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什么样的官员容易发生形象危机?由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牵头完成的《形象危机应对报告(2012)》给出了答案。唐钧和课题组成员对2012年前四个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形象危机进行了排名,研究发现,"窗口型"官员、"贴近群众型"官员和"准官员"三类群体受关注度高,形象问题较为严重。"‘窗口型’官员主要是履行执法职能的官员群体,包括城  相似文献   

2.
《领导决策信息》2014,(28):14-14
正前不久,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评选出"形象最差官员",引发关注。不可否认,由于官员形象缺乏分类管理,也导致了部分群众以偏概全,对公务员群体的整体形象产生误解。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出,改变这一误解,需对官员形象进行分  相似文献   

3.
正由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主持撰写的《官员形象危机2012报告》,列举了村干部、基层官员、高层官员、执法官员以及准官员五个高危官员群体,将其面临的五大形象危机描述为:不雅事件成贪官标签;露巨富触犯公众;"被牵连"事件有增无减;"误伤""恶意中伤"增多;"被危机"成为新焦点。官员形象危机处于高危状  相似文献   

4.
骆正林 《决策》2007,(12):54-55
今天,政府官员越来越感觉到舆论的份量,媒体眼中政府官员的表现,是群众形成官员公共形象的前提.因此,现代政府官员不能怕媒体、躲媒体、堵媒体,而应该积极地利用媒体来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李江华 《领导科学》2012,(33):24-25
"循吏"与"清流"是在中国历史政治中贯穿始终的两种势力,从古到今,对这两类官员的使用是所谓帝王之术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者是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领导者的素质、作风和形象如何,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对党的看法、对党风廉政建设的信心,直至影响到整个党的形象,同时也决定着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者既要当"循吏"干部,也要当"清流"干部,更要用好"循吏"、"清流"干部.  相似文献   

6.
唐钧 《决策》2013,(1):51-53
在2012年里,官员形象面临什么样的危机?谁是高危官员群体?官员形象危机如何应对?本文通过对2012年度全国(不含港澳台)官员形象危机典型案例库的研究,绘制出了2012年官员形象危机"风险地图". 官员形象五大危机 2012年里,经网络曝光影响较大的官员性丑闻事件近20起.自11月雷政富事件曝光后,性丑闻曝光数量呈"井喷"态势,仅12月至少曝光了10起恶性官员性丑闻.因此,官员性丑闻事件列在官员形象危机的前列.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官员形象危机2012报告》指出,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发生了变化,官员形象、政府形象的维护都面临巨大挑战。据统计,被查处贪官95%有情妇,腐败的领导干部60%以上与"包二奶"有关。在1999年广州、深圳、珠海公布的102宗官员贪污受贿案件中,100%包养了"二奶"。  相似文献   

8.
<正>"个性官员"是中国社会中出现的一种值得认真思索的现象。而今,有的"个性官员"已经悄然从公众视野中消失。我们有必要对"个性官员"做一个界定,否则,这个问题难以研究下去。笔者以为,今天的"个性官员",就是指有所作为、敢作敢为、性格强悍、雷厉风行、群众褒贬不一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9.
吴黎静 《领导文萃》2013,(13):14-15
本次调查有一组数据耐人寻味:在被问及"你认为官员是否存在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时,大部分的群众认为"存在,而且越来越严重",比例达到77.2%;而官员的看法却明显乐观,仅有1/3强的官员作此回答。这样的反差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政府官员着装就很受关注。经过几千年漫长发展,到了清代官服越来越复杂。当前各级官员不同于封建时代,虽然不着官服,但不懂得着装礼仪,饱受热议;一些贪官污吏不惜用名牌服饰包装穿戴,受到公众的质疑与谴责。各级官员着装朴素大方得体,既要重视着装、注重形象,又保持为民之心,二者合一,才能赢得群众信赖。  相似文献   

11.
应琛 《领导文萃》2013,(8):78-81
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官员形象危机2012》,为中国官员形象把了把脉。该报告指出,村干部、基层官员、高层官员、执法官员以及准官员为五个高危官员群体,而官员面临的五大形象危机被概括为:性丑闻、露巨富、被扒光、被牵连和被假冒。  相似文献   

12.
人民群众的"脸色"是领导干部工作情况的"晴雨表",他们的脸上阳光灿烂,表明你的所作所为群众是肯定的;相反,他们"脸色"很难看,说明你的工作群众不满意.人民群众的"脸色",也是领导干部形象的"显示器",领导决策水平的高低、自身行为的对错、处理问题的偏正,都能从人民群众的"脸色"中反映出来.所以,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会看上级领导的"脸色",正确领会上级意图,还要会看人民群众的"脸色".  相似文献   

13.
<正>通常来讲,"个性官员"指的是那些个性强势,具有独特的领导风格和个人魅力,敢于突破传统行政管理方式和面对政治敏感问题,不断进行政府管理和制度建设创新的官员。政治文明进步增加了"个性官员"的活跃度,但近年频频曝出的"个性官员"忽视民主、践踏法治的事件,又将这个群体推到了风口浪尖,依靠领导者个人魅力带来的施政效率与非民主的执政方式之间的矛  相似文献   

14.
"消极腐败的危险,正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深刻指出。根据近几年各报刊的披露和有关部门公布的情况,每年查处的贪腐官员都在十万人以上。特别是党内高级领导干部频频落马,如胡长清、成克杰、陈良宇和最近的薄熙来等,其颠覆了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好形象,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正日益动摇着党的执政根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党员干部,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树  相似文献   

15.
贪腐问题曝光频次大幅度增加,"八项规定"出台后消极腐败行为被曝光力度加大,多名官员因经济问题失踪外逃、引发公众对"官跑跑"现象再度关注……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在延续2013年二季度官员形象危机报告的基础上,将官员高危形象的5个风险项、15个风险要素汇总成三季度的风  相似文献   

16.
吴明华 《决策》2012,(4):45-47
每年"两会"都是代表委员和官员们,展示和塑造公共形象的重要平台.在刚过去的今年"两会"中,既有浙江团女代表集体"秀旗袍"计划引起的风波,也有代表委员敢于直言、务实亲民得到人们的赞赏;既有"官腔官调"遭到批评,也有官员"网言网语"妙答媒体.在这些精彩纷呈的"两会"公共形象塑造背后,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趋势?公共形象应该如何来塑造? "花絮"背后的公共形象 《决策》:全国"两会"上,浙江团女代表委员计划集体穿定制旗袍亮相人大会议开幕式的事情,引起了很多争议.最终在舆论压力下,浙江团取消了计划,并规定一律身着正装.从公共形象的角度,如何看待这个事件?  相似文献   

17.
官员"秀"是官员和政府展示自我、宣传政策的一种新方式,"秀"是个中性词,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判断其性质,重要的是要看官员"秀"的动机以及造成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官场是一个严肃的场合,容不得半点活泼,加之中国人传统上喜欢含蓄的表达方式,所以对"秀"多少抱有排斥的心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众又期待政府官员采用更加灵活、形式多样的沟通交流方式.因此,官员"秀"不只是个人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官员"秀"的出现折射出官员个体对传统形象的思变,折射出民众对执政方式的思变.简单地对官员"秀"加以肯定或否定,都未免过于草率.对于官员"秀"问题,需要我们认清其本质,深入剖析其原因,分析其利弊,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正>偶然在网上看到一段官员与几百名群众争论的视频。这段长达十分钟的视频可以压缩为两句话:"请大家选出来一部分代表,我们才好商量!""我们不要代表,我们每个人都是代表!"视频从头到尾基本上就是这两句话的循环往复。看完视频后,我对官员和群众谁对谁错并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分歧?为什么官员一方想要群众选代表,群众一方却坚决不选代表?静下来好好地思索了一番之后,我想,若我站在那里,面对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13,(22):20-21
近期,一些地方出现年轻干部违反相关规定被破格提拔,被群众举报后,先是引起媒体关注,而后遭到调查,最终又被提拔他们的政府和部门"打回原形"的事件。然而,这些看似已经结束的"闹剧",不应该就这样仅以当事人被免职收场。干部任用事关重大,"破格"提拔更要经得起考验,尤其是涉及官员子女、亲属的一定要严格履行制度程序,严格遵守规范执行。在官员提拔过程中,保证程序正义尤其重要。一定意义上而言,在选人用人之前,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倡廉的深入,落马官员身上呈现出一个共性特征,引发广泛关注:台上台下、人前人后、对上对下,呈现出反差强烈的两副面孔,其程度让人惊诧。这些"两面人"败坏党员干部形象,损害政府公信力,污染政治生态。在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对官场"两面人"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从严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