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与中国张仲礼,周建明中国是个亚太国家。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方面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对外交流,成为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的重要一员。亚太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对外经济环境,中国的对外贸易的70%是与亚太国家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因与发展进程,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的构想、各国的态度等;着重分析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目前难以形成集团化的原因;提出了亚太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已呈不可逆转的态势、把亚太经济合作走上集团化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关键在于美、日关系的摩擦与协调等观点。  相似文献   

3.
1.当前中国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1)我国在80年代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处于太平洋圈内的沿海对外开放地带,它是北起渤海湾大连,南迄北部湾的北海,包括近300个市县、面积约3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1.8万公里,约2亿人口的地区。这个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外开放政策使中国与亚太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与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的联系开创了新的局面。 2)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点、对外开放的前沿和“窗口”,政策导向和广东的优势,使它与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技术转让、利用外资和兴办“三资”企业等方面,发展十分迅速。从1985年到1990年,广东出口总额的增长,94.09%是在上述亚太国家和地区实现的。广东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主要也来源于亚太地区。如1989年广东外商直接投资额11.56亿美元,其中港、澳、美国、日本、台湾共占92.2%。引进外资和技术装备以及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明显地提高了广东企业的经济技术水平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中国的全  相似文献   

4.
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进行了独到的解释和预测,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的新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后冷战时期的世界主要冲突之源不是经济或意识形态上的,而是文化上的差异。他认为,世界格局将取决于八大文明,即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的相互作用。亨廷顿敏锐地观察了当代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关系,为国际政治注入了新的研究视角。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可能会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对外政策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太平洋新军事联盟作为美、日重构亚太安全格局的危险举动,由于利益的博弈,正面临着难解的"囚徒困境".最根本的原因是部分国家寻求部分共同安全利益,这种囿于冷战思维下的霸权主义心态在军事上的反映是严重背离国际制度原则的.只有坚持强调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才可能真正重构亚太地区安全格局所需国际制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程度不断加深,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各发展中国家的同类活动也趋于活跃。1989 年11 月, 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首届部长级会议, 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亚太经济合作在多个层次上不断蓬勃开展。然而, 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文化背景各异, 社会制度不同, 难以形成高度一体化的组织。因此, 亚太经济合作发展至今, 只是一种多元、松散、民间、层次形式不一的以贸易发展为自然导向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情况下, 以民间经济为主体的海外华人经济将把亚太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带进合作的网络, 海外华人经济网络将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中起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建平 《阴山学刊》2007,20(1):114-118
战争责任问题在20世纪末已进入跨国司法程序。但由于它与战后中日关系和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渊源,作为政治遗产的战争责任问题和作为思想遗产的革命外交,在后冷战时代与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复杂的互动、共生关系。日本学者从历史、社会学、国际政治学等视角对战争责任问题已有相当的研究积累;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在这一问题意识下对战后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的再探讨是不可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和亚太经济的发展也受益于中国的繁荣和发展。”〔1〕促进亚太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处理好亚太地区中、美、日、俄、东盟五大国际力量的关系,是我国对外政策和对外经贸工作的极其重大的课题。亚太地区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和战略...  相似文献   

9.
余建军 《社会科学》2008,17(5):13-20
冷战时期,美国在亚太地区主要通过单边军事力量部署和双边安全安排这两种方式来维持其安全存在.冷战后,美国出于对亚太地区多边安全的需求,积极参与和创设多边安全安排,以借助其它国家的力量来共同应对安全威胁.受美国国内党派政治的影响,在不同政府时期,美国对待亚太多边安全的态度和行为有不同的表现.无论是谁执政,美国一直将促进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作为其单边军事存在和双边安全同盟的补充性手段.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总的特点是"一超多强"的力量结构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9·11"事件发生后,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来,国际格局演变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美国虽然继续保持超强地位,但"一超多强"结构中的角色在变化;合作成为大国关系的基调;意识形态斗争进一步弱化.这些新特点印证了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国际格局演变的新特点,有利于我国提升在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但也需要我们因势利导,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一是要继续致力于改善中美合作关系;二是要积极推进与其他大国的各类双边、多边合作关系;三是要致力于推进亚太区域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
试析冷战后影响国际政治的新因素王仲义刘中民雅尔塔体制的坍塌宣告了以意识形态对抗和军事角逐为主体特征的冷战时代的结束,伴随世纪末国际政治格局的裂变与转型,国际政治体系正处在重构与改组之中,许多冷战时处于潜伏、休眠和生成中的诸多因素以难以遏制之势跃居国际...  相似文献   

12.
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北约被重新激活且再次扩大。美国拜登政府大力推进印太战略,北约与亚太地区的联系强化,且亚太地区出现超越双边的军事合作关系,亚太“北约化”和北约“亚太化”的话题被不断提起。然而,北约作为冷战的产物具有特殊性,冷战结束之后,北约的持续存在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北约具有严格的时空界定和鲜明的文明色彩,是大西洋共同体的重要制度,也是西方国际体系“中心—边缘”结构裂变与重组的产物。中美战略竞争是单一国际体系内的大国关系,而非阵营式对抗,无论是在亚太地区建立“小北约”还是将北约引入亚太地区,其本质在于美国试图将冷战战略强加于对华竞争之中。北约具有地域限制,而亚太地区复杂多元且拒绝阵营对垒,“北约化”只是美国的愿望而非现实。作为概念或者话语,“北约化”需要接受严格细致的历史审视和理论拷问,唯其如此,才能避免预言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一、乡镇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90年代中后期是福建乡镇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政治对峙、军事角逐的旧世界转向经济竞争的新世界,亚太地区的崛起、太平洋世纪的到来,以及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等,给乡镇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同时也有挑战。(一)乡镇企业面临的机遇1.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稳定的环境9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因冷战两极结构解体而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由政治对峙、军事角逐转向经济竞争。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东西方国家的内外政策重点转向经济领域。生产国际化、市场国际化、经济国际化…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终结以后的文化和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终结冷战出现在“二战”结束以后,它以东西方为势不两立的两大阵营,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为不可调和的两种意识形态,并以这两种意识形态你死我活的冲突为中心,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军事上相互遏制和对抗,形成了长达数十年的全面对峙格局。这种对峙格局直到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各国风云突变,接连爆发意识形态危机而引起社会震荡和制度更迭,华沙条约国组织自行解体,才正式宣告终结。冷战终结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西方的意识形态冲突明显让位于国际性的经济实力竞争和文化较量,…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目标是建立新太平洋共同体,扩大市场,促进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促使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持续前进,最终纳入全球经济轨道。目的是把亚洲与北美联系起来,通过太平洋两岸经济贸易,为美国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巩固美国在这个地区的领导地位。美国是以经济、政治、军事为三大支柱,即以美国为主导,以西方价值观为标准,以经济合作为纽带,物质利益做诱导,并与民主、人权问题挂钩,以军事力量为后盾逐步实现其战略目标。针对美国亚太战略,我国应制定相应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冷战时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抗争占据了国家关系的主导地位,使得国际政治带上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逐渐被弱化,争取国家间关系非意识形态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所释放出的巨大势能仍无处不在。因此,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试图在阐述意识形态的概念和特征之后,对意识形态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亚太经济合作的发展及中国的参与张晨霞进入80年代,亚太经济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同时促进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态势日益增强。亚太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经济中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国,作为经济发展迅速,潜力巨大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8.
地缘政治是 1 9世纪末至 2 0世纪中叶 ,以美国马汉的“海权论”、英国麦金德的“陆权论”、美国斯拜克曼的“边缘地带”等思想为基础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国际政治学理论。它主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与政治因素相结合的角度对国际形势进行分析和研究。这种理论一经问世 ,就得到西方学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冷战结束后 ,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格局均发生巨变。俄罗斯为顺应时代潮流 ,不断调整其国家政策 ,地缘政治也就自然成为其制定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 ,北起俄罗斯 ,东邻中国 ,西接伊朗、隔…  相似文献   

19.
随着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的结束,美国的反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其全球的战略重心开始转向亚太地区。亚太地区的国际环境形势异常复杂,大国林立,利益混杂,处理棘手。由于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所在,对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历届美国政府总想打"台湾牌"来遏制和牵制中国,"以台制华"成为其对华政策的重要方针。美国重返亚太后台湾的战略地位不降反升,台湾的战略定位从第一岛链的中轴转向以台湾、冲绳、关岛、达尔文四角组成的对华菱形围堵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亚太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起曹照鸭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世界经济形势进一步表明,亚太地区仍将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中国是亚太地区中最大的国家,一直保持着强劲的上升势头,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