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重大课题,对其深入讨论,必将加深对中国近代史本质过程的理解,促进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繁荣和发展.一、问题的提出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问题,当前史学界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从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出发,认为“中国人民在半殖民地半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科学地学习与研究中国近代史,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方法论,体现出勤奋、求实、创新、虚心的治史精神,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取得巨大成功。毛泽东从现实革命与政治实践的需要出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矛盾、动力、过程以及重要的历史人物进行深刻的分析与研究,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史的科学论断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之一。同时,显著的政治烙印是毛泽东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特点。我们对待毛泽东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也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扬弃态度。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的兴起,既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积极"以史经世"回应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动举措,也是完善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又是上承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近代化话语",下接新时期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思潮输入中国的结果。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后,中国近代史学界系统探讨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现代化视角的引入,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创新价值,推动了新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完善,是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为21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蒋廷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二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廷黻认为近代史是全世界的欧化史,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近代化的历史,也即是中华民族接受欧洲文化的历史。由此出发,他以中西关系为中心,以近代化为主线来建构他的中国近代史话语。蒋氏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有很强的西方思想背景,特别是马士对他影响很大。蒋氏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又是中国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文化环境的产物。1930年代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及《独立评论》的政治取向是蒋氏言说中国近代史的具体语境。蒋氏希望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能为当时的抗战建国作贡献,他所写的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性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略论中国近代史同半殖民地半封建史的区别黄爱军中国近代史就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历史。①中国近代史同半殖民地半封建史的关系怎样?从现有的中国近代史论著来看,几乎毫无例外地把二者完全等同了起来。仔细推敲,二者是有区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史是专史,是与半殖...  相似文献   

6.
郭孝义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990年11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第一部适用于师范专科学校中国近代史教学的全国统编教材。我通读了全书,感到切合师专历史教学的需要,是该书的第一个特点。 师范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初中教师。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既要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框架,又要拥有比较丰富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才能胜任对中学生进行历史教学。该书问世之前,各地师专所用中国近代史教材内容深浅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统编教材的出现,为改变这种状况做出了贡献。该书严格按照师专《中国近代史教  相似文献   

7.
1927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产生,二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研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史学相结合的新的史学范式,在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据息,建国以来有关中国近代史断限问题的讨论已有了结论,那么,随之而来的关于中国近代史体系的重新构建、确立的问题已提上了日程。而以什么来作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这是重构近代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有两条:一是反帝反封建;二是发展资本主义。这两条线索密切联系,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李平生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从事中国近现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首先面临而不可回避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它不仅与编写中国近代史的著作有关,同时也涉及如何理解与概括中国近代史的整个体系、基本内容、客观规律、各个阶...  相似文献   

10.
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是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点。可是,在苏修御用文人齐赫文斯基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肆意歪曲和篡改中国近代史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别有用心地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提前近二百年,胡说一六四四年“满洲人征服封建的明朝统治的中国,恰好与世界近代时期上限——十七世纪四十年代相吻合”,因此,中国的近代史就应该以一六四四年作为开端。齐赫文斯基之流炮制的这个“相吻合”论,是为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推行社会帝国主义政策服务的,必须予以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11.
青岛市的建制历史虽然只有百余年,但是却有6000多年海洋文明历史的深厚积淀。在“Q”形青岛滨海文明带上,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胶州三里河人,是我国最早闯荡外海的航海者;2200年前从琅琊启航的徐福船队东渡,是史书上记载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海上远航活动;千帆云集的北宋密州板桥镇,是我国北方唯一设市舶司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大口岸。在以往打造“帆船之都”过程中,对具有深厚积淀的青岛海洋文明历史鲜有探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在后奥运时代,对悠久的青岛海洋文明史进行一些渐次深入的探讨,以增强“帆船之都”的历史文化底蕴,应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明相互激荡,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之间由原来的对立与对抗,发展成为对话与合作,和平与共处,这无疑给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发展契机.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应尊重政治文明的普遍性原则,也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根本.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与政治文明相共生,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外在标志,是衡量政治文明程度的尺度,是政治文明得以实现的基本形式。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其治国方略、执政方式逐步从人治走向法治。成长着的中国法治标识着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人治主政,蔑视法治,政治文明之路山重水复;健全法制,厉行法治,政治文明之路柳暗花明;法律至上,民主彰显,政治文明之路漫漫而修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文明古国,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其统一与连续是辩证联系和相辅相成的。从历史学的角度看,中国文明的这种特征,是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地缘学角度来讲,中国文明的这种特征,是与中国之特殊的地缘要素、地缘结构以及中国与世界之地缘关系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5.
岭南农耕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前时期,岭南农耕文化的形成是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原始先民开发等因素共同的结果。从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的角度,综合概括了史前岭南农耕文化的内涵,以期对岭南农耕文化和我国古代农业文明有较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后中国先进分子开始了对西方法治文明的探索、向往和追求。太平天国探索了农民阶级的法治之路。戊戌变法是西方先进的法治文明与中国传统的人治在中国本土第一次实质性的交锋。清末预备立宪客观上标志着古老的积贫积弱的中国开始了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的艰难过渡。虽然辛亥革命的法治模式在法律价值上意义重大 ,但是昙花一现 ,流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达 2 8年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则是觉醒了的中国人民争取权利和法治的伟大斗争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国内外学者对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通过综合分析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认为可以根据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模型建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学模型,设定回归方程,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根据计量回归结果画出预测曲线,表明城市化水平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还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陕北农耕文明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是一个有着深厚农耕文化土壤的地区,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虽然由于气候转冷及少数民族内迁使陕北经济由农业向农业与畜牧业双生共生的局面转变,但历史上多次有组织的农业移民的到来则使陕北文化始终保持着农耕文化特色,几百年的交通封闭与文化封闭又延缓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步伐,从而使陕北至今保存着几乎是原生形态的农耕文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以农业经济为主农牧并重、聚族而居、家族文化代代相传,这些是陕北农耕文明的基本特征,而农耕文明是陕北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以来,新疆始终是祖国领土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现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和宗教观的视角,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与交流的历史层面,试述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历史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白族文化与现代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既是理论更是实践.具有千年悠久传统的大理白族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实现了民族文化自觉的提升与超越.具体表现在本主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超越、餐饮文化走向世界、民居文化的尴尬处境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