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中大量的戏剧行业词通过比喻的方式使词义得到了扩展,即从专门用语变成了社会所有成员每天共同使用的词语;戏剧行业词的通用化是戏剧文化在语言中长期积淀、凝固的结果,汉民族源远流长的戏剧文化是汉语戏剧行业词词义扩展的丰厚土壤;汉语戏剧行业词的词义扩展就是循着由具象到抽象的汉民族思维轨迹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词义的演变从语言产生之日起从未停止,但词义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文章从英语词汇学的角度探讨了当代流行词语词义的演变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当代流行词语词义演变主要遵循了辐射型和连锁型两种模式,从词的词汇意义看,主要有词义的扩大与缩小、词义的上升与下降、词义的重构等几种变化趋势.从词的语法意义看,当代流行词语词义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词性变化多,语法功能增强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台湾国语词汇与大陆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儿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台湾国语词汇与大陆普通话词汇的一些不同点。文章首先详细比较了国语词汇在词形、词义方面与普通话词汇的不同之处,然后专门探讨了国语词汇中的缩略词语、比较词语、文言词语和外来词语的特点。文中列举了较多同语词汇实例,并对形成台海两岸词汇差异的根源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娟红 《中州学刊》2008,(3):236-238
笔记作为一种俗文学,记录的是当时人或者前人的口语.宋代笔记共四百多种,其中记录了大量宋代及其以前的词语义项,对我们今天研究词汇的演变有着极高的价值.从笔记小说中所记录的词义演变来看,词义演变大致可以分为改变词义和派生新义项两种情况.笔记小说中对这些词义演变现象的记载,虽然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但对今天我们考察这些词语的意义演变过程,建立科学的词汇史,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汉语比喻义的文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和原始的认识方式,比喻义的产生过程是一种隐喻认知。汉语词语的比喻义中蕴涵了相当丰富的文化信息,比喻义的大量出现反映了汉民族的生存生活状态给语言带来的影响。汉语词语的比喻义环环相扣,具有一种比喻化的表义程序,形成了一个类比性的隐喻框架和一套类比性的隐喻规则、隐喻模式,构成了一个无穷的隐喻系统。  相似文献   

6.
词义的变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依赖词汇的基本意义向其它意义游动的过程。从主观语用的角度分析制约词义变化的语言外机制。在主观语用因素的作用下词汇单位的内隐意义被激活,实现了由词语的静态基本意义向动态的主观语用意义的游动,完成了词义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英语词汇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词义的引申就是其中一种变化 ,它是英语词汇从单义到多义 ,从一事一义推引出其他相关意义 ,从原义引出新义的主要手段之一。此外 ,就词义的表情功能而言 ,词汇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学习词义的引申与褒贬 ,将对我们的词汇知识和正确地运用词语表达思想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词的比喻义是指借用一个词的本义或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时,所产生的新的意义。比喻义产生的规律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词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比喻用法产生的。从构词的角度看,一些具有比喻义的词是用比喻方式构成的,它们的意义是本义和转义的统一体。词的比喻义更多的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通过词义的发展而产生的。运用词的比喻义时要注意与词的比喻用法相区别。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主要从语境、词典上去理解词义还很不全面。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宽,对课文中某些词语释义觉得不够味,需要迫根溯源,得靠训诂;弄清多义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准确辨析近义词,另外,有些词语单从词素本身释义,未能尽如人意,必须了解这些词的典故,认识词语的组合来源和其它学科的姻缘关系,也要运用训诂知识;有时,同一文中出现同一个字,或本义,或引申义,或比喻义,词义迥异。如《赤壁之战》中有:①“余船以次俱进”,②“操军不利,引次江北”两句,前一个  相似文献   

10.
汉语居室建筑词语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居室建筑词语的词义引申扩展上,隐喻性思维得到了广泛运用,即运用具体的、个别的形象去把握一般,用生动直观的东西去喻指抽象深奥的道理,进而通过对具有隐喻转义用法的居室建筑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解析,使隐藏于居室建筑词语符号中的丰富文化意义得以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英汉翻译中词汇层次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词汇都有其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之处使之不同于其他词语。译者在实践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词语的不对等现象。本文就英汉翻译中词汇层次的不对等现象作了归纳并进行了初步探讨。词汇层次的不对等现象主要包括:词汇空缺、源语和目的语语义区分不同、语用涵义、源语词汇语义复杂、形式上的差异、词义冲突、语义联想等。  相似文献   

12.
汉语饮食词语的隐喻转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饮食词语词义的隐喻转义属于词汇衍生的微观过程,是在词形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词义在心理联想的作用下从表示饮食现象转移至相对抽象的其他现象。在饮食词语中,这种隐喻转义十分典型,包括饮食中味道系列的隐喻转义、饮食动作的隐喻转义以及饮食状态的隐喻转义。  相似文献   

13.
熟语大部分是比喻性语言,因为它们的规约化语义通常是比喻义。比喻义根植于人们的种种认知模式,诸如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隐喻思维的外在物质形式,如此说是因为隐喻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原始方式,而概念隐喻恰恰是伴随人们始终的认知自身及外部世界的固有策略和概念模式。再者,隐喻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活动之一。因此,分析、比较汉英熟语的比喻义的建构基础——概念隐喻,可以揭示蕴涵其中的隐喻思维方式,由此透视汉英民族思维模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视觉是人们获取客观世界信息的基本来源。英语中许多原本是对于视觉概念域的描述的词语,随着词义的引申和发展,都带有了与思维活动有关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的关系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着对符淮青先生关于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关系的论述加以补正。符先生所说的“词义是语素义的引申比喻义”分别分成三种和四种类型。“部分语素在构词中失落原义”实际上有四种不同情况 ,这样才算清晰到位。而“构成词的所有语素义已完全失落”亦非“完全失落”,它们和词义仍有种种联系  相似文献   

16.
刘晓梅 《学术研究》2007,(2):139-143
在西学东渐和社会大变革的双重背景影响下,19世纪的汉语中产生了大量新词语、新词义,同时一实多名、古词义短暂存留等等词语过渡现象异常复杂多样,这在《中外旧约章汇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万国公法》及《海国图志》四种近代史料中有突出的反映。随着对近代史料的进一步挖掘,我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现代汉语词汇史甚至现代汉语史的上限都可定在19世纪。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出位"这一当前热门词语纳入文化视野下,通过文化寻根以及该词现行词义表现,探讨其背后文化因素的变动,对当今社会林林总总的"出位"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析英语词汇的多义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人类的认知手段主要是隐喻来实现的。传统的词汇教学忽视了多义词内部各个义项之间的认知联系,教师引入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词义与词义之间,词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正>确处理儒释道与汉语词汇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善于通过相关的词语来了解儒释道的文化现象,以及对社会的积极意义,从而促进新时期下宗教关系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儒释道的相关文化内涵来加深对相关词语的学习和理解,尤其是对特殊宗教用语和某些行业语的考察,从而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借代词语词义并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造成借代词语词义间接性的因素很多,其中语素是否具有借代作用、借代层级的多少以及借代辞格与其它辞格的兼用是比较重要的三种因素。本章综合运用修辞学和现代汉语词汇学相关理论,从词汇学角度全面分析借代词语词义间接性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