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程浩 《晋阳学刊》2014,(3):87-9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开创的颇具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和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实现途径。从知识论视角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起源和范围,从理论层面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相承关系、与当代资本主义的依存关系,从实践层面凝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经验与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之路。它的成功开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端于近代中华民族苦难深重下被动卷入现代化历程的教训启示,印刻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化发展之路的艰难探索以及不断汲取借鉴人类现代化发展优秀成果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展示之中。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生成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历程、中国人民的幸福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一致,是融合近现代中国历史、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理论智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逻辑合一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破了西方“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理论藩篱,致力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引领世界现代化发展走向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人类文明整体与民族国家深层融合的逻辑。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2 0世纪中叶以来 ,社会现代化问题成为全球性的课题 ,西方世界以工业化为驱动力的现代化浪潮逐步向亚洲、拉美等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涌动 ,由此形成了一种全球化的趋势。面对这种潮流的冲击 ,作为当今中国的主导意识和主流理论 ,邓小平理论以一种富于创见性的眼光将中国融入了这一世界性的发展潮流之中 ,一方面以积极的心态对此作出回应 ,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国改革的重心 ;另一方面 ,通过对西方世界现代化历程的冷静分析和思考 ,提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不完全与之相一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现代化建设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表明中国要从新型城镇化初步完成后提升到更高层面的任务上来,要从重视第三产业提升到强调实体经济上来,挤去虚拟经济泡沫,重视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工业化,应坚持守正创新,不走剥削掠夺的发达国家之路;坚持独立自主,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走重军工争霸权轻民生之路;坚持艰苦奋斗,不走高税收高福利养懒汉之路。从发展路径来看,新型工业化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抓高科技创新产业,扶持并帮助其发展;建设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重实体经济发展,挤去虚拟经济中的泡沫。  相似文献   

5.
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可以反思.中国的现代化没有经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梳理、反思这段历史,既能廓清因岁月流逝而模糊甚而湮灭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印迹,更有助于预见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未来走向.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徐艳玲教授的新著《从"被动全球化"到"主动全球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演进》(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版)一书,从全球化视角考察中国社会主义的演进历程,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诠释了中国如何从被动迎接全球化挑战到主动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转折中,成功跨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发展阶段,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6.
陈冬雪 《南方论刊》2023,(4):14-16+27
道路不能从天而降,只能脚踏实地走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百年、历千难、排万险,终寻得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这是一条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世界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这条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垄断,加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力量,提供了人类发展的崭新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在古今、中西文化冲撞下的艰难探索之路.中国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才能摆脱传统的羁绊顺利踏上现代化的征程;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迎接西方的挑战,为现代化拓展出发展的空间,从而在步入现代化之时又越超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作为区别于西方现代化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危机,以及由于人与自然关系失衡所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与本质特征。通过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上与西方生态现代化截然不同,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历史语境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超越西方生态现代化的理论形态和实践范本。中国式现代化集全党意志、集国家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永续发展,就是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模式”正对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国模式”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紧紧依靠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方面形成的独特经验.从现代化这一视阈看,“中国模式”是一种后发现代化模式、一种新兴发展模式、一种文明模式、一种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江苏是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突出典型.30年来,江苏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彰显改革创新时代要求、体现东部沿海地域实际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这是一条特色鲜明的"江苏发展之路",深刻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与区域发展实际全方位的成功结合,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社会主义建设乃至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宝贵探索,对于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社会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客观现象和历史潮流。在社会现代化的视野下,中日两国均属“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起点时,两国曾面临着同样的社会历史状况。但是,考察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的历史,中日两国却走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其分界点就是1894年甲午战争。由于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在此后的现代化过程中,两国相互影响十分深刻。  相似文献   

12.
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拉关现代化改革进程出现了国民经济结构失衡、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拉美与我国同属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探索自身发展模式,拉关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一系列经验教训,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物质生产、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现代化的困境在于:历史上积累起来的经济和物质生产水平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有巨大差异.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入和确立,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指引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正确道路,由此而破解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困局.所以中国的发展最集中地展现了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功能,这是中国发展之谜的本源.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站到新的历史起点。理论构想与实践基础、理想境界与现实国际环境、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三个错位”,成为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的客观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以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任务,坚持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根据,成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建设这样一个历史课题,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进了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新进程,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5.
杨朝辉 《兰州学刊》2011,(4):156-162
工业现代化标准与目的的一般性原则是世界统一的,同时各国依据本国环境和具体条件制定符合国情的工业现代化道路,即表现为工业现代化的多样化道路。文章通过回顾美国工业现代化历史进程,进一步阐述美国工业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并以此为中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拉美国家现代化研究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对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初步研究,对“拉国家现代化的起始时间”、“发展模式转换的‘钟摆现象’”、“工业进程的大反复”、“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不协调”、“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化”、“政治现代化的曲折经历”等重要现象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如果过分依赖于指标体系去判断问题,很可能会使研究工作陷入某种误区;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在不同的文化、历史、国情等背景下进行的,从这些进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即便是客观的、严谨的,也不可能为当代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一条现成的现代化道路,拉美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当代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而对这条道路的探索,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应当贯穿于现代化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信息化: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无疑是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力量。发展中国家步入现代化的所谓后发优势,在21世纪必定是与信息化联结在一起的。中国正处于赶超西方社会的关键时期,如果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选择,那么,信息化必将是中国告别传统农业并建立起现代农业的技术选择。近年来,中国的农业信息化已进入发展快车道,它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了何种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显然,农业信息化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机械、农业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而且有助于通过科学施肥实现粮食增产。同时,将农业信息化因素加入到农业经济增长中,也降低了人力资本与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农业产出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8.
潘先林 《学术探索》2009,(2):99-103
唐继尧在云南筹办市政、改革教育、实行市乡自治、整理交通等,尝试着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型和过渡,推动了云南的近代化进程。同时,唐继尧始终以国事为已任,活跃于国家政治及军事活动中,不自外,不自小,为实现统一中国的目标,与北京政府、孙中山广州政府之间合纵连横,加强了云南“边陲”与内地“中央”之间的联系与凝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有利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9.
卢钟锋 《学术探索》2005,2(5):100-105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内容。民生主义的要点有二: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的基本措施是征收土地税,以防止贫富分化;节制资本的目的在于限制私人资本对国计民生的垄断和控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纲领,也是孙中山关于近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基本构想,并且具有浓厚的民粹主义特色。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同时又具有明显的空想性。中国近代发展历程表明,只有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才是中国近代化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北部邻国蒙古,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其地处亚洲大陆中部,仅有两个邻国,中国、俄罗斯,地缘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冷战结束后中蒙两国关系平稳健康发展,双方高层互访频繁,经贸往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蒙古国政治、经济领域改革的深入和“多支点”外交政策的出台,尤其是“第三邻国”的进人使各国在蒙古境内包括能源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北部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复杂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