不用鱼则被视为对神灵的最大不敬。更不用说广大城乡 ,逢年过节时吃鱼的盛行习俗。在人们的观念里 ,年年餐桌有鱼 ,象征年年有余 ,生活富足。鱼是怎样获得这种象征意义的呢 ?在上古 ,“鱼”和多余之“余”声韵近同 ,鱼属疑母鱼部 ,余属余母鱼部 ,这种读音的接近 ,并非偶然。“鱼”和“余”是一对声近义同的同源字。也就是说 ,它们读音的接近 ,是因为它们意义上的某种联系造成的。在人丁稀…  相似文献   

8.
“绩”字是古清入声字,变读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情况比较复杂。属于异读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曾两次对异读字进行审音,把“绩”字先后定为阴平和去声,引起字典和辞书对“绩”字注音的混乱。本文从“绩”字历史来源的角度进行探索,提出自己对“绩”字读音问题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合音字浅探     
<正> 平常,我们所说的合音字,如“之乎”为“诸”、“不可”为“叵”等,清人徐灏谓之“合声”,王力先生谓之“二合音”。古代字音读法有“急声”、“慢声”之说,这原是指合音字而言。“而已”合音为“耳”。读音急切者为“耳”,缓慢者为“而已”。看来合音字当是古人口语里无意识的运用。春秋战国时,合音字便由史官或文人正式使用,并入之于  相似文献   

10.
新名词释义     
《家庭科技》2010,(1):49-50
囧 读音jiong,古同“冏”,原指光明。在网络文化中,将小“八”字视为眉眼,小“口”视为嘴,整个字作为一个表情,表达尴尬或是难以言说的郁闷心情。  相似文献   

11.
辽钱“大丹重宝”、“开丹圣宝”俱属早期初创之开国钱。就书体言,“大丹重宝”更早,或铸于太祖神册元年(公元916年)以前。“开丹圣宝”泉拓初见于丁福保《古钱大辞典》,原钱一品今藏于辽宁省博物馆。1985年6月参加辽金西夏元钱币学术讨论会期间,笔者曾赴辽宁省博物馆参观为这次会议设专馆陈列的四期钱币精品,内有“开丹圣宝”、“天显通宝”、“保宁通宝”、“大辽天庆”等稀有辽钱多种。据徐秉琨副馆长介绍,此“开丹圣宝”钱系清代古钱收藏家李佐贤(竹朋)故物,李氏《古泉汇》、《续泉汇》所收全部原钱,均归辽宁省博物馆保存。查《继泉汇·贞集卷一》云:“开丹圣宝钱,诸谱未载。按辽本契丹改称。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当宋太平兴国八年,复号大契丹。此钱文曰开丹,或取契丹开国之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就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部分卦爻辞的训释作了探讨,认为: 《孠》九二(?)读作沙,郑本作址,址乃(?)字之形讹,(?)为沙字或体;《(?)》六三可(?)读作盱豫,不读作歌豫,意为妄大之豫乐也;《钦》九三(?),帛本作(?),均当读作腓,今本作股,则疑后人有意改字所致;《钦》九三(?)字读作随,帛本、今本亦作随,俞樾认为今本随字当读作骽(腿),说误;《揆》六五陞宗,陞即陞(升)字.训登,宗训宗庙,不训宗主,又本爻(?)肤读作噬(?);《艮》九三(?),帛本、今本作肥、夤,三字均读作(?),夤为(?)之通用字,训夹脊肉;《丰》九三芾,帛本、今本作殖、沛,三字均当读作旆,训幡幔,虞翻则云日在云下不明称沛,说误等。  相似文献   

13.
我读书向无师承,还因固陋,无名师益友可与切磋。关于月氏的读音,只知颜师古注曰;“氏读若支”,“月”字不注音。因此,我只读为“月支”。后来有人警告我错了,“月”应读音为“肉”。查《辞源》:月氏古国名,其族先居甘肃西境,汉时为匈奴所破,西走至阿姆河,臣服大夏,都于阿姆河北,曰大月氏;其不能去者,留居故地为小月氏。大月氏强盛时,奄有印度恒河流域,克什米尔,阿富汗及葱岭东西之地。《金壶字考》谓读  相似文献   

14.
漫谈和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漫谈和合张岱年近来许多同志宣扬“和合”观念,这是有重要意义的。按“和合”一词起源很早。用两个字表示,称为“和合”;用一个字表示,则称为“和”。先秦时代,有所谓“和同之辨”,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区别了和与同。对于和与同做出了深刻的辨...  相似文献   

15.
“全息码”声称其编码规则简单,连小学生也能掌握。但实际上,“全息码”对汉字部首和拆分规则没有深入理解,主观地选择了100个部首,其中有不少不符合汉字自然规律。例如对“宝”字和“宁”字,“全息码”对公认的一个部首“宀”拆分为两部分、“丶”和“冖”,并且在不同字中的处理顺序也不同。小学生  相似文献   

16.
“甩”“摔”和“蟀”的读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鸿魁 《东岳论丛》2004,25(1):117-121
"甩"、"摔"是同词分化字形,考察两字的意义关联,其语义核心是利用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处置事物。考察元曲和聊斋俚曲,并参照有入声韵、有入声调和无入声三类现代方言读音,可证"摔"一词的读音跟"蟀"一样来自入声,《方言调查字表》的[摔]的音韵地位应当修正。  相似文献   

17.
<正> 从前有句俗语,叫做“秀才认字念半边儿”。遇到些不认识的字,就按半边儿去读也能读对,但读错的情况经常发生。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结构方式。形声字就占了汉字的80%以上。《说文解字》(包括徐铉增加的“新附字”)不计重文,共有9833字。其中形声字8488个,占86.32%。形声字一般由两个部件组成。其中一个部件是意符,表示该字的意义范畴。如“燃”字的“火”与“鲤”的“鱼”。另一部件是声符,表示该字的读音。如  相似文献   

18.
字根首母拼形类汉字编码,是用字根读音的拼音首字母构成字根代码,以字根代码组合成汉字代码的一类编码。这类编码不受汉字读音的限制,对读不准或不知读音的字以至日本、韩国汉字也较易得出代码,而字根——代码的映射关系,则利用“音托”减低了学习和记忆的难度,因而有易学、易记、易用的综合性能。 要真正实现这类偏码的优势,必须遵守一些优化原则:(1)独  相似文献   

19.
潮汕方言中有不少所谓有音无字的口语词,其中一些往往是常用词。这些词多有本字,但其常用字音与口语词读音相去甚远,一般人很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读音联系在一起。本文考释了27个口语中常用的"有音无字"音节的本字。这些音节通常保留了古代不同历史层次的读音,是研究汉语语音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一、可疑的大禹治水故事夏后是中国第一个有起讫记载的朝代,开创者名叫禹,史称"夏禹",他是黄帝的后裔,可信,因为在游牧社会里没有高贵血缘而进入贵族行列的可能性本不存在,那是由游牧文化的血缘特性决定了的。"夏后"应该读作hogou,即"回鹘",读音已经显示出民族背景。"夏"应读作ho,这是古音,吴越方言如此读法,"后"读"诟"音,也是古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