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是目前唯一能获知环境资源的全部经济价值,包括使用和非使用价值。CVM评估环境物品价值原理是通过假想市场来了解消费者对具体的一个环境物品的偏好,并通过支付意愿而表现出来。CVM调查过程中,为了获得消费者对环境物品价值的偏好,必须通过各种诱导技术。不同的诱导技术可产生不同的支付意愿结果。本研究通过评估越南巴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非使用价值来比较CVM中的两分式(DC)和支付卡(PC)诱导技术。通过本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的结论:(1)DC技术获得的支付意愿(wTP)和参与者的“同意”支付都高于PC技术;(2)CVM完全可以应用于环境物品非使用价值评估领域。  相似文献   

2.
虽然目前世界各国对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意愿调查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简称CVM)是这些方法中唯一能够评估与环境物品有关的全部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的方法。然而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对于意愿调查法的实际应用效果争议很大。本文以目前意愿调查法产生争议的原因为基础,分析了其理论缺陷,提出了改进的CVM评估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黑龙江七星河湿地生态系统非使用价值进行了评价研究,分析了改进效果。  相似文献   

3.
意愿价值评估法(CVM)为具有显著外部性的生态环境服务的价值评估提供可能,但只有经过有效性和可靠性检验的CVM成果才能应用于环境公共政策与治理。本文以CVM评价上海市城市景观内河——漕河泾港的生态恢复的产出,在国内经常采用的线形对数模型基础上,加入二值响应的Logit概率模型对受访者社会经济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验证本次CVM应用的理论有效性。回归中首次引入反映我国特殊社会结构的户籍变量、收入差距变量两者的交互项,并纳入间接反映环境问题历史成因的居民沿河居住期变量,以验证调查结果与一般经济理论的相容性和与我国特殊社会构成、经济态势以及环境历史成因的吻合性。以预调查和正式调查为试验—复试样本验证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平均支付意愿是160元/(a.户),改善漕河泾水环境的年经济效益至少在6.1×106元。  相似文献   

4.
条件价值评估:一种非市场的价值评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件价值评估法是目前生态(环境)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公共所有物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它可用于评估环境物品的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并被认为是可用于环境物品和服务的非利用价值评估的唯一方法。条件价值评估法通过问卷调查反映环境影响下的价值问题,是一种理论化极强的评价方法。但是由于该方法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没有被大多数学者和专家所注意。  相似文献   

5.
条件价值评估法是目前生态(环境)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公共所有物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它可用于评估环境物品的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并被认为是可用于环境物品和服务的非利用价值评估的唯一方法。条件价值评估法通过问卷调查反映环境影响下的价值问题,是一种理论化极强的评价方法。但是由于该方法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没有被大多数学者和专家所注意。  相似文献   

6.
旅行费用法是目前游憩价值评估领域流行的方法之一,它被普遍地应用于旅游目的地(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其评估结果作为环境决策的重要依据,大大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有效性。在概述旅行费用法的理论内涵和基本模型的基础上,总结了旅行费用法在国内外游憩价值评估中的应用领域,论述了旅行费用法在我国游憩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历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尝试,最后,展望了旅行费用法在我国游憩价值评估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成长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增强,都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才。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因素,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人力资源取代物质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因此,正确评估人力资源价值是现代经济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研究,分析了我国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全面总结了现行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基于实物期权的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模型,并将该模型在某企业中应用,对其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评估,与传统的经济价值评估法相比较,验证了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生态资本及其价值评估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大量环境资源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资本的界定、价值评估方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综述,认为研究中存在评估方法应用范围不明确、使用混乱等不足,需要在建立生态资本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完善评估理论与技术以及生态资本积累方式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森林旅游资源分类、分级的基础上,介绍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年金资本化法)、重置成本法、综合评估法等方法在森林旅游资源资产评估中的应用,并用年金资本化法评估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旅游资源资产价值为9.23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0.
研究贫困地区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补偿意愿,对培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生态脱贫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调查研究区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接受意愿(WTA)。研究结果发现: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认识,认知度也较高;研究区农户对公共产品(生态环境)存在"搭便车"现象;单边界二分式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平均WTA为61.604元/亩·年,双边界二分式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平均WTA为132.154元/亩·年,结果证明双边界二分式CVM模型评估结果更符合实际;生态补偿认知度、家庭劳动力数、家庭年纯收入、耕地面积、主要收入来源和生态补偿参与度是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补偿WTA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11.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日益增加,海岛作为海洋经济中重要的空间资源要素备受关注。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海岛空间资源价格评估体系,使得对无居民海岛估值认定缺乏规范性,进而影响估价的准确性。因此,为体现自然资源的市场价值,促进海岛使用权市场化交易进程,亟需建立无居民海岛空间资源估价制度,从评估管理、评估理论、评估技术三个层面构建我国无居民海岛空间资源估价体系框架,为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有偿出让提供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林地估价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背景下林地资产化管理的一项新工作。从林地的收益估算理论入手,结合现行林地和林木资产评估方法,在林地分等定级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以评估林地基准地价为核心的一整套林地估价技术体系,以期为今后绿色国民经济框架下,森林资源的商品化推进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非使用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蕴藏着大量的珍稀、特有物种和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采用支付卡式问卷调查,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探讨支付意愿与受访者社会经济特征的关系,运用Kendall相关系数对影响支付金额的相关因子进行检验,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对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非使用价值进行定量评估。研究发现支付意愿主要受性别、职业、学历和月收入的影响,其中女性的支付意愿高于男性,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公司/企事业单位职员等职业的支付意愿比例高,且高学历、高收人人群支付意愿较高。支付金额主要与受访者所在的省份、月收入、职业和受教育程度有关。研究计算得出受访者人均支付意愿值为140.4元/a,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非使用价值总支付意愿为436.9亿元/a。  相似文献   

14.
江汉平原农业多功能性保全的CVM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采用人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随机抽样调查了江汉平原部分县乡的870位农民,了解农民对农业多重功能的具体内涵、公益功能的保护责任等方面的认知程度,调查农民自愿参与农业多功能性保全的支付意愿,并对影响支付意愿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除了物质生产以外的公益功能中,受访者对防止水土流失这一公益功能的认知度最高,达67.84%,而对其它公益功能的认知度都低于50%;86.84%的受访者愿意为农业多功能的保全支付额外的费用,剩余的13.16%则因责任归属不明或时间金钱匮乏等而拒绝支付;对影响农民支付意愿的诸多因素进行的相关分析显示,支付意愿与调查区域、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来源呈极显著相关,与受访者年龄呈显著相关;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家庭收入来源和受教育程度这2项对支付意愿的敏感性较大,而年龄和性别这2项对支付意愿的敏感性较小。  相似文献   

15.
环境质量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具有其独特的资源性质。本文阐述了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环境质量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理论基础、补偿的主客体、支付形式、计价原则和实施管理的设想,指出环境质量资源有偿使用是外部成本核算内部化的重要手段,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中国环境资源与环境污染现状。通过与西方国家进行比较 ,分析了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制约因素。结果表明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中国不能按欧美人均消费标准规划未来的发展 ,而必须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发展道路。依靠科技开源节流 ,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的立法、执法 ,采取环境治理、降低能耗、清洁生产的对策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论基于生存需要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法意义上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与民法、经济法意义上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具有显著的差别。环境法意义上的基于生存需要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是环境权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农业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对自然资源的财产权利以及从事与自然资源有关的财产性活动的权利。《农村土地承包法》已经考虑到了农村公民的基于生存需要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优先于一般的土地经济权利的法律地位。环境法还需要进一步将农业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一般意义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项独立的环境权。当全社会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而需要限制农民的基于生存需要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时,政府必须代表全社会向这部分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支付足额的生态效益补偿,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我国农业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生存条件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环境法对于基于生存需要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8.
市民农园利用郊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农田划分为小块土地租给城市居民种菜,以体验农业为主要形式,具有休闲、娱乐、游憩等功能,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北京市作为国内都市农业的首发地区和经济发达城市,在城市周边已经建立了很多市民农园,但市民农园市场潜力究竟有多大,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依据2012年8—10月对872名北京市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采用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CVM)对市民农园的潜在价值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调查者对市民农园的平均支付意愿为1002.62元,期望租种土地的平均面积为38.80 m2,北京市居民总支付意愿为123.01亿元。相比目前市民农园的发展状况,北京市民农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大力发展,使市民农园的潜在价值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环境权是一项以享用良好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新型权利,其权利主体主要为当代的自然人。不过,为防范当代人合谋滥用环境资源而造成代际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应赋予后代人有限的主体资格。单位不是环境权的主体,尽管某些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确实需要以良好的环境作为外在条件,但单位本身并无享用良好环境的内在需求;再者,良好的环境条件也可以通过生产经营权、自然资源权等其他制度工具来保护和实现,没有必要画蛇添足赋予其环境权。国家不是环境权的主体,而是宪法上基本环境权的义务主体,但在国际法层面,国家不仅享有对本国环境资源的主权,还可以成为该国公民环境权的受托主体,通过国家主权和环境权信托两种方式来维护本国公民的环境权益。人类可以但没有必要成为环境权主体。自然体不能也没有必要赋予环境权主体资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