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原理》讲运动和变化的区别在于运动是最一般的范畴,而变化则是具体一些的范畴。这种观点从常识和哲学两个方面来看都让人难以理解。在西方哲学史上,对运动范畴大致有三种本质规定。不管是哪种意义上的运动和变化的关系都不能是属和种的关系,即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和哲学史上辩证法大家的思想是一致的,从其中也不可能得出教科书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运动只能等同于变化,而不可能成为把变化作为种概念而包含其中的属概念。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目的,是要探讨辩证唯物论的物质论的基本范畴之一——物质客体范畴。一提出物质客体范畴,我们立刻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物质客体?应不应该将物质客体理解为物质实体与物质属性的统一?为什么割裂与混淆物质实体和物质属性就会产生唯心论、多元论和机械唯物论?这样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是不是搞了一个“本体论的物质定义”?物质客体范畴与物质范畴的关系又如何?物质客体范畴是不是物质论范畴体系的细胞?物质客体范畴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其他范畴特别与物质论的其他范畴的关系又  相似文献   

3.
“情”与“理”,是历代美学家们都重视的两个美学范畴。围绕着“情”与“理”的关系,特别是“情”与“理”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问题,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美学家有着不同的理解,或者说有着不同的回答。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涉及了美学中“情”与“理”这两个重要的范畴。据粗略统计,全书讲到“情”的有一百二十多处,讲到“理”的有一百来处。刘勰是怎样理解“情”和“理”的呢?他怎样估量“情”和“理”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呢?弄清刘勰“情理说”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对研究刘勰的美学思想体系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具有对偶意义的美学范畴,齐和杂是词学研究中比较突出的一对范畴,具有强烈的辩证法内涵。结合词史和词学史,齐杂对偶范畴在词中有突出的体现,该对偶中两极的自力特,点和相互关系有规律可循。词之这一长一短,齐杂的矛盾运动在词苑中如常山之蛇摆动着美的曲线前进。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而要给翻译这样一个有历史的、多元化的词下定义实属不易。翻译有其语言上的意义,也有生化上的意义,而且在其他众多领域中也有翻译一说。因此,对于翻译的理解也是众说风云。狭义的语言之间讲的翻译一般是指文字之间的转化,中外学者对此也研究颇多。本文将以中英文为例从正反两面用对话的形式且仅在言语范畴内谈谈对翻译的理解,重审翻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和特征,必须正确回答三个问题,即:如何理解“自身发展”、“自我完善”的运动?如何看待“三个阶段、两次否定”的发展模式?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辩证法中处于何种地位?我们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自己运动”、“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内容和基本特征;否定之否定规律不仅是辩证法的一大基本规律,而且是辩证法中处于最高层次的总体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前进的过程,范畴化和非范畴化构成了语言体系发展的一个有机的整体。非范畴化是语言进行重新范畴化的必经之路,这一过程不仅包含范畴特征消失,还包含范畴特征转移以及范畴特征盈余。范畴特征消失与范畴特征盈余是两个相反方向的运动,而范畴特征转移的结果可能是前者也可能是后者。  相似文献   

8.
静止观新探     
静止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静止范畴和静止同运动的关系。科学地界定静止范畴和正确地理解静止同运动的辩证关系,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进一步精确化和科学化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但是,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哲学教科书都把静止归纳为两种情形或状态。虽然也有归纳为三种的,但实质上是一样的。达两种情形或状态是:其一,对特定的运动形式而  相似文献   

9.
虚拟真实技术的产生使人们重新思考传统意义上的现实真实世界.由于它的产生,一些古老而经典的哲学问题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什么是真实?如何定义真实?虚拟真实与现实真实有什么区别?在虚拟真实世界里,可能与现实这对范畴的关系怎样?虚拟真实的本质是什么?虚拟真实技术的发展会带来什么问题等等,通过分析虚拟真实的本质和特征,并与现实真实进行对比,试图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有意义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1978年12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这个决策应当如何来理解?中国以往的三十多年来(即从1949年10月1日全国解放以后)从事了一个空前规模的建设工作。中国在1949年这场革命主要目的是要改变社会,国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从而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作了相应的调整。虽然中国的学者与政治家对中国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并无异议。但对如何具体划分阶段则意见很不一致。因为解放三十年来,每个阶段都有激烈的政治运动,有人就建议用这些政治运动来作为区分阶  相似文献   

11.
在以往的美学研究中,审美范畴问题是被搞得最为混乱的问题之一。一些人常常把审美范畴同美学范畴、美的范畴混淆起来,不加严格区分地使用这些概念。同时也有一些人明确主张废弃这些概念。这样就给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审美范畴,它与美学范畴、美的范畴等概念究竟有何区别;二是审美范畴与审美活动究竟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是语法研究方法论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过去曾对此展开过比较热烈的争论。现在似乎争论已没有了,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尽管没有人对这个原则表示异议,但如何理解和贯彻这个原则,尤其是接触到具体的语言事实,分歧还是不少的。这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1)语法要研究的到底是哪些形式和意义?(2)它们的关系怎样?(3)究竟应该如何结合?这些问题大家的意见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如何理解跨国界的女性和女性主义?性是如何构成跨文化历史分析中的实用范畴的?西方的女性主义是否适用于第三世界中的女子?这些问题被西方的女性主义者提了出来。他们试图把自己的处境和非西方国家、文化中的女性的处境作比较探讨。无疑,这样做会有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别人之嫌,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也不利。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特点时,认为它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可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著作中,却经常把意识形态与“虚假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究竟如何理解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呢?为此,有必要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对此作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修辞学界,不少同志现在认为修辞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实际是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修辞学应该现代化。如何使我国修辞学研究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功能,从而弄清什么是修辞过程,什么是修辞现象,才能科学地确定修辞学研究对象,明确修辞学的研究功用。语言的功能有哪些呢?与修辞学研究的关系怎样呢? 一、语言有统一着的交际功能和思维功能,它是人类交际和思维最主要的工具;而修辞学要研究“语言·思维”这统一体运动中的信息加工质量和表达效果。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普遍性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从语言的起源上,宏观地论述了语言交际功能与思维功能的统一。我国著名语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地价是房价的重要构成部分, 房价与地价的关系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求解,不仅对于科学地理解和认识当前房价具有帮助,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如何发挥房地产市场调控以及土地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决策意义。一个鸡与蛋的问题房价与地价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政府部门、开发商、学术界等对此的认识,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总体来看, 主要有两种观点: 成本驱动论——从成本的角度来  相似文献   

17.
1978年12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这个决策应当如何来理解?中国以往的三十多年来(即从1949年10月1日全国解放以后)从事了一个空前规模的建设工作.中国在1949年这场革命主要目的是要改变社会,国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从而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作了相应的调整.虽然中国的学者与政治家对中国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并无异议.但对如何具体划分阶段则意见很不一致.因为解放三十年来,每个阶段都有激烈的政治运动,有人就建议用这些政治运动来作为区分阶段的标志.虽然国内外人士对这种分阶段有不同的意见,但他们都是把在每个阶段中发生的  相似文献   

18.
幼儿在自然语境中是如何理解从未接触过的词语的意义的?在既没有专业教师讲解,又没有词典等工具书的情况下,他是怎样学会生词的,这一学习过程的认知条件是什么?对此的认识有助于对外语词汇学习认知条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城市究竟形成于何时?形成过程怎样?目前学术界对此仍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是一个积极的起创造和组织作用的因素,是生产力地域组合最集中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城市形成问题的研究,不仅有益于深入探索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且对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城乡差别的理论,认识城乡差別产生,消亡的历史规律也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如何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新境界的?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研究和分析,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渊源关系。指出,马克思主义本来就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解,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由于这些思想长期以来成为被遮蔽的视域,致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全面、不完整。科学发展观克服了以往发展观的片面性,全面完整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