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分析了关于道德价值的五大流行定义:“需要”说、“应该”说、“情感”说、“意义”说和“关系”说等。分析发现,这些观点均具有真理性,也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如果把道德价值界定为:“道德事实与人之间特有的社会关系,它标志着道德事实对人的本质之确证和完善”,或许会更加接近道德价值的内在特质。进而认为,道德价值是以实践-精神、功利-道义、个人-社会、自律-他律、相对-绝对相统一的方式来把握,并通过认可正确道德价值、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互动转化、形成内在道德素质与外在道德习惯、坚持个体道德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价值要求相统一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类价值系统核心的道德价值,随着学界“价值热”的不断升温,它已日益凸显为价值学与伦理学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这两门学科间尚缺乏很好的、全面的对话,以致在相互吸收、借鉴对方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上,还不尽如人意,造成对道德价值的本质问题见仁见智,且各种观点间的分歧还日渐增大。因此,本文力图从价值学和伦理学的交叉视角,把道德价值的本质重新概括为:道德价值就是指道德事实与人之间特有的社会关系,它标志着道德事实对人的本质之确证和完善,并进而厘析了这一涵义的道德价值所具有的几大特征,以期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系统地解释、传播、运用优良道德理论体系之思想和方法,以引导当代社会在实践中重构优良道德,是《优良道德论》一书的追求。善恶是道德目的对人性行为事实之“应该如何的评价”,而道德目的是社会的而不是个人的。所以,道德存在的根本方式不是自律而是他律。对于任何一个时代来讲,重要的不是有没有道德和德治,而是这个时代拥有什么样的道德,采取什么样的德治方式。只有优良道德体系,才能进行社会治理,并通过社会治理而使社会生活道德化。只有打通理论与生活间的通道,才能使优良道德构成为生活的价值标准、判断尺度和行动原则,使失去道德归依的生活回归道德的轨道,获得优良道德的重建。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伦理学说由“性善论”、“义利观”、“五伦说”、“修养论”所构成。其特点是以人为中心解答道德的根源、价值、规范、修养等问题,从而实现人与道德的统一,即道德的人化和人的道德化。这对当代社会转型期的道德重建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实现道德选择中的有德行为是社会有序化的关键。有德行为是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价值的选择行为。其内涵包括主体的意志自由、利于人的意识和利于人的事实,其实质是主体的道德修养和对时下情景的正确判断。主体的意志不自由、多重道德价值评价的存在、道德价值之间的冲突等,会带来主体有德选择的困境。因此,合理的社会舆论、面对多重评价时坚持“价值量大小”的优先序列原则,以及发生价值间冲突时坚持“底线伦理至上”的原则,可以使主体走出有德选择的困境,实现有德行为。  相似文献   

6.
有为的《孟子微》,集中反映了康有为对中国传统道德观的继承,对西方道德的吸收,对近代新功利主义的提倡,以及对未来社会道德理想的憧憬,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转换的标志。《孟子微》中提出的道德与“天则”“教化”说、道德与“人禽之辨”、道德与“三世”说,至今仍具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水平整体滑坡的现状 ,有学者提出了“道德法律化”的应对策略。这种主张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本质区别 ,在逻辑前提上存在着无法弥补的漏洞。从事实层面上看 ,“道德法律化”是一个虚假命题 ,是对“法的法律化”的误解 ;从价值层面上看 ,这一命题隐含着道德标准绝对化和道德约束强权化的倾向 ,对社会道德生活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8.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受 “新批评” 派及利维斯 《伟大的传统》 之影响, 早已是学界老 生常谈的事实。 但为什么是 “新批评” 和 “大传统”, 亦即新批评和大传统如何影响着夏氏的选择和批评判 断, 以及这种 “影响” 在什么意义上才是有效的, 却缺少追问。 从道德的形式到形式的道德, 夏氏孜孜矻 矻于小说史对 “道德视景” 的呈现, 在其持久的道德热情背后, 映射出的是一个华人知识分子有关家国和 文化传统的道德焦虑及其孤悬海外的道德身影。 当我们对这部问世已 60 年的著作重审细读可以发现, 夏氏 认同、 珍视中国现代小说 “感时忧国” 的大传统, 正是其当年孤悬海外、 反观故国时, 以学术研究的形式 而 “感忧” 的道德生活与道德抉择, 以小说史的写作来完成对自身生命 “不完整” 的补偿和深切拥抱。  相似文献   

9.
[摘要]记者之“优”的道德评价标准,应经由高低不同层次范畴“法—道德”、“道德”、“道德—伦理”及“伦理”逐层考量。优秀与否的判断尺度,需从是非标准比较清晰的较低层次的自制要求,到强调职业价值社会共享的高层次的人性关爱与价值自审,逐层度量,越能恪守属“伦理”范畴而非“道德”范畴中的评价标准,才越接近“优秀”。评价标准体系应该辨明作为高层次范畴的伦理抉择、道义自律、准则恪守,与作为合格记者应具备的底线道德,在“优秀”品质内涵中占有的不同权重。  相似文献   

10.
道德暴力可以说是道德评价中的“暴政”,其实施者站在道德制高点,以道德的名义鼓动人指责、诘问甚至打击他人,给他人造成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而产生道德暴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的道德评价出现偏差。因此,完善道德评价标准对于遏止道德暴力显得极其重要和紧迫,而建设道德评价标准应坚持适度公正原则和融合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