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世界多民族国家都普遍面临民族建构与国家建构的双重任务。文章通过批判性反思多元文化主义理论,指出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必须在“多元”的民族建构与“一体”的国家建构双重价值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同时,作者以新疆双语教育政策作为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政策目标,指出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政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多元化”“以国家公共利益为重的一体化”和“以弱势补偿为先的公平正义”三个突出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世界范围内长期稳定的多民族聚居杂居区的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生现象是普遍的,通过对中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语言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发现:首先,地理环境因素是新疆多元语言文化共存共生的产生原因;其次,多民族多语言文化互动条件下的各民族认同情况表现出诸多特点;第三,多样性语言文化的互动对民族认同也产生不同影响。总之,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对新疆多元语言文化互动下的民族认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51个民族聚居在西部,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都拥有各自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而形成了西部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西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风俗民情等方面。关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进行,即: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整合和变革速度;民族文化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4.
在多民族地区,因民族文化的差异引起民族矛盾和冲突客观存在,文章从文化宽容的新视角探索民族地区各民族和谐共存的思想文化基础,分析了文化宽容对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积极影响,并从多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共存与发展、族群交往的心理取向差异以及族群利益的分化整合等方面阐述了文化宽容对构建多民族地区民族和谐共存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梅 《学术探索》2012,(12):135-137
云南26个民族的语言是保持并发展云南多样性文化、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内在因素。在全球化经济大潮导致的趋同倾向中,重视多民族语言因素有着重要意义。这是由多样性文化生态对语言自身的诉求,以及多民族语言所奠定的云南多样性民族文化现实决定的。从多民族语言看云南多样性文化建构前景,可以看到,尊重并保护各民族的语言,就保护了云南多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可持续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便有望获得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交融创造的云南多样性文化的丰富亮点。  相似文献   

6.
大杂居、小聚居的中国民族分布格局决定了众多不同的民族共生于同一地理区域,形成了多民族散杂居地区宗教多元共生的存在常态.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合作市生活着藏、回、汉等民族,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汉传佛教、道教等多元宗教信仰共生共荣,既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逐步发展形成具有多民族地区宗教存在的多元共生文化复合体.研究多民族地区多元宗教和谐共生存在及发展,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基本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草原文化是古代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创造的多元游牧文化,青藏高原草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多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融合中不断地创造、积淀、充实着青藏高原草原文化的内涵,使青藏高原草原文化具有了民族的融合性、文化的多元性和创造主体的多元性、文化遗存的多样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影响云南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之间发展难兼顾、人与人之间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难平衡、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协调、多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任务重、人与自然的关系难处理等五个方面。因此,云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关键是如何保持经济与社会、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多元民族文化以及人与自然这"五个和谐",使五个方面的和谐因素得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不和谐因素得以最大限度地减少。  相似文献   

9.
就像自然界存在着生物链和自然生态平衡一样,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着所谓的文化链和文化生态平衡。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不同文化在共同存在和互相作用的的进化过程中推动着人类的整体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并保持一种相对的天然平衡。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维护地区音乐文化生态平衡,已经成为近年来文化界和艺术界学者关注的焦点。相比其他形式的传承途径来看,学校教育传承具有可复制和能够大面积推广的优势,更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走向普及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理应积极引入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投入到民族传统音乐传承的重大历史使命中来。  相似文献   

10.
周丽 《学术探索》2014,(8):120-123
如何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基础上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是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当前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西兰在如何有效实现多元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合上,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也有值得借鉴的反思。本文在分阶段梳理新西兰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演进进程基础上,对其文化认同机理进行了提炼,并取其所长,结合我国国情,具体提出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我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具体的历史传统国情相结合,多轮驱动、多样态实现多元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结合等多个层面的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普丽春 《学术探索》2013,(8):108-11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形成了大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民族存在的基础,既是其先民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在其历史发展和教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化冲突视角下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冲突造成的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政治文化的嬗变是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隐性文化因素。缓解与避免文化冲突必须进行民族文化适应。在遵循多元一体、民族性与现代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必须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培育民族文化参与意识,完善民族文化保护法规。  相似文献   

13.
郝朴宁  郝乐 《学术探索》2014,(4):110-114
红河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带给我们的首先应该也必须是一种责任,即保护好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对于这份文化遗产的所作所为,对于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所以,这里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并非由此产生出来的经济效益,而是一种文化态度,一种融入人类文化记忆中的民族文化的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14.
王鹏 《学术探索》2013,(5):30-35
从民族国家、苏联民族问题以及中国民族问题的性质与特点等几个方面,阐述中国国家构建应避免陷入民族国家的泥沼。借鉴欧美社会的民主共和思想,凭借中国多民族共处的传统经验,以及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框架,从民族个体和民族群体两个角度考虑,提出中国是构建多民族共和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影响其发展稳定的重要社会问题。民族关系主要有封闭排斥型、压迫对抗型、平等包容型、融合型四种形式,这些形式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领域。我国目前总体处于平等包容型民族关系发展阶段,但新形势下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平等包容型民族关系发展的问题,值得关注与深思。只有协调各民族利益关系、建立平等包容互助的民族关系、制定符合规律和实际的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才能促进民族关系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方法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中国的先进文化,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泉。把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必须采取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道德体验教育法、榜样示范法、价值澄清理论教育法等多种方法,以凸显其教育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从民族统一论、文化生产论、人文经济论三方面阐述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基本内涵:强化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共存的和谐统一;促进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互动的平衡发展;注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互补的优化创新。  相似文献   

18.
李孝川  王凌 《学术探索》2014,(1):145-147
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沿边线一带学校教育呈现出"离农"性的倾向,教师流失严重,以及"双(多)语"教学开展困难等特殊的问题形态。而学校教育的功能定位游离于边民的需求之外,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很难留住人才,以及多民族杂居的实情带来双(多)语教学工作的困境是引发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要应对这一局面,必须从云南边民的实际需求入手,重新定位沿边线学校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以待遇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为基点稳定教师队伍,并大力培养和培训双(多)语教师,确保双(多)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此促进沿边线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