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蔚 《现代妇女》2014,(12):311-311
一、项目背景与概况 苏州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同时也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现代城市,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苏州城市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2002年,经过专家讨论和方案论证提出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苏州运河(宝带桥至觅渡桥段)两岸景观规划为环古城风貌保护三期工程,规划场地位于苏州古城东南,具体规划范围北起觅渡桥,南至澹台湖运河转折处,河段全长约3.35km,两岸各宽100--450m,规划用地总面积约110hm2。  相似文献   

2.
郑综 《城市》2001,(4):20-23
2000年,我国城市当地生产总值(GDP)超过1500亿元的城市有7个,即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苏州。现将其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文化对一个城镇的重要性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未来世界上的竞争将主要表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的发展已经处于每一个城市都需要挖掘和发现自己的内在价值用以表明自身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的阶段,突出城市个性,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是每个城市赢得发展机遇的唯一选择。从历史上看,城市不仅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更随着文明的发展而成为文明的载体和温床。中国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承继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传统和特定的传统社会经济基础,它那历史悠邈、源远流长的“文脉”,构成了中国城市建设的伟大文化旋律…  相似文献   

4.
浪漫的水乡译国,古老的历史名城,美丽的花园城市,富饶的人间天堂——这就是苏州。这座集多项美誉于一身的古城,正以崭新的姿态经历着城市经济的转型。历史上的姑苏女性以美丽著称,以善绣闻名。如今的苏州女性们精心浇灌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奇葩,积极投身于城市经济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于城市之死的迷思 每个人都会死,但是每个人眼中的城市却是永生的。一代延续一代,一个世纪紧接着另一个世纪,如果没有外在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人为战事,城市或许可以“不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城市如同人体一样,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它也有一个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只是这个有机体的生命周期要比人来得更为漫长,甚至超过了人的一生可以观察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职业》2010,(1):24-25
万宝盛华发布的最新雇佣前景调查表明:中国大陆地区今年第一季度的就业前景继续向好,其中重庆、深圳、西安、青岛、武汉、苏州等城市的雇佣前景超过京广沪,这预示着二线城市将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相似文献   

7.
张倩 《公关世界》2016,(13):12-12
特大暴雨百年一遇,但我国的城市内涝却丝毫不罕见。近期,全国多地发生接近甚至超过历史极值的强降雨,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不完全统计,已有80多个城市出现了局部内涝。随着许多城市被淹,建设海绵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8.
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世界首脑会议上提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人类进入21世纪,全世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城市化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其主要标志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是现代社会对城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要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就必须经营好城市,经营城市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当前,在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结构大规模战略调整的新形势下,经营城市既面临着挑战,又获得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此,如何经营城市,提高经营城市的水平,推动城市经济…  相似文献   

9.
苏州     
阮仪三 《城市》2004,(4):59-60
苏州在1982年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全面保护古城,重点建设现代化新区"的城市建设方针,并注意强化全城居民的保护意识,使对名城的保护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0.
袁飞  黄明华 《城市》2014,(2):50-53
正我国的行政区建制对于地方城市规划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苏州在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于2012年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此次调整对于苏州城市功能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笔者将对苏州功能提升遇到的问题以及行政区划调整对苏州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讨论苏州城市功能优化的机制。一、苏州城市功能提升的瓶颈(一)经济维度——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  相似文献   

11.
陈畅  周威 《城市》2010,(2):56-59
商业街是一个城市体现经济繁荣、彰显商业文明的窗口,它浓缩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城市的地域特征,反映了城市风貌、表达了城市精神。消费行为、购物方式、消费需求是商业街存在的基础,其变化迫使商业街的业态配置和空间环境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提升。  相似文献   

12.
李青松  马春喜 《职业时空》2009,5(12):160-161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品质,彰显城市的个性魅力及地域特色。经实地考察,总结和分析廊坊市道路绿地景观的优缺点,提出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设计理念,给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大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可持续发展——21世纪大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世纪最后20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到1998年,城市化水平已届30%,据有关预测,2030年将达到40%,2050年达到55%-60%,城市人口将超过6亿以上。根据国际经验,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快车道,21世纪将是“城市世纪”。  相似文献   

14.
巴黎文化产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辉 《城市观察》2009,3(3):28-37
“文化产业”作为当前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城市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巴黎作为法国的历史、文化、经济中心,其“文化产业”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的转型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进入21世纪,巴黎“文化产业”的领域与空间也在不断变化与扩展。本文将试图对巴黎“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一梳理,以期对其“文化产业”的发展面貌作一阐释。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将证明,人类注定是一种城市化的生物。在20世纪初,全球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只有1.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不足10%。但是到了20世纪结束之时(1999年10月),世界上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50%,达到30亿,绝对数增加了20多倍。全世界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有143个,并有23个具有8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型城市,其中亚洲就占了13个。如果说居住改变了中国,那么这种改变的最宏观描述就是——城市化。十几年间,中国已经有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涌进了城市,而这一切仅仅还只是个开始。据联合国预计。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还将有2亿人从农村贫困地区流向城镇,而亚洲发展银行预测,到201O年,中国将有3亿人口成为城镇新居民。这种人口流动大潮将使中国转变为一个城市化国家,根据《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城市化的11项战咯目标,它的主要内容有:用5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超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水平;建成具有容纳11~12亿人口的城市容量,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大、中、小‘城市体系’;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占用面积不得超过国土总面积的2%。但其辐射带动的地理空间不得小于自身面积的50倍等。同时。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是中国城市化战咯的核心,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中国城市体系,是解决“中国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的根本途径。然而城市人口骤增经常意味着城市设施不能满足需求及公共机构的能力常常跟不上需求。由于建筑不断崛起,风景遭到破坏,人的感觉会变差。在生存压力之下,人们可能作出糟糕的决定。按照经验推断,如果管理不善或经济增长长期停滞不前,各大城市很快就会出现大片的贫民窟,就如印度和拉丁美洲发生的情况那样。如何为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净水、下水道、学校、医院,将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那些现在已有很大压力的公共服务。因此,城市居住的合理发展,对这一切关系重大。未来的中国,什么样的城市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相似文献   

16.
任吉东 《城市》2012,(2):72-74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一时间城市精神成为街头巷尾、传媒网络热议的流行话题.其实城市精神已经不是一个新颖的提法,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为代表的大中城市已经开展了一轮城市精神的大讨论和具体表述.  相似文献   

17.
摩天楼的出现与人类历史发展的都市化进程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并且它在城市的选址与垂直生长都对城市空间发展与土地利用影响深远。随着19世纪美国都市化进程加快,大批摩天楼的快速建造引发了严重的都市环境问题。文章讨论了从19世纪90年代的纽约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出台的高度控制法规对摩天楼设计的影响,包括控制法规的出台过程、具体细则以及对摩天楼设计的高度、体量及形态上的影响,在历史的比较中发现上海公共租界在城市建设法规制订过程中向西方的学习,以及在实践中的努力尝试。  相似文献   

18.
历史转折中的新机遇──多元文化环境和澳门青年的社会参与吴志良澳门:开放的城市,交流的桥梁澳门自16世纪中叶开埠以来,一直是个文化和经贸交往的开放城市。即使在中国极度封闭的年代,澳门仍然是封闭系统中的缺口,西方可以透过澳门,增加对中国风俗民情和文化的了...  相似文献   

19.
上海苏州河综合整治的主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河的污染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末已成为直接影响上海市民生活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80年代初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苏州河的污染治理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20.
彭波 《城市观察》2016,(1):45-59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合作建设的开发区。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借鉴新加坡的发展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城市管理效果良好、经营效益优异。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例如改革力度弱化、与苏州的协同发展不够、原创性发展动力不足等等。为了把握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苏州工业园有必要从人口管理、资源集约利用、加强与苏州市的协作、鼓励全面创新及探索中新合作新模式等方面全面探索与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