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异化、人的异化、生态异化,三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逻辑关联,劳动异化首先导致人的异化,进而导致生态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重点阐述了劳动异化思想,劳动异化的结果和表现就是人与自我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由于人的异化进而导致生态异化,生态异化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其根源则是人与人关系的危机。已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心态失衡”,“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心态”是指人与人的关系。所以,生态异化的根源是人的异化,是人与自我和人与他人关系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技术异化与"人"的失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红生 《江汉论坛》2004,42(2):76-79
本文考察了技术异化这一当今科技时代人类发展过程中不争的历史事实,指出技术异化导致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一般异化,人的本真价值在生产实践、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生命意义等方面全面走向失落.而技术异化的根源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人类自身劳动实践,其实质是人类自我异化的一种形式.只有通过发展而不是摒弃科学技术,才能最终扬弃技术异化,促进人的本质的全面而自觉的复归.  相似文献   

3.
思想要关注时代。当代中国问题虽然牵涉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探究其现象背后的深层根源,则在于权力至上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也就是说公共权力超过了其应有的界限,换句话说,就是公共权力发生了异化。权力异化的目的是以权谋私,权力异化的表现形式是腐败。要真正把握权力异化问题就要深入到现实生活中,探求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经济领域的问题主要在于权力至上与市场经济负效应相结合;政治领域的问题主要在于权力超越权利、政府职能缺位越位以及政府执政能力相对不高;社会领域的问题在于公民社会不成熟;文化领域的问题在于人格的依附性有余但独立性不足。  相似文献   

4.
“剥削”概念是透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要切入点。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剥削方式由强制性的“你应当”转换为激励式的“你能够”,原本被动的“他者剥削”逐渐过渡为主体主动的“自我剥削”。此时,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合二为一,“绩效劳动”以更为隐蔽和深刻的方式成为“异化劳动”在当代的新型变体。“自我剥削”的深层根源在于,资本将它的增殖欲望转化为主体自身的欲望,并通过强制的“进步力量”和“竞争逻辑”极尽对主体潜能的挖掘与利用。在数字资本的宰制下,人的“自我异化”以“自我实现”的面貌呈现,“自我剥削”的本质仍然是“他者剥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是理解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理论基础。利益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共同根源,二者之间经过分离、独立、异化,在未来社会走向融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处理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问题仍然是当前政治发展的主题与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论述,对认识与处理政治文明建设中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国民经济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劳动异化理论,从四个方面揭示出工人阶级的劳动异化。在此追溯了马克思早期异化思想的来源,分析了马克思早期异化思想的概念内涵和具体内容,并阐述了马克思早期异化思想的蕴含之意,得出导致工人阶级劳动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的存在方式,异化的克服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只有通过提高人的对象化劳动实践能力才能获得。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向社会的全面渗透,其异化现象也日渐凸显。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在于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最彻底的人文救赎莫过于消灭阶级。但是,在两种制度共存并且必将长期共存下去的大背景下,当下的人文救赎选择只能是矫正现代性的理性偏向,整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和谐”思想等。通过这些改造人类主观世界的措施来抑制或杜绝人类对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  相似文献   

8.
技术异化批判——技术负面效应的人本考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不同意一些西方学者把现代文明社会中诸种社会病归咎于技术并冠之以“技术异化”的观点。作者通过对“技术异化”思想的历史考察与理论剖析,认为技术本质上是一种不自主的、中性的、着眼于物质目标的理性活动;“技术异化”的根源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特定时期技术所处的社会背景;“技术异化”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异化,是由一定的社会建制造成的,因而通过社会改革可以消除“技术异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建时期,由于诸多原因,出现了不少权力腐败,反腐倡廉,对策虽多,但与其场汤止排,不如釜底抽薪,根本出路在于以权力制约权力。一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增大了腐败的可能性。权力腐败具有历史性、世界性,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有。只是程度不同。在私有制社会里,形公实私的公共权力必然谋私,必然导致腐败。公有制社会里,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是分离的,一旦公共权力在一定条件下异化成私有权力,腐败同样不可避免。可见,权力腐败的根源在于权力的私有或私有化(异化)。但是,在市场经济初建时期,经济…  相似文献   

10.
颜军 《天府新论》2012,(5):12-16
在马克思看来,一般形式的享受欲和吝啬是货币欲的两种特殊形式,在货币欲的支配下,享受欲和吝啬这两种极端倾向成为了人的生存悖论。货币欲的根源在于颠倒了对财富的理解,把财富的货币范畴和资本范畴异化为财富本身,从而导致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11.
对国际货币体系紧张与冲突根源的分析,不仅限于纯经济学的领域,基于伦理的视角,货币的利益关系性所导致的利益冲突是其根源。在此视角下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表现为国际间资本扩张的无序性、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全球公共产品集体行动的伦理困境、国际储备发行国的道德风险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异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制度异化,是指制度作为人所建构的行为规范与活动框架,本是人追求自由与解放的途径与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却与人相对立,成为束缚与奴役人的一种手段与力量。资本主义制度尤其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是产生工人劳动异化、资本家异化的主要根源。因此,马克思把批判的锋芒直指资本主义制度。制度异化具有多种形态与形式,其产生既有直接原因又有各种根源的间接原因。消除制度异化的过程,就是消除产生制度异化各种根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此次全球性经济衰退由美国"次贷"引发并最终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大多数主流经济学者仅从"监管缺失"的层面对危机进行解读。笔者认为,虽然此次危机的表现形式有其特殊性,资本主义体系内的"消费不足"已通过异化的形式体现为"过度消费",但危机的制度根源在于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劳动和资本二者的矛盾。新自由主义从制度设计上激化了资本和劳动二者的固有矛盾,导致资本强势条件下劳动和资本利益格局的失衡。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 ,以主体间的关系异化为特征的交往异化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对此 ,一些西方学者或从主体的存在角度 ,或从主体的心理角度 ,或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交往异化的表现及其出现的原因。他们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方法有深刻和正确的一面。然而 ,他们不是把交往异化的原因归结为主观的心理体验 ,就是归结为语言符号的虚假应用 ,因而不能发现交往异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方式是交往的基础 ,因而 ,交往异化的最终根源还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人的制约和奴役。只有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 ,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 ,才能真正扬弃交往异化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异化,这已经为某些文章充分地论列了,在此无须赘述。但是,怎样认识这种异化呢?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又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社会主义异化与资本主义异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异化的根源、趋势不同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根源时,主要强调两点,一是私有制,二是社会分工。马克思认为,私有制作为异化劳动的产物,虽然不应看作是异化产生的根源,但是,不可否认,私有制一经产生出来以后,它就以劳动和劳动条件的分离为前提,加剧了劳动的异化。缺乏劳动条件的人,为了生活,就得把自己的劳动能力交给拥有劳动条件的人去支配,同时把自己劳动的成果也一并交给人家去占有。这样,劳动本身就越来  相似文献   

16.
经济体制转换与腐败问题田心铭(北京大学)我国现阶段腐败现象的存在和蔓延,有多种复杂原因。腐败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腐败现象,其根源仍然在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工作中的失误,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和反腐败斗...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人们道德焦虑产生的根源在于法制监管和社会公德的缺失,以及学校德育的错位和人的异化.缓解现代人的道德焦虑,必须实现社会、学校、家庭和道德主体的多方联动,健全法律制度,弘扬社会公德,加强舆论导向,完善学校德育,传承家庭美德,提高自身修养.  相似文献   

18.
韩菲 《天府新论》2021,(6):17-25
马克思最伟大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都与“生产”相关,马克思极其重视生产问题。他关注生产的现实困境,指出生产异化事实,即生产制造大量贫穷、生产成为外在工具、生产成为动物式生产、生产成为与自然对立式的生产。生产异化的根源就在于资本大行其道。资本逻辑的本性就在于资本增殖,必然使生产成为追逐利益的工具,加剧人与人的矛盾,制造人与自身的分离;资本逻辑是一种唯欲望的逻辑,必然将生产变为动物式生产;资本逻辑是一种物化逻辑,拜物教式的思维方式必然将生产视为商品的不断累计;资本的逻辑是一种反自然的逻辑,必然造成生产与自然的对立。走出资本宰制的困境,需要回归真正的生产,即生产回归生命、生产回归需要、生产回归创造、生产回归审美,在生产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在共同指向资本主义的批判中,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思想存在着重大的分歧.二者在异化主体问题上存在对抗性的认识,产生了异化劳动与爱欲压抑的关于异化内涵的不同理解.马克思把异化劳动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异化的根源归结为私有制下的强制分工,指出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才获得了最完备的表现形式,把异化劳动作为经济范畴进行研究;马尔库塞以先验的价值判断,把异化的根源归结为科技理性的意识形态化,把单向度的人作为哲学范畴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卢卡奇前马克思主义时期的著作探讨了一种文化的总体.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异化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自由的个人主义追求,这种追求破坏了完整的文化共同体,使个人处于一种孤立的、原子化的文化状态中.拯救异化的人的唯一途径,是重建一种体现生活与本质相统一的文化形式,即文化共同体.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它只能通过艺术形式体现出来,是一种乌托邦幻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